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融合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
作者:郭济汀
期号:第4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办学特色 客家文化 融合 打造
-
描述: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依托区域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龙岩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在传承和弘扬中打造融合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
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
-
作者:陈天翼 王小宁
期号:第5期
来源: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地方文化 融合 客家文化
-
描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地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大力宣传、营造环境、教育引导、活动氛围和教师示范等途径利用所在地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同时要以地方文化为"用"而不是为"体",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弘扬地方文化。
-
浅谈客家采茶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发展
-
作者:黄慧君
期号:第24期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舞 现代 传统 融合 发展
-
描述:流传在客家地区的采茶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鲜明的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表演形式。采茶舞蹈在创作中要保持原有的优雅风格,要多角度大胆创新,顺应时代。大胆的注入现代观念,踏着时代的发展节奏,给予采茶舞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传统文化项目需要继承与发展
-
作者:杨雄伟
期号:第21期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为图腾,而观澜的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至此时就带来了“舞麒麟”。早在250多年前,当观澜松元厦开基始祖陈振能来到这里时,就用“舞麒麟”来举行喜庆祭奠仪式,还逐渐演化成青年练武之用。至清朝覆没后,因战乱,观澜的舞麒麟消失了一段时间。解放后,舞麒麟在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活动,而且还经常被香港人请到香港表演,但到了文革期间又被当作封建迷信给取缔了。一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观澜人的生活富足了,族人又把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在他们的心目中视为最为神圣的舞麒麟祭奠仪式恢复起来了。 二、观澜舞麒麟的现状 目前,观澜的“舞麒麟”主要分布在松元厦、樟坑径、观城、君子布和桂花五个社区,共有六支队伍,参加舞麒麟活动的人员50岁以上的有16人,35-50岁的有46人,18-35岁之间的没有,队伍可谓已经老龄化。
-
闽西客家瓷的发展生态与审美特性
-
作者:林梓波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陶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瓷 融合 发展 审美
-
描述:闽西客家区域古陶瓷艺术的发展是伴随大量中原汉人辗转迁徙定居于闽西各地,为满足其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日用陶瓷的基础上转化形成的。客家瓷古窑业遍布闽西区域,在与中原瓷文化历数千年的兼容并蓄、交汇融合中独具鲜明的地域审美特性。
-
中州古风与地方传统的融合: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
-
作者:龚建华 余悦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围屋 文化解读
-
描述:现:赣南客家围屋所体现的独特人居文化是中州古风与地方传统有机融合的产物。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民居旅游开发的文化继承与保护
-
作者:王秀娟
期号:第6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农村 古民居 旅游开发 文化继承 保护
-
描述:伴随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在这个背景下,开发古民居旅游成为其中一个方向,并且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古民居旅游的兴起,随之也出现针对其文化继承与保护的一系列问题。
-
壮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与融合
-
作者:袁丽红
期号:第2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壮族 客家 文化 互动
-
描述: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
流行歌曲中融入客家山歌元素
-
作者:郑颖琼
期号:第12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流行歌曲 客家山歌元素 融合 发展
-
描述:相融合的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
多民系交集背景下惠州地区传统聚落和民居的形态研究
-
作者:吴少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惠州地区 传统聚落 传统民居 民系 典型特征 非典型特征 融合
-
描述:得到了继承、什么东西发生了演变的,探索其中继承与演变的机制原理与方式,对我们都是很有现实意义。最后通对三大民系传统聚落、民居类型进行整合分析,探讨它们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一些典型实例来论述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而融合发展的状况,进一步提炼出惠州地区传统民居的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