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汇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杨宏海
□本报记者张文梅
万众期待的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今天隆重开幕。日前,记者就梅州客家文化艺术发展情况、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策划思路等,采访了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总策划、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杨宏海。
1.推动客属地区共赢发展
记者:梅州承办这次客家文化艺术节,是基于哪
-
高陂镇将陶瓷项目开发、古镇改造、名人祖居保护与旅游相结合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游客体验制作陶艺的乐趣。
本报讯(记者薛凡升特约记者丘佳纳通讯员郭力义)大埔县高陂镇依托传统的手工制瓷、特色的民俗风情(老街骑楼群)和名人名居等项目,开发独具魅力的古镇风情体验式旅游,全力打造一条“游名人名居—览库区风光—观古镇风韵—寻瓷都魅力”的特色休闲黄金旅游路线。目前,该镇的
-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
描述: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描写。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下,祠堂经历着不同功能的转换,它由传统时期的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中心转变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场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
-
福永:打造时尚与古典交融海滨新城 立新湖新兴产业区、清华产
-
作者:刘启达 瞿明光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立新湖新兴产业区鸟瞰图。
今年,宝安区福永街道将在产业升级方面迈出新路,先后启动了立新湖新兴产业区、清华产业园以及大空港建设等大型项目,按计划,福永将围绕“两中心、双主轴、六大功能区”的空间结构模式打造时尚与古典交融的海滨新城。
“凤凰山下伶仃洋、正气高歌文天祥”、“山湖海景人徜徉
-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与发展研究
-
作者:曾阿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台 客家 民俗体育 融合 发展
-
描述: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客家民俗体育是闽台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民俗体育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闽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
-
赣州西部三县生态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
作者:吴学群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资源评价 开发模式 发展对策
-
描述:、花卉生态园、河洞温泉漂流景区、丫山森林公园、三江口原始森林、雅丹沙漠城、牡丹亭公园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对赣州西部三县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评价,得出该区域有五级资源10个,四级资源8个,三级资源5个
-
莞惠城轨西湖站将具岭南客家味规划设计与西湖景区环境协调集饮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效果图。图片来源于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网站
东江时报讯 (记者林奶花)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规划为一个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包括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它将是什么样子呢?日前,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开展了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的设计工作,并于昨日将地上部分
-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
作者:熊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百越土著 汉族移民 干栏楼居 天井地居
-
描述: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
-
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响——观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
作者:黄玉英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2012年3月4日至5日,在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相约春天——2012年新春公益大展演”活动中,赣南采茶歌舞剧院给省城的观众带来了一台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剧情
-
东莞市清溪镇客家麒麟舞的传承与保护
-
作者:周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麒麟舞 文化传承 文化保护
-
描述:声有色。这首先取决于清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次取决于当地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再次取决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种种合力致使清溪客家文化生态呈现了健康的延续性,在文化流变的时空中获得了生存机遇。这种民俗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中继续生存发展的案例,能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以东莞市清溪镇本土民俗舞蹈麒麟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走访和资料查阅的方式获得各类素材,系统论述清溪镇客家麒麟舞的生成起源、传统模式、特征价值、发展变迁以及传承保护状况,分析了麒麟舞在清溪镇得以较好传承的原因,总结了民俗文化保护的有效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寻可行之路,为区域民俗文化的发展推广提供可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