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99)
期刊(178)
学位论文(37)
图书(13)
视频(1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99)
期刊 (178)
学位论文 (37)
图书 (13)
视频 (12)
按年份分组
2015(12)
2014(271)
2013(124)
2012(127)
2011(98)
2010(88)
2009(34)
2007(36)
2006(8)
按来源分组
其它(49)
文学教育(中)(1)
烹调知识(1)
魅力中国(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
农村百事通(1)
农产品市场周刊(1)
新农村(1)
实践设计学报(1)
同治年古婚床 龙川乡野出身 选用楠木鎏金雕刻现藏万绿湖客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张采用珍贵楠木制作并有鎏金雕刻的清代古婚床,市面估价现已超过了100万元人民币,而且这张古婚床与之配套的鎏金雕刻的梳妆台、梳妆凳至今保存完整。昨日,这张雕刻精美的清代古婚床首次在
舞起麒麟耍渔灯客家山歌唱起来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深圳2月3日讯】鞭炮震天响,锣鼓喧天鸣,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沙栏吓村的村民们热热闹闹地舞起了麒麟,吃起了九簋菜。近日,沙栏吓民间艺术团正式成立,“舞麒麟”、“渔灯舞”、“客家山歌”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将在深圳重放异彩。 沙栏吓村民间艺术团团长吴天其向记者介绍,艺术团以“渔灯舞”、“舞麒麟”
每枚像章都记录历史 “新客家”孟展鹏20年收藏百余枚毛主席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孟先生收集的毛主席像章。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朱如丹 摄 近年来,毛主席像章成为民间收藏一大热点,这不仅是人们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怀念和敬意,更是因为这些像章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见证。从河南来惠发展的“新客家”孟展鹏,就用20年时间收藏了100余枚毛主席像章。 ■ 本报记者朱如丹 缘由 从好玩到被
新老客家搓汤圆闹元宵 惠州民间素有元宵吃汤圆习俗 今年不少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糖水素汤圆。 本报记者陈雪莲 摄 肉汤圆。 本报采集 汤圆味美诱人。 本报采集 昨日,市民在商场选购汤圆。 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素汤圆“面带花色” 本报讯 (记者陈雪莲)俗话说,不过十五,不算过完年。元宵节即将到来,作为主角的汤圆当仁不让地成为家家户户的必食之品。虽然不少市
客家羊庄传统吃法味更香 深秋滋补美味诱人胃口大开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羊庄很注重保持肉品的原汁原味,分量也很足。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香金群 谭 琳 摄 香韧爽口的烤羊蹄。 酥香的烤羊排。 ■ 本报记者香金群 谭 琳 广 文 进入11月,终于盼到天冷了,正是吃羊肉滋补的好时节。爱吃火锅的食客们约上三五知己,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吃肉喝酒、聊天说笑,
客家饭丸
作者:朱裕森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客家地区一些较穷困的山区,流行一种叫“饭丸”的小食,制作简单而味美。 顾名思义,饭丸就是以米饭做原料的丸子。它的做法古老而简单,取材容易而实惠。取晚米作料,捞半熟的米饭起锅
3家人拼出一桌年饭 新客家在惠过年系列报道 一家湖南人 一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一家是湖南人,一家是广西人,一家是新客家,因2008年的这场风雪,在深圳打工的两家人来到惠阳淡水表哥家过年。3个三口之家聚在一起,在异地他乡过了一个祥和愉快的新年。 惠阳表哥劝深圳表弟留下
福建土楼之都 客家故里永定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朋友,你去过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吗?那煌煌气势,出天地之表;巍巍雄姿,夺造化之工。砥砺千秋,经巨灾而不毁;风云百代,历沧桑而不衰。山隐楼形,楼倚山势,相互点缀,辉映成趣。远观似岚光山色中升起的海市蜃楼,近看则好似传说中的仙山琼阁。更兼永定景明物和,山青水秀,物华天宝,俊彩星驰。据永定县志所载,历史上各朝
大山深藏客家民居“博物馆” 梅县水车镇茶山村申报“广东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昨日获悉,地处梅县水车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村——茶山村,被作为梅州市唯一一个具备“广东历史文化名村”评审条件的自然村,向广东省申报“广东历史文化名村”。 深藏山中鲜为人知 环抱在群山丛中的梅县水车镇茶山村是一个只有80多户、常住人口300多人的小山村,在这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山
8旬夫妇成惠州新客家 两老为照顾外孙女从新疆来惠生活七年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丁泽林(右)、王德芳夫妇本报记者范春莉 摄 ■ 本报记者范春莉 在惠州的“新客家人”中,有不少这样的老人——— 为了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从家乡来到惠州。家住市区东平长湖苑年近八十的丁泽林王德芳夫妇就是这样的 “新客家人”。2000年,丁泽林、王德芳老人为了照顾出生不久的外孙女,从新疆来到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