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34)
期刊(1564)
学位论文(295)
图书(147)
会议论文(46)
视频(32)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34)
期刊 (1564)
学位论文 (295)
图书 (147)
会议论文 (46)
视频 (32)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4(1861)
2012(405)
2011(378)
2009(173)
2007(77)
2004(29)
2001(7)
2000(5)
1998(1)
1995(5)
按来源分组
其它(384)
赣南日报(161)
赣州晚报(56)
客家文博(23)
两岸关系(7)
台湾工作通讯(3)
课堂内外(初中版)(1)
建筑师(1)
民主(1)
平安校园(1)
客家风情先拔头筹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选美广东情报速递” 由广州日报社、广州电视台联合主办,在广东省旅游局指导下进行的《2007选美广东——名城美景 我心所动》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支持,纷纷投票支持各自心目中的省内
白砂镇坚持从娃娃抓起,设立“客家木偶少儿艺术学校”,让这一
作者:张强福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杭是闽西客家木偶艺术的发源地。该县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研究会等,充分挖掘白砂木偶戏发源地的历史和人文等资源,保护这 一朵客家艺术奇葩。图为白砂镇坚持从娃娃抓起,设立“客家木偶少儿艺术学校”,让这一艺术瑰宝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罗香林与《粤东之风》
作者:高华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香林  《粤东之风》  客家歌谣  社会风俗 
描述:充分反映了客家传统社会及其文化习俗,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客家研究资料。本文拟以罗香林先生的《粤东之风》为文本,通过客家传统的歌谣来解读客家地区社会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释这位客家学大师。
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
作者:郑庆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社会  乡村治理  农民公私观  “善治” 
描述:至左右了乡村治理的绩效。毋庸置疑,在乡村治理制度变迁中研究农民公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乡村治理、公私观与
文学视野中的客家学术研究 ――评马卡丹新著散文
作者:张永和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盛夏酷暑,汗流浃背。但读中央文献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马卡丹新著散文集《客家名镇客家村》,犹如一股清风拂来,令人顿感神奇、惊喜而又凉爽、舒心。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把人们感觉比较枯燥的学术研究也注入新的甜润的思维活力,让古老历史给人立体的景观和形象的解读,实在是难能可贵之作。 “是那么遥远的动乱年代,是
《千年回望》描绘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近日,闽西作家马卡丹的散文集《千年回望》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作品由15篇各自独立的文化散文组成。作者以闽、粤、赣客家大本营地区为范围,精心撷取了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代表性文化景观和历史人物,如祠堂
两岸要共同推广客家文化:台湾客家乡亲昨赴龙岩“寻根”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导报讯(记者兰文张向阳文/图)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在中秋节后一天的月圆之夜,来自台湾的148位客家乡亲便在重要的客家祖籍地龙岩,与故乡人把酒话月。 昨日下午,台湾客家乡亲赴龙岩永定参观了土楼,不少台湾乡亲啧啧赞叹:“太神奇了!”台湾代表团团长、中国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饶颖奇对土楼建筑中的
廉州话考论
作者:叶冬梅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廉州话  粤语  广东话  汉语方言比较  汉语方言史 
描述:话是粤语方言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次方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晚汉时期,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言的因素,广东粤语对其影响最晚但无疑也最为重大,这使得廉州话逐渐形成今天的粤语面貌,但此前各类
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
作者:周华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中国山水画  南北宗  湖湘文化 
描述:同的风格与画法。北方以活动于关陕中原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南派则聚集了一批表现江南风貌为代表的画家。因为幅原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变迁、地理形态和各种人文因素的不同,使我国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许多其他相区别
李金发与中国象征主义诗歌
作者:张松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象征诗派  盗火者  非对称性比较 
描述:(思维方式、文艺思想等),纵向(流派性)和横向(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等)之间的比较,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揭示两者之间“同质异向”的历史渊源;揭示两者在这种非对称性比较研究中,各自对中国象征主义诗派发展脉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