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传统文化与面向留守儿童的农家书屋建设
-
作者:刘国钰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农家书屋 留守儿童
-
描述:客家地区多为山区,留守儿童占据了当地农村儿童的四分之一.将农家书屋建设与留守儿童对接,吸纳客家民系优良的传统文化,确立祠堂为书屋地点,族长为管理员,承袭崇文重教的舆论、奖励机制等,为客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文化成长环境,继承与发扬客家民系优良的精神传统.
-
五十载工艺创新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专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
-
作者:刘明
期号:第2期
来源:现代农业装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195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原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研所)在英德成立。50多年来,茶研所承担着发展广东茶叶生产与茶叶科学研究的任务,成为推动广东茶叶发展的重要力量。
-
赣南客家数字民俗浅析
-
作者:钟俊昆 沈赞平 宋德剑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文化 数字 中原文化 土著文化 社会环境 趋向 民俗 地理环境 渊源
-
描述:赣南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渊源上具有继承与被继承关系。由于翰南客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滞后性,以及赣南原有的土著文化,使得赣南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较又具有诸多特异性。本文试通过对赣南客家的数字民俗的分析,揭示赣南客家祈求吉祥、消除灾祸的种种心理积淀与趋向。
-
论客家方言与古汉语的联系
-
作者:黄杰平
期号:第15期
来源:科学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汉语 客家方言 语音 词汇语法
-
描述:,同时也根据客家人交流的需要对古汉语的词汇有所发展。本文对客家方言对古汉语的联系作了简要的研究,探讨其继承与发展情况,这对身处客家方言区的古汉语学习者或教师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
客家好味道盐焗鸡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盐焗鸡皮软肉嫩,香浓美味,并有温补功能,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从古至今都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相传从前梅州长乐有一个商人,游走于岭南各地,以贩卖日杂食品为生。有一年年关,长乐商人完成一次货物贩运,还采购了一批当地特产准备回家。当地朋友特地以一肥鸡相送。此鸡名曰“三黄嫩鸡”,是当地特产。长乐商人便
-
传承与变迁:海峡两岸客家民间信仰的比较
-
作者:刘大可
来源: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关于台湾客家的民间信仰,前人有过不少的研究,对其中某一种信仰的研究更是积累丰厚,但将这些信仰置于一个族群整体及相互比较的视野进行探讨的研究却还比较缺乏。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台湾客家民间信仰对大陆客家民间信仰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
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以新都“木兰会”为中心
-
作者:郭一丹
期号:第4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木兰会 新都 神圣 世俗
-
描述:神圣与世俗是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每一个人都可视作是宗教的人,穿梭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体验不同的经验。庙会是宗教活动、民间信仰活动与民间物资交流、娱乐活动相融合的一种民俗形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客乡木兰庙会的考察,旨在为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洞开一扇透视之窗、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个案的参照。
-
浅谈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
-
作者:郑远慧
期号:第11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传承 发展
-
描述:客家山歌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经千百1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在各方面还有诸多值得研究及发展的空间。为了使客家山歌在新时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笔者对其予以研究总结。
-
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研究
-
作者:叶少玲
期号:第4期
来源:云南电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起源 客家民系
-
描述:在客家学的研究中,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争论较多.我们认为客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人南迁而不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百越族的支系主要是畲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称之为客家的民系,而且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畲族不占少数.
-
海西客家与闽南妇女服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
作者:刘运娟 甘应进 陈东生
来源: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客家人、闽南人皆源于中原汉族。由于迁徙时代和定居的生活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民系。客家(Hakka)民系是南迁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赣闽粤边区与畲、瑶等土著融合而形成,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和特性的一个汉民族民系。[2]客家人对内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