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3)
期刊(89)
学位论文(35)
会议论文(3)
视频(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3)
期刊 (89)
学位论文 (35)
会议论文 (3)
视频 (1)
图书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126)
2013(40)
2012(38)
2011(42)
2009(20)
2008(28)
2007(14)
2006(9)
2004(2)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10)
源流(2)
四川文物(2)
长篇小说选刊(1)
北京纪事(1)
臺灣社會研究(1)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教育评论(1)
史学月刊(1)
中国西部科技(1)
秦淮风格周氏秀利周屋屹立200年是梁化圩8座客家古屋中保存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秀利周屋极具秦淮风格。 本报记者赖金朗 摄 惠东县梁化圩周氏秀利周屋始建于清代康熙、雍正期间,是梁化圩镇至今保存完好、规模较大、颇具客家特色的一座古建筑物。 尚有六七户人家仍住在秀利周屋内 据《梁化镇志》记载,梁化圩现址兴建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而最早从外地迁徙居于梁
二十余载殷殷客家情怀
作者:俞祥波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即将开幕,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客家研究会名誉会长张恩庭更加忙碌。世客会期间,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要举行落成典礼,客家联谊馆、族谱馆、图书馆“三馆”开馆。“三馆”的资料收集、布置,倾注了张恩庭很多心血。 今年75岁的张恩庭为宁化客家工作辛勤耕耘二十多年。他与刘善
客家排屋:“上穿唐装下穿西装”到黄洞田心、龙背岭村体味客侨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龙背岭村的碉楼顶端。 东莞凤岗黄洞村田心围,阳光照耀在排屋历史久远的墙壁上。 之凤岗黄洞、塘厦龙背岭 说起东莞的客家人,因为麒麟舞、碉楼以及相对主流的客侨文化,很多人会想到东莞山区片的樟木头、凤岗、清溪等镇,然而要真正感受东莞的客家文化,不妨找个阳光明媚的
客家人的服饰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金湟邱育斌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长久以来形成的客家文化,虽然仍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了客家人自己的特色。从客家服饰来讲,就可见一斑。 客家衣着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灰、白色为主,除少数妇女有镶边衣着外,很少
翁源湖心坝:千姿百态客家围楼
作者:卜瑜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荷塘与老屋相遇。 古屋中精致的木画。 占地面积逾1万平方米的“巨无霸”围屋“长安围”。 探访广东尘世美十一篇之2 文/图 记者卜瑜 通讯员谢冰 59座风格各异的客家围楼、小院,静静地耸立在金色旷野间。阳光在一座座斑驳的墙上映射出金色的光芒,仿佛海市蜃楼般折射出
闽西 闹春田——客家人的狂欢节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闹春田的主要内容是祭关公 闽西长汀县举河村以闹春田的方式欢度元宵(羽毛球/图) 正月十二至十四,福建省长汀县童坊镇举河村的农田里传来阵阵吆喝声和欢笑声,这里的村民正在用“抬关公、闹春田”的方式欢度元宵。 闹春田,当地人也叫“摔泥巴”,是举河村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
客家先民与明清三明林木业变迁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颜志文 三明,七山二水一分田,客家人靠山吃山,林木业成为客家先民赖以谋生的手段。在客家先民的辛勤劳动下,明清时期林木业成为福建支柱产业之一。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这里不妨利用产业链理论来观察三明客家先民在三明林木业的地位变迁。 明代
百年老屋多处坍塌该客家民居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图: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小图:年久失修,房屋破烂不堪。 在博罗县湖镇镇东风村林屋村民小组,有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客家民居。该客家民居曾经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
客家围龙屋堂联中“乡贤世泽”的文化内涵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岭头村一座明代古祠堂——翟氏祠堂。其堂联为“乡贤世泽御史家声”。  [文化] 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而“堂联”作为对联中的一种,客家人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客家人的思想风貌和对客家精神的追求。 热心乡梓,高风
吴松儒:客家艺苑不老松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郑继涛 鲁 云 文/图 午后,年近八旬的吴松儒,坐在永安市罗坊乡吴坊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他专门安排的画室里,静气凝神地在磁砖上作画。一会儿,一株梅花就跃然砖上。“老吴作画,全凭想像力,上千幅作品,幅幅不同。油画布昂贵,为了省钱,他还独具匠心创造了磁砖作布的画法,同样栩栩如生,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