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南靖土楼文化
-
作者:张慧卿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靖县 土楼文化 建筑风格 生活习俗 图腾信仰
-
描述:于地处闽西南交接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在这里不停碰撞融合形成一种新的闽西南双重文化,其在建筑、风俗以及宗族方面所带有的双重文化烙印,使南靖土楼成为土楼文化中最具特色地带。
-
客家凉帽绝活尚在前景堪忧
-
作者:梁婷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走进布吉甘坑村,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观所倾倒——一家老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初入学堂的孩子,无不秉着一手制作客家凉帽的手艺。从乾隆年代开始的200多年间,凉帽手艺的传承就如同村后的那片单竹林一样连绵不断、枝繁叶茂;就如同当地流传的一首客家山歌所唱:“围屋方方呀凉帽圆,哥想阿妹呀心似煎…
-
从“候鸟式迁移”到“日久他乡是故乡”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移民社会是一个基于从地理及空间、历史文化到族群心理以及自我认同的长时期的过程。移民在迁入地完成从“漂泊的空间”到“日久他乡是故乡”的转变,从而实现了移民社会从移居社区到定居社会的转变历程。
人口迁徙而形成的移居社区是移民社会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形式与阶段。若客观条件允许,移居社区的流动人口开
-
本是同根生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鹏凉帽有军旅色彩。
甘坑凉帽。
客家凉帽手工精细。
大鹏凉帽红顶是特色。
本报记者 林琳 文/图
“阿姨,你的大鹏凉帽可没有我们龙岗甘坑的客家凉帽历史久远,而且我们的手工最精细。”
“我们大鹏凉帽可是官方凉帽,有鹏城的时候就有大鹏凉帽。要说凉帽历史谁都比不上我们大鹏凉帽。”
这样的对话发生
-
论客家围龙屋建构的生态意义:以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为例
-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丙村镇 仁厚温公祠 客家围龙屋 生态体系 宗族简史 宗祠结构
-
描述:本文主旨,在于通过广东省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建构的实证,亦即通过围龙屋主人温氏宗族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分析此一围龙屋在特定背景下的功能及其在整个生态体系中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即生态体系、宗族简史、宗祠结构、祖先崇拜及讨论。文中作者尝试利用历史资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人们
-
客家祖先崇拜之研究
-
作者:鲁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梅州 客家人 祖先崇拜
-
描述:讨客家人的民系意识、保存客家文化、研究客家社会的民情风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粤东梅州客家人有较强的宗族观念,聚族而居,围屋而住。围龙屋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祖先崇拜观念,屋前半圆形韵池塘与屋后
-
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的客家化
-
作者:刘大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关于拜上帝教,史学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客家文化视角来考察它的著文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客家宗教民俗和宗族文化,对它作一些新的探索。错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
旧时粤东梅县客家女性地位的考察
-
作者:房学嘉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一、引子本文之研究,缘于作者最近在梅县田野考察时,获见一批地方古文书,如谱牒、契约、合同等。令作者欣慰的是,这批古文书大部分仍可根据线索探寻到文中所载事件所生的地点与宗族,甚至可找到相关的家族当事人(或后裔)。
-
传统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社会文化渊源:以晋陕、闽赣地区为例
-
作者:李昕泽 任军
期号:第6期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堡寨 聚落 社会文化 组织型制 礼制
-
描述: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
论传统客家村落的纷争处理程序——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
作者:刘大可
期号:第6期
来源: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武北 村落社区 纷争处理
-
描述:靠民间组织 ,实行的是基层自治 ,宗族领袖、地方精英在村落社区事务中发挥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体现了村落社区内部高度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 ,客家村落社会控制还存在着部落社会的种种痕迹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社会文化中的非汉族因素及其法律发展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