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
-
作者:程美宝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罗香林 体质人类学 民族学 新史学 客家研究
-
描述:实地考察,锲而不舍地寻求其他社会科学的治学路径,可以说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史学家对梁启超在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研究的一种躬行实践.
-
漫话客家风情
-
作者:关光琪
期号:第5期
来源:金秋科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客家风情 客家人 闽粤赣边区 黄河下游 客家土楼 世纪初 客家先民 永嘉之乱 研究机构
-
描述:立东晋政权后,客家先民又移居鄱阳湖一带;后复经唐末、宋末两次社会动乱辗转南迁至今闽粤赣边区定居。他们相对于先行南迁的汉族河洛系(闽南语系)、粤海系(粤语系)居民及地方土著(畲族为主),因后到,而
-
中央苏区文化新透视
-
作者:王予霞
期号:第6期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客家文化 区域文化 客家妇女 苏区文化 左翼戏剧 无产阶级文化 赣闽粤边区 世界文化 国统区
-
描述:上。更客观地研究中央苏区文化,笔者以为必须结合相关学科,诸如文艺学、社会学及民俗学等科研成果,采用“科际整合”的方法,给予中央苏区文化以全新的研究。本文打算从中央苏区文化同区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动关系两个方面对中央苏区文化进行新的研究。
-
赣南方言的历史演变举要
-
作者:郑材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普通话 历史演变 客家话 面条 赣州市 洋火 音素 典出人 世居
-
描述:角落,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和电影事业迅速发展,使方言再次受到冲击。冲击的结果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话的运用已经从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城镇逐步走向农村;二是本地区的方言从普通话中吸收了一
-
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
-
作者:陈建民
期号:第4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民俗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杨成志 跨文化问题 徐松 国语 边缘科学性
-
描述:的语言和社会。罗常培先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语言与文化》(1950)。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广泛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建国以后30年间,我国一直处于思想禁锢年代,而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带有极大的风险性。那时侯,
-
福建土楼的申遣之路
-
作者:郑国珍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管理 华安县 永定县 南靖县 申报工作 科学价值
-
描述:名录,给八闽大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热流与诸多的启迪,尤其是带来了大量来自国际社会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理念。这也引起了久居土楼的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个将“福建土楼”作为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方案,几经
-
试论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文化
-
作者:夏雨
期号:第33期
来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家族 哭嫁歌 结构特点 社会价值
-
描述:家"。由于他们长期与汉族人混居在一起,受汉族文化的,陶,因此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而又多元化的文化艺术。虽然其古风旧俗和民间文化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消退,存在慢慢被人们所遗忘的趋势,但是
-
从“为人女”到“为人妻”——传统村落视野下培田入嫁女性的角
-
作者:张燕清
期号:第12期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培田 传统客家村落 女性 婚嫁习俗
-
描述:方式,最终实现角色入位。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偏僻的传统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对象,围绕其步入婚姻、嫁入该村这一中心,从民俗的视野考察20世纪上半叶传统社会中培田村落的这些"外来
-
“三山国王”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过程——兼论客家在客居情景中的
-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三山国王 土家族 三王神
-
描述: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
-
从荒岛贼穴到聚落街庄:以涠洲岛为例看明清时期华南海岛之开发
-
作者:陈贤波
期号:第0期
来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涠洲岛 海防 采珠业 客家 天主教
-
描述:封禁政策,涠洲岛稍具规模的聚落街庄得以逐渐形成,国家行政构架构最终在岛上稳固起来。基于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促成了涠洲岛生本土信仰与外来宗教、渔民村庄与客家聚落混融共处的独特的历史遗存和社会文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