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使用与族群认同的可能关系:以中坜市新新国小之家长为例的
-
作者:林瑞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使用 族群认同 客语 母语 本土语言 客语教学
-
描述:語在家中與其它地方使用的情形以及對學生選修客語的看法;(二)、他們的文化認同為何;(三)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之間可能的關係為何;(四)在國小環境裡實施客語教學及文化認同可能面臨之困境。在研究方法的選用上,本研究先採用文獻分析法探討語言、母語、母語教學、語言流失、文化認同與傳承、族群認同等相關的文獻及資料;更進一步針對現況與相關問題,建立本研究架構及研究問題之依據,最後在對研究主題的背景有相當程度瞭解後,以個別的深度訪談來探討本研究的相關問題。本研究顯示,語言是構成族群認同的重要元素;擁有較佳的客語能力,就越容易對客家族群產生認同,即客語能力越強客家族群認同也越強;居住於客家庄或是與長輩同住,較容易有良好的客語能力,也有較明確的客家認同;文化必須透過語言來傳遞,語言是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與橋樑,透過潛移默化的效果,提升文化認同,進而產生族群認同感。關鍵字:語言使用、族群認同、客語、母語、本土語言、客語教學
-
国民小学客家语教学现况研究—以新竹县博爱国小中高年级为例
-
作者:曾稚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语教学 客家语课程 客语能力 本土语言
-
描述:愛國小367位學生及其家長、2位行政人員代表、與4位客語教師。學生有效問卷為299份,家長有效問卷為282份,行政有效問卷2份、教師有效問卷4份。問卷所得資料經編碼登錄後,以SPSS/19版本統計以採描述性統計、Pearson績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係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本研究獲得的發現如下:
一、 「學生的客語口語能力」和「學校客語課課程影響力(在上過學校客語課之後的收穫)」之間有正相關的關係。
二、 「學生客語口語能力」與其「父親」、「母親」或「兄弟姐妹」皆有正相關的關係。
三、 「學生客語口語能力」與「父母親的職業」及「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皆沒
有差異;「學生客語口語能力」和「父親的族群」也沒有差異性,但和「母親的族群」有差異性。
四、 「學生客語口語能力」與「性別」、「社區居民主要族群」及「家庭型態」
沒有差異。
五、 「學生的客語能力」與其「喜歡學校客語課程的程度」有正相關的關係。
六、 「學生的客語能力」與其「對不同對象」及「在不同地點」時使用客語的
頻率有正相關的關係,也和「談論食衣住行」有正相關的關係,但「學生
客語口語能力」和其「談論學校課業」時使用客語的頻率,沒有關係。
-
国小高年级客家学童族群认同与客家语学习之相关研究 —以新竹
-
作者:李佳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语 族群认同 客家语学习 新竹 关西
-
描述:共計607位客家學童,回收543份,得有效問卷461份,回收率為89.45%。所獲取的資料,以次數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以及質性方法進行分析,其重要結果如下:一、關西地區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具有良好的族群認同,其中以「族群行為模式」表現最佳。二、母親為客家人、自我認同為客家人、具良好客語聽說能力、家中主要使用語言為客語之關西地區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在「整體族群認同」表現較佳。三、關西地區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語學習情形尚佳,其中以「客語師資」表現最佳。四、客家學童贊同教師使用帶活動及分組的方式進行客家語教學。五、多數的客家學童認為拼音及客語說話是困難的。六、多數學童覺得每週上一節客家語課是最好的。七、自我認同為客家人、具良好客語聽說能力、家中主要使用語言為客語之關西地區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在「整體客語學習」表現較佳。八、關西地區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語學習與族群認同具有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師與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之參考。
-
南桃园国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与文化再
-
作者:张嘉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文化再制 南桃园客家地区国小 新移民子女
-
描述:教育的實踐。
本研究在教育政策與輔導措施方面發現:(1)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將家長納入關懷對象;(2)政策立意良好,但實踐程度有待加強;(3)部分措施有趨向多元文化,但仍欠缺語言傳承措施;(4
-
桃园县客家庄与福佬庄国小实施客语教学之研究
-
作者:管圣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教学 桃园县客家庄与福佬庄 客语教师
-
描述:主要安排級任老師,福佬庄主要安排客語教學支援人員。實施客語教學主要的考量因素為,客家庄是視本校學生需求而定,福佬庄是視本校師資而定。最主要使用的教材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坊間出版。每週的時數,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一週一節40分鐘。主要的客語教學時間安排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鄉土語言時間。主要的客語教學設備為,客家庄是教具,福佬庄是客語教學參考圖書。為教師舉辦主要之成長活動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教師研習。為學生舉辦主要之相關活動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演說比賽、歌唱比賽。最大的外來助力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家長。最迫切需要的支援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師資。
二、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主要困難方面,師資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編制內教師對客語教學專業知能不足。課程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沒有誘因使學生喜歡學。教材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難滿足兩種(如四縣、海陸)以上之客語次方言。行政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客語教學設備不足。家長社區部分為客家庄是沒有誘因讓家長支持客語教學,福佬庄是社區沒有說客語的風氣。
三、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困難主要解決方法方面,師資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政府提供誘因吸引現有合格老師再進修,提高專業知能。課程部分為,客家庄是將戲劇、音樂、律動、表演等融入教材活化教學,福佬庄是多使用錄音帶、錄影帶、DVD、CD等補助教學。教材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設計學生喜歡、有興趣的多元教材及教具。行政部分為客家庄是編列充裕經費辦理客語教學各項活動,福佬庄是辦理系列客語教師研習。家長社區部分為客家庄是使家長認同學習客語之重要並鼓勵學生學習客語,福佬庄是與家長溝通強調多元文化之重要。
四、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主要發展方向方面,師資部分為,客家庄是設立獎勵措施吸引優秀現任教師投入客語教學,福佬庄是建議師培機構逐年培養足以勝任的合格客語專業教師。課程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應結合其它課程適度融入客語教學。教材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鼓勵研發合乎地區語言特色的教材。行政部分為,客家庄是開發有關客語生活之各類活動如各種比賽,福佬庄是舉辦客語教學研討會。家長社區部分為,客家庄是溝通家長觀念建立客語傳承意識,福佬庄是增加客家電視及電台。
五、桃園縣福佬庄國小未實施客語教學最主要原因方面,主要原因為:學生沒需求、編制內教師對客語教學專業知能不足、沒有誘因使學生喜歡學習、沒有合乎地區語言特色的教材、沒有誘因讓學校辦理客語教學、社區都講閩南話及國語,客語無用武之地。
-
国小教师实施乡土语言教学之个案研究―以客家语教学为例
-
作者:李慧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语言 客家语
-
描述:實施,及分析國小教師在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中所遭遇之問題及解決之道。獲得以下鄉土語言教學的理念、鄉土語言教學的歷程、鄉土語言教學的問題等三方面之研究結果。
一、鄉土語言教學的理念
個案教師認為鄉土語言的教學就是要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說出來,進而保存、創作文化。不論是哪種族群的學習者均可學習各種鄉土語言,以達到瞭解對方、包容他人的層次。而鄉土語言的教學工作是必要的,若無此教學,學生未必會有接觸學習的機會。
二、鄉土語言教學的歷程
個案教師在實施鄉土語言過程裡採用自編教材,隨上課進度自由運用安排。而教材內容以生活性情境會話、拼音練習教材居多。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拼音拼讀練習鄉土語言、及透過動作唱遊等多樣化活動進行。
三、鄉土語言教學的問題
學校行政對於鄉土語言教學的支持有限,讓教師孤立無援。鄉土語言的相關政策不夠明確、統一化,使得教師在教材編製上較無依據標準。鄉土語言的相關單位無良好網絡,以提供資源來支援教師教學之用。家長的支持度不高,使得學生學習意願不強,且也成為教師在教學上的一股阻力。
總結所有研究發現,分別對教育當局、學校單位以及教師三方面提出鄉土語言教學上的建議;並對後續鄉土語言教學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
客语课程与教学之行动研究 ─从台北县国小客家籍学生的认同与
-
作者:陈锦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籍学生 族群认同
-
描述:討論,本研究主要的結論如下:
一、客家族群認同課程方案的建構上,課程方案的內涵必須涵蓋族群認同要素,同時結合客家文化資源,妥善設計教學主題,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據以建構課程。
二、結合語言和族群認同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族群認同學習的課題上,獲得基礎的認識與理解。
最後,本研究基於以上結論,分別就未來國小教師在客家語課程與教學活動實施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1949年後我国国小社会课程之研究--以Rugg的社会重建
-
作者:王建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课程材料 Rugg 社会重建观 社会课程
-
描述:民。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則欲培養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公民。多元課程發展時期較符合Rugg的主張。
二、課程內涵:官方課程發展時期只包含歷史、地理與公民,多元課程發展時期至少包含社會科學的學科,符合Rugg整合社會科的主張,但是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領域內涵實已超越社會科學的範圍。
三、課程組織:多元課程發展時期是以社會科學性質進行統整,符合的Rugg主張。
四、編製程序:只有官方課程發展時期的板橋模式符合Rugg主張的科學程序。
五、課程材料:
(一)社會材料:官方課程發展時期與多元課程發展時期的插圖,具有犯罪或偏差行為者,以及不當使用科技者均以男性為主。另外,各版本的科技使用者插圖,不論男、女,皆不曾出現原住民。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的論述,缺乏政治與經濟材料。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出現「行動社區」的概念,具有Rugg社會重建的觀點。犯罪問題在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已受重視,失業問題可能導致貧窮與自殺是受忽略的。
(二)政治材料:官方課程發展時與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均缺乏政治事件與政治貪腐的課程材料,特別是缺乏政治貪腐的課程材料。在多元課程發展時期,政治事件,各版本除了提及二二八事件外,只有南一版提及美麗島事件和雷震事件。
(三)經濟材料:官方課程發展時期強調政府經濟建設的作為,不曾指出經濟問題。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已注意到經濟問題,逐漸符合Rugg社會重建的主張。
(四)文化材料:在宗教信仰方面,兩個時期,均強調宗教善的區塊,缺乏假借宗教名義,行騙財、騙色等犯罪事實的論述,只有南一版稍微提及。
(五)國際觀:由官方課程發展時期著重於政治材料的國際觀,且著重於批判共產主義的政治意識型態,至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各版本均注重全球關聯性的當代社會問題,該期較符合Rugg的社會重建觀。
(六)就社會課程整體發展而言,官方課程發展時期與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均未達到社會重建的標準。
以上的結論冀能做為政府有關社會課程擬定與審查,社會課程發展者的參考。
-
多元文化态度与音乐偏好─以族群为面向之桃园县国小学童调查研究
-
作者:胡佩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态度 音乐偏好 族群 童谣
-
描述:機抽樣,選取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學生各223 人為研究對象。首先探討文化與音樂的關係、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童謠、族群態度、音樂偏好等相關文獻;接著根據文獻探討結果,以研究者設計之「多元文化態度量表」及「族群童謠偏好量表」為研究工具,由研究者親自施測,了解學生的多元文化態度,及對福佬、原住民、國語及客家童謠的偏好情形。調查所得資料經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大溪鎮國小學童的多元文化態度傾向正面,族群印象、自我及族群概念、一般文化態度也都趨於積極正向。
二、學童對整體童謠的喜好,以及對國語、原住民童謠的偏好積極正向;但對福佬及客家童謠的偏好則消極負面。
三、族群、在家慣用語言、年級,為影響多元文化態度與族群童謠偏好的主要變項。
四、影響多元文化態度的變項為族群、在家慣用語言、在家使用語言種類多寡,以及年級;性別及在家接觸語言則不會影響。
(一) 原住民學童的整體多元文化態度與自我及族群概念比非原住民學童積極。
(二) 在家慣用原住民語的學童,其整體多元文化態度、自我及族群概念,以及一般文化態度,較慣用國語及閩南語者積極。
(三) 在家使用單一語言的學童,其整體多元文化態度、自我及族群概念,及一般文化態度,均較使用兩種以上語言者積極。
(四) 四年級學童在整體多元文化態度,及各分量表的表現均較五、六年級學童積極正向。
五、影響族群童謠偏好的變項為族群、在家慣用及接觸語言、性別、年級,以及音樂學習經驗的有無及長短;在家使用語言種類多寡則不會影響。
(一) 非原住民學童在整體童謠喜好、以及對福佬、國語、客家童謠的偏好表現上,均較原住民學童積極。
(二) 在家慣用原住民語的學童,對原住民童謠的偏好高過慣用國語及閩南語者;慣用閩南語的學童,對福佬童謠的偏好高過慣用原住民語者。
(三) 在家接觸原住民語的學童,對原住民童謠的偏好比在家接觸閩南語者積極。
(四) 女生比男生更偏好原住民童謠。
(五) 四年級學童在整體童謠喜好,以及對各族群童謠的偏好表現上,均較五、六年級學童積極。
(六) 有音樂學習經驗的學童,對國語童謠的偏好比沒有音樂學習經驗者積極。
(七) 音樂學習經驗達2~3 年及3~5 年的學童對客家、福佬,及整體童謠的偏好最為積極;音樂學習經驗達5 年以上的學童,其童謠偏好最為消極。
六、學童的多元文化態度與童謠偏好並無相關。整體多元文化態度及各分量表的積極與否,並不影響其童謠偏好。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就教學實務、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台湾客家戏教学成效之研究:以中坜市兴国国小音乐教学为例
-
作者:范淑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戏 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音乐教学 教学成效
-
描述:討其教學成效;最後達成以下三 點研究目的:一、探討客家戲的教學成效二、歸納及設計客家戲教學的評 量指標三、了解並釐清客家戲欣賞教學的困境。 本研究以ASSURE MODEL進行教學設計,並採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觀察法(Observation Probe)、問 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等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桃園縣中壢市興國 國小五、六年級18個班級553名的學生;實施期程為99學年度的音樂課 程;欣賞內容為「採茶小戲—姊妹過渡」、「客家改良戲—羅芳伯傳奇」、 「新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三部客家戲。實施前,學生施作「學習成效 調查問卷」前測;課程結束,施作「學習成效調查問卷」後測。並以SPSS 做出量化的圖表、分析,為日後教授客家戲的教師,提供參考的教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