-
客家山歌在交响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及艺术价值研究:以交响音诗《
-
作者:成源 夏贤智
期号:第5期
来源:大江周刊(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土楼回响 音乐素材 调式调性 和声
-
描述:文中以交响音诗<土楼回响>为例,从音乐素材、和声、调式调性这三方面采研究客家山歌在交响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体现的艺术价值,从而为文艺工作者在理论及音乐创作的实践上提供些许经验和帮助.
-
“神圣的歌唱”:赣南兴国跳觋仪式之“觋歌”研究
-
作者:黄苗 邓伟民
期号:第16期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国跳觋 觋歌 音乐形态
-
描述:赣南“兴国跳觋”仪式为一种祈福避灾、降妖驱鬼、保家护宅的客家传统习俗。在“兴国跳觋”仪式中起着核心作用的“觋歌”体现出的声调化的音乐旋法、古朴化的调式调性以及口语化的节奏节拍风格,表达出原生态音乐的质朴与原始。
-
鸡IGFIR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
作者:雷明明 唐亚兵 周敏 邵西兵 彭霞 张细权
期号:第14期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鸡 IGFIR基因 遗传多样性
-
描述:7313488G和C17337042G,其他14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不同鸡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和P<0.01);红色原鸡、杏花鸡、隐性白洛克鸡和丝羽乌骨鸡4个群体之间的平均多样性
-
优美的旋律 独特的韵味——论赣南民歌的成因及其特点
-
作者:康良生
期号:第10期
来源:商情(科学教育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民歌 兴国山歌 采茶戏 客家
-
描述:本文主要从赣南民歌的历史渊源,赣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赣南客家人民独特的劳动生活习俗论述了赣南民歌的成因;从旋律韵味、调式调性、表演形式等角度论述了赣南民歌的主要特点。文中引用了赣南民歌中影响力较大的兴国山歌、采茶戏来加以论证。
-
从《昭君怨》看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的区别
-
作者:许秋香
期号:第1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潮州筝乐 客家筝乐 昭君怨
-
描述: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是我国东南地区比较重要的两个古筝流派。本文以两派共有的同名异调曲《昭君怨》为切入点,分析了两者在调式、板式特征和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了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旨在使初学者能通过比较分析,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流派。
-
交响诗《土楼回响》打击乐及色彩性乐器民族化特色初探
-
作者:周晨
期号:第4期
来源:黑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楼回响》 交响诗 打击乐器组 色彩性乐器组 客家
-
描述:由著名作曲家刘湲创作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是一部以客家山歌为基调,反映因历代战乱,自古代中原辗转南迁到闽西落脚的客家人奋斗、发展以及民俗性格等的史诗篇章.作品中打击乐器、色彩性乐器的运用手法极具特色,客家音乐元素在节奏节拍、调式和声以及旋律等方面的融合,表现出交响乐的民族化特征.
-
广东汉乐音乐品类特征与曲牌研究
-
作者:李英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外江弦 曲牌 广东汉剧
-
描述:广东汉乐属广东省客家民间乐种之一,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并列为广东三大民间乐种。本文从其丰富的音乐品类特征入手,在收集数目繁多的曲牌时,知悉广东汉乐不仅保留了古中原不少的民间调式,又与粤东其他音乐文化联系紧密,在常年相互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而使广东汉乐自身文化价值不断上升。
-
客家说唱音乐:五句板《劝世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
作者:叶惠薇
期号:第4期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句板 《劝世歌》 音乐形态
-
描述:五句板,又称“竹板歌”,是客家民间说唱艺术。文章以五句板《劝世歌》为例, 从曲式、 调式结构,句法、腔词、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将五句板《劝世歌》旋律特色植入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去思考,以客家人性格的两面性来解读,对研究客家音乐风格特征有积极的意义。
-
萍乡方言的三身代词
-
作者:李含茹
期号:第0期
来源:语言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萍乡方言 三身代词 语音特点 方言接触
-
描述:萍乡方言的三身代词在赣语里是很特殊的一个现象。本文结合方言比较和历史文献,试图推出此三身代词的形成轨迹。本文认为,萍乡方言的三身代词是在借用客家方言动词"係"后,再与本身的"我、尔、佢"形成的"係+代词词干"的强调式三身代词。
-
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Ⅱ)》的音乐形态研究
-
作者:蒋燮
期号:第4期
来源:乐府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采茶戏 路腔曲牌《对花》 音乐形态 形态学
-
描述:本文对赣南客家采茶戏《哨妹子》中的路腔曲牌《对花(Ⅱ)》,从音乐形态构成要素的宏观层面(曲式、调式结构)和微观层面(句法、腔词、旋律)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尝试将《对花(Ⅱ)》的音乐形态植入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进行"形态学"(morphology)意义上的思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