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股“乐居移民”潮 奔向惠州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东江时报讯 记者林奶花 在不少人看来上半年是房地产多事之秋,但惠州房地产市场依然不失信心。记者日前从市房产管理局获悉,惠州今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41.25万平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深圳、珠海、江门、肇庆去年一年的销售面积。
新增人口和住房销售双攀高
其实,这个数字并不值得“骄傲”,
-
深圳大鹏设客家“千人将军宴”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丰盛的“将军菜”终于上席。
一个小孩很惊奇地看到这么多人一起吃饭。
客家妇女抬着香喷喷的饭甑饭。
在临时厨房里等待上席的将军菜。
天后宫门前飘扬的彩旗把所城烘托得极具节日气氛。
阿姨为游客们上菜。
用粗竹杠才能抬得动的“将军菜
-
客家方言讲党课 基层干部更易懂
-
作者:林涌浩 周亮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南方日报讯 (记者/林涌浩 通讯员/周亮)日前,大亚湾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村官宣讲团走进澳头街道大涌村。据悉,组织大学生村官宣讲团进村、社区为基层党员干部宣讲,是大亚湾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创新举措。
据了解,为帮助基层村居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切实开展好党的群众
-
客家儿女备战“环球春晚”的苦与乐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郑炜梅
1月26日19∶35分,北京卫视和青年频道播出了北京卫视“环球春晚”。在这场素有“洋春晚”之称的“环球春晚”舞台上,我市演员们展示出最为靓丽、专业的一面也赢得了工作人员的一致
-
梦里客家春意闹那山名茶四溢香
-
作者:黄蔚山 翁尚华 刘洪桥 许国义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采茶人正欢
近年来,一首《梦里客家》在客家人心中唱响。歌曲由余文作词,作曲家印青谱曲。歌中唱道:“常常想起那山下……采茶的阿妹美如花……那是一幅山水画……是我亲亲梦里客家。”这首富有诗情画意的歌曲,让人浮想联翩。
4月12日,由广东华银集团主办的“禅茶文化旅游节”将拉开序幕。旅游节为期一个月,国
-
客家手法烹制壹号土猪食客叫好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五花肉苦瓜煲。
五花肉梅菜卷。本组图片《东江时报》记者谭琳摄
《东江时报》记者谭琳广文
6月,虽然还未到最热的天气,但高温已影响了人们的胃口:主食摄入量不足,消化能力减弱。苦夏还未到来,如果不把这些因胃口不好而失去的营养素从食物中补回来,人体就会变得虚弱。有营养专家提出,可以用营养
-
優異生遊土樓讚歎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優異生在土樓前的十二生肖雕像前扮“生肖”
優異生遊土樓讚歎客家文化
【本報記者方春城廈門五日電】第卅二屆澳門優異生參訪團今日遊覽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土樓,在這部號稱“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中,欣賞獨一無二山區藝術傑作的神奇與精巧,讚歎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風情。
位於福建龍岩的永定土樓,是世界上
-
台湾地区口咽恶性肿瘤及槟榔块分析之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陈丙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L phenylalanine meta tyrosine ortho tyrosine HPLC LC MS 荖花槟榔 荖叶槟榔 槟榔子 荖花 红灰 荖叶 白灰 氢氧基 种族 嚼食槟榔 淋巴恶性肿瘤 涉险比值 性别 死亡率 存活率 口咽恶性肿瘤
-
描述:及死於全部死因兩大類。研究個案的五年存活率 (Five-year survival rates)是由Kaplan-Meier methods來加以估算,另外用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確定性別因素在各個臨床變項的影響。經由口咽惡性腫瘤死因及全部死因的五年存活率分析,我們發現男性的存活率顯著性的低於女性。在口咽惡性腫瘤死因方面,調整過的涉險比值(hazard ratio),男性相對於女性為1.54倍(95% CI: 1.36-1.74)。而在全死因方面,男性為女性的1.44 倍(95% CI: 1.31-1.58)。以發生部位來看,研究個案中罹患舌惡性腫瘤者的預後最差。在腫瘤型態方面,淋巴惡性腫瘤(lymphoma)的死亡危險性最低。在年齡分層方面,老年人的存活率最差。在治療方式方面,僅單獨接受手術治療者的存活率最高。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性別與其他相關的臨床因子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率方面具有重要的角色。我們建議臺灣地區如此顯著性的性別存活率差異,可能跟男性的高檳榔嚼食率有關。
口咽惡性腫瘤具有種族的差異性,臺灣地區是一個檳榔嚼食盛行率高的地區,並且在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有種族上的差異性存在。我們的研究目的在於確認種族的差異性以及在每一種族中預後因子所扮演的角色,與口咽惡性腫瘤存活的相關性。我們總共收集了自1985年到1994年間的口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共9749人。研究個案中死因為口咽惡性腫瘤者才歸入我們的研究分析中。不同種族間五年存活率的估算是經由Kaplan-Meier 的方法以及存活曲線差異的顯著性是由log-rank test來加以檢定。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檢驗預後因在每一族別存活上所扮演的角色。閩南族群(Hokkien)及臺灣原住民(Taiwanese aborigines)罹患口咽惡性腫瘤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59.9%及62.8%,顯著性的低於客家人(65.3%)。在經由所有預後因子的調整下,臺灣原住民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0倍(95%CI, 0.89-1.36);而閩南人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7倍(95%CI, 1.02-1.34)。研究個案罹患舌部或口部惡性腫瘤者的預後較差;相反的罹患淋巴瘤者的預後則最佳。再年紀越大的年齡層其預後越差,研究個案若是接受手術治療者其預後最佳。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種族及其他相關的預後因子(例如:診斷年代、性別、診斷年齡、解剖學發生部位、腫瘤型態以及治療方式)可能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表現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以及其死亡的危險性有可能會增高,例如在偏好使用檳榔的閩南人及客家人。
臺灣地區嚼食檳榔是相當普遍的習慣,過去的許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嚼食檳榔(areca quid (AQ))和口腔病變的發生有密切、直接的關係。臺灣檳榔塊大致上可分為荖花檳榔塊(Lao-hwa quid)及荖葉檳榔塊(Betel quid)兩種。荖花檳榔塊主要是由檳榔子(areca nut (AN))、荖花(inflorescence of Piper Betle Linn. (IPB))以及紅灰(red lime)所組成。而荖葉檳榔塊是由檳榔子、荖葉(Piper betle leaf (PBL))以及白灰(white lime)所組成。有幾篇研究報告指出,檳榔萃取物質可以在鹼性的條件下產生活性氧屬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例如: 氫氧基(hydroxyl radical (HO˙)),且過渡金屬離子會催化此氧化作用。檳榔成分物質(含石灰)所產生的氫氧基,會引起細胞的氧化作用和染色體的損害,可能會造成口腔黏膜細胞不同時期的病變過程。而且,檳榔萃取物質在鹼性的環境下會與DNA作用產生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造成DNA變性,因此可以被視為突變或病變過程的基因標記。為了研究檳榔塊是否會形成氫氧基物質,我們收集了高雄地區不同商店所購買的檳榔塊,來測定檳榔塊混和L-phenylalanine (Phe)會形成 mata-tyrosine (m-Tyr)及ortho-tyrosine (o-Tyr),作為產生氫氧基的化學標記。最後使用HPLC來偵測其形成量,並利用LC-MS來確認其形成產物。研究結果發現荖花檳榔較荖葉檳榔產生較多的氫氧基,另外在金屬離子的作用方面,Cu2+及Fe2+會促進氫氧基的形成。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臺灣地區不同成份的檳榔塊會對氫氧基的形成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荖花檳榔塊所產生的氫氧基遠高於荖葉檳榔塊,因此我們推論荖花檳榔塊所含的荖花成分可能間接對口腔黏膜產生較嚴重的傷害。
-
A WEDDIN GIND IN THE HAKKA WA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客家风味,既让我们看到汉族南迁后与岭南百越民族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又能感受到客家婚俗的独特魅力:那就是客家人的婚俗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淳厚的婚姻习俗,体现出强烈的中原古风。 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客家人的婚姻礼仪,遵守了中原古婚礼中的纳采(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亲迎(迎亲)等?? “六礼?? ”(约先秦时代形成的,结婚必经的六道手续)。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婚礼已经随时代变化,变得简单化和自由化了,但客家的婚礼仍然据中原古礼进行,所体现的中原文化传统甚至比中原地区还要明显。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且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现在的客家人缔结一门婚姻,已不再严格恪守“六礼”制,但基本程序还是保留着,如“合八字”“讲彩礼”、“定日子”、“报日子”等,仍是传统“六礼”的延续。“六礼”中的很多仪式我都无缘亲见,只是从当地德高望重的嫁娶理事先生李洪涛那里听来的。但其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迎亲环节我是亲历了,并用图片留下了一幕幕热闹场景。 一大早,古老的江氏客家围屋重又焕发了活力,成了欢乐的海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每个人嘴里都道着吉祥。大红的喜字、大红的灯笼、大红的喜联,围屋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喜庆的气息,迎接那即将在此举行的别开生面的婚庆仪式。穿戴一新的新郎,拜完祖宗,谢完父母,就在几个“车郎”(都是男方本族未婚青年)的陪同下抬着轿子,一路吹吹打打前去迎亲。同时,送“祖桌”和??拜帖到女家,祭拜女家祖宗和祠堂,以告知新娘祖宗他们的婚事,求得同意和祝福。大红的轿子一抬到门口,新娘家人就迎了出来,拜了祖宗以后,新郎进门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给新娘的弟、妹和侄子、侄女发红包。此时,新娘也做着出嫁前的最后准备,分“姊妹带”给亲兄弟姐妹,表明自己虽然出嫁,但是姊妹情谊不会因此而改变。吉时一到,迎亲的队伍出发了。走在前面的是由四人扛着的一座古色古香的红轿子。跟在后面的是伴娘和伴郎,他们有的手提礼品、有的肩挑着嫁妆。紧接着是乐队和放鞭炮的队伍,欢快的乐声和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久久地回荡在这个小山村里。迎亲队伍来到老屋前时,新娘子经过摸柑桔、三牵出轿、踏瓦、遮米筛、过炭火等具有戏剧般的婚俗场面后,新娘由新郎牵着,喜娘在旁边撑着红伞,罩着新娘,朝老屋内走去。 跨过门槛时,另一位喜娘拿着装有小杯子和筷子的筛子在新娘头顶上晃的“哐当哐当”响,以把跟随新娘而来的小鬼吓跑。新郎新娘到厅堂后,理事先生点烛烧香,一边点,一边说着吉祥话:“龙烛点起亮堂堂,新郎新娘来拜堂。夫妻两人同下拜,早生贵子进学堂。” 这一切就绪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理事主持仪式: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拜完堂,接下来就是举行“合”礼,即俗称“饮交杯酒”,客家人又叫“交亲”,俗语有云:“娶老婆,望交亲。”以前这个环节是在入洞房后举行。他们为了弘扬传统婚礼,呈现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客家婚礼过程,就特地把“合”礼在老屋里举行。这个婚俗过程,当时广西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这“合”仪式是这样的:先摆好一张书桌,点亮两盏灯,一壶酒,三个盘子(分别装有槟榔、茶叶、鸡臂蕾,即鸡腿,用红纸扣住),另有装在碗里的已煮熟的两个染红的鸡蛋。新郎新娘并立在桌前,新娘将鸡蛋剥去壳,放回碗里,然后斟两杯酒,请新郎吃蛋饮酒。新娘则侍立一边,以示尊敬,这就是客家传统风俗的“合”礼仪。其桌上摆的东西,每件都有特别的含义:两盏“灯”,必须是新的,以示新添双丁;“槟榔”谐音为“畀郎”,畀,给也,意为从今起新娘就属郎家的人了;“茶叶”,以“茶树”的极强的孳生能力,祝后代繁盛;一对“鸡臂蕾”,以祝夫妻白头偕老,生活幸福,也有夫妻协力,胼手胝足创建家业之意。每一礼仪,都被客家人赋予良好的意义,祝福新人开始甜美的生活。 一对新人礼成之后,婚宴开始了。客家婚宴既是客家人生活风俗的重要见证,也是客家人注重礼仪的重要标志。不懂婚宴礼仪,会被视为没教养。宴席座次一般按辈分,年纪大小或职位高低而论,请外客上座,座次顺序是亲、友、族,大都请外公或舅母坐上席。茶酒先斟给客人,米饭先盛给客人,吃菜请客人和长者先动筷。整个婚宴礼仪习俗过程由乐队指挥着,通过吹打乐把婚礼喜庆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在婚宴上,每上一个菜,都要吹上一曲,吹的曲目都不一样。一些内行人或经常参加婚宴的人不用看托盘,听唢呐就知道上什么菜 新婚之日,请唢呐花轿迎亲;在围屋里举行拜堂仪式;举行“合”礼??客家婚俗之中最引人注目、最具人文价值的婚恋仪式,我们都在这百年老屋里一一亲见了,感受到了古老婚俗的传统魅力,感受到了客家人独特的婚俗文化。
-
恩施 小地方的大气场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据同治《恩施县志》:“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改称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名,故名恩施。 放眼望去,变革中的恩施与湖北众多小城市一样,开阔的迎宾路昭示着建设者迫不及待要追赶世界的野心,马路尽头的农民仍然恪守着多年的传统。补车胎的小贩对“隆恩浩荡”的历史毫无兴趣,只惆怅着如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自己的房子想改建,上面不准。” 奇怪的是,哪怕是抱怨,人们脸上依然堆着笑,眉宇之间并没有“落后地区”常见的“苦大仇深”。据说,这也是历史传承使然。 恩施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廪君部落便繁衍生息于此。廪君称君夷城(今恩施)后,部落日渐强大,并向川东发展。西周时建立了称雄西南的巴国,恩施为其辖地。战国时巴国为秦灭,恩施隶属巫郡。秦统一后,恩施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时,吴安二年置沙渠,为恩施设县之始。隋开皇初,改沙渠县为清江县。明洪武年间置施州卫。清雍正十三年增设施南府,恩施县为施南府附郭首邑。从这时起,历250余年,恩施一直是施南府、恩施地区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会交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如同杂交对改良物种有着明显效果,在多元文化氛围内长大的人,容易养成宽容的好脾性。 恩施境内所遇之人,最大的特征就是热情开朗,指路的村民追出来告诫:“XX大桥虽然叫作大桥,其实很不起眼,稍微一不注意就会忽略……” 用词精准,态度感人。 抬轿的轿夫,累得满头大汗,照样笑得十分开心。 景区家庭旅馆的老板,见了询价的游客首先提醒:还是先上山吧,太晚了什么都看不见了…… 并不担心上山之前还有十数家同行有可能抢生意,而沿途,确乎没有任何人出来拉客。 恩施城内,有著名的土司城:据说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城。这座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颇有些来历,“恩施土司城”五个大字,即出自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之手笔。 土家族历史悠久。公元前361年,巴国被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同行的人告知,土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据说到了恩施如果不吃合渣,就像去北京没登长城。我们到恩施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钟,挂着“合渣”牌子的小店关门闭户,随便找人打听,人家笑了:合渣是早餐吃的。晚上想吃东西得去美食一条街。 所谓的“美食一条街”,其实也不过三五家店,人丁火旺的一家是啤酒排档,另一家是石锅鱼。颠沛流离数千里,啤酒花生不够满足口舌之欲,我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石锅鱼。好像现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流行石锅鱼: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岩石凿成有双耳的石锅,将鱼放在石锅内烹煎,然后,再加上以辣椒为主的各式作料,又再加上一些滋补药材制成。 按说石锅鱼属于湘菜系,这家店的杯盘碟碗却大有日本范儿:颜色艳丽,造型古拙,不分里外皆有花纹。 恩施的夜生活结束得比较早,晚上九点钟,跑堂的小妹告知:现在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哦,只有一点烂白菜。 怀着“有总是比没有好”的心情,硬着头皮点了一份“烂白菜”,端上来一看:却是一小簸的碧绿青翠,毫无“烂”气…… 三个人,一百出头,吃到叠腹腆肚,还额外收获了一大把感恩。 第二天一早去补合渣课。 小店一派热火朝天,男人们光着脊梁包包子,女人们冒着热汗端盘子拿筷子,那著名的合渣,和上海的汤泡饭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着桌上免费供应的素拌白萝卜丝,稀里哗啦再一次荡气回肠。 “合渣”还在街头继续流行,“恩施土司”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除了部分有寻根情结的中老年人,很少有人再去谈论相关话题。现在恩施最为外人道的是大峡谷,城市中心的指路牌上,随处可见“大峡谷”字样。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 关于这段峡谷,据说有关专家的评价是:“论壮观,科罗拉多大峡谷与清江大峡谷不过伯仲之间;论美丽,恩施大峡谷的沐抚段实在无与伦比。” 溢美之词随处可见,有多少名副其实,很难考证。不过,恩施大峡谷的风景倒也不至于让为它唱赞歌的人脸上无光。 提到“峡谷”,人们总习惯性地想:不就是喀斯特地貌吗?有什么稀奇的呢? 还真有,恩施大峡谷确实有许多“稀奇”之处。 距离景区一公里开外,大峡谷斑斓的岩石已进入视野。天气时雨时晴,云雾时浓时淡,山头若隐若现。进到山里,云海覆盖在峡谷之间,不时变换身形,动感十足。特别容易让人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恍然。 海拔1700余米、净高差300余米之绝壁山腰间,有一“绝壁长廊”,又叫“绝壁栈道”,始建于2007年10月,全长488米,118个台阶,虽说全是人为,却是提供了一条特殊的观景通道:脚下的农田、村庄,在别处看着是风景,在这绝壁上胆战心惊地看着,如同臆想。 至于著名的“一炷香”,常吸引摄影发烧友,背着几十万的器材守在脚下,等待合适的光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柱一般能够达到30米高,已属罕见,这“一炷香”,高150米,直径只有4米,却能屹立千年不倒.谁见了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大峡谷正在被努力打造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企图通过这条天赐之途,把恩施与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城市连接成串,无数的美好愿望足够将峡谷填成一马平川,抹平小城市与大都会之间的所有差别, 当然,迄今为止,恩施仍然保持着它自己的特色,依然是一个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