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秦淮风格周氏秀利周屋屹立200年是梁化圩8座客家古屋中保存

秦淮风格周氏秀利周屋屹立200年是梁化圩8座客家古屋中保存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6版(惠东时政)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挂接】

【全文】

秀利周屋极具秦淮风格。本报记者赖金朗 摄

秀利周屋极具秦淮风格。 本报记者赖金朗 摄

惠东县梁化圩周氏秀利周屋始建于清代康熙、雍正期间,是梁化圩镇至今保存完好、规模较大、颇具客家特色的一座古建筑物。

尚有六七户人家仍住在秀利周屋内

据《梁化镇志》记载,梁化圩现址兴建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而最早从外地迁徙居于梁化圩的为周、苏、林3姓人家。从此以后,3姓人家相继在梁化圩兴建了8座集居住、祭祖和宴亲待客功能于一体的家祠族屋,其中同宗周氏6座,苏氏、林氏各1座。8座古屋均集中建于梁化圩柴行街两旁,坐东向西,形成古民居建筑群。每座古屋虽大小不同,但同样由厅堂、天井、回廊、厢房、居室、水井和祭祖神台组成,而且古屋四周都有坚固的围墙,自成一体,颇具客家风格。现在8座客家古屋中有周氏秀利周屋、新盛周屋以及苏氏、林氏古屋等4座保存较好,其中秀利周屋不但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

据古屋后人介绍和实地勘测,秀利周屋总占地面积1986平方米。中轴为四进,共有四厅四天井,总长度(屋深)为50多米,平均宽度约10米,面积共500多平方米。厅堂天井两侧及左后方为厢房居室和廊间杂房,共52间1400多平方米,现保存完好的有36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居住20多户本房人家,现大部分迁出外住,尚有六七户仍居住在古屋内。

四周表面无木质物品具秦淮风格

记者进入秀利周屋,只见里面有4个天井,4个大厅,最后一个大厅旁边有一圆形水井,井水清澈。每个天井两边各有两间房。每个大厅除三面墙外,前面只有两根大柱顶住,显得很宽敞。大柱下半部分为石柱,上半部分为杉木柱,接部分没有露出痕迹,非常吻合,如果涂上同一种颜色,很难看出大柱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而成。由于杉木柱被石柱顶着,木质至今仍没有腐烂或变形,整根柱子显出巍然耸立的气势。

从外面看,秀利周屋四周表面没有木头之类的易燃物品露出,具有良好的防火功能。屋中部两边有两道突起的弓形墙体,非常壮观。“防火功能和弓形墙体充分体现了这座古屋的秦淮风格。”曾参与《梁化镇志》编撰的李德明介绍,古屋顶部的外面附着一层严严实实的灰沙浆,见不到一处木头等易燃物。“哪怕周围起火,古屋都会安然无恙。”李德明说。

墙体由灰沙和糯米浆舂成非常坚固

据周氏后人周汉光介绍,秀利周屋占地约500平方米,墙体由灰沙和糯米浆舂成,非常坚固。前些年,他想往墙壁里钉钉子,但怎么也钉不进去。据此推断,古屋至少在清朝嘉庆20年间就建好,有200多年历史。周汉光说,周氏族谱上找不到祖先周徽猷的记载,但不排除由于族谱编写断断续续所致,也可能族谱以前被损毁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没有留下有关祖先周徽猷的记载。关于古屋兴建年代,周汉光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对照族谱,初步推断清朝嘉庆年间周氏21世祖康秀公就开始兴建,嘉庆14年康秀公故后,由22世祖朝魁和朝福续建而成。

从古屋厚实的大门进去,穿过第一进的下厅和天井,跨进高高的第二进大门,抬头可见二厅正中悬挂着一块大牌匾,匾长2.21米、宽0.82米。古匾为上等木质,绿底金字,正中横书有“微垣卓辅”4个大字。左右两侧竖写有小字,右边写的是:“经筵讲官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加三级刘环之为”,左边写的是:“嘉庆二十年候选按察使司经历陞授布政使司理问周徽猷立”。字体浅雕细刻,端庄遒劲,均为繁体字。

赠匾者为嘉庆朝身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尹等要职的一品官员刘环之。据史载,其祖父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为当朝正一品宰相。伯父是民间传说中家喻户晓的清官宰相刘罗锅。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周汉光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