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血统”与“文化”之间的权衡折衷——罗香林与客家学
-
作者:张英明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罗香林 “文化” 折衷 权衡 血统 客家研究 中华民族
-
描述:客家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释模式,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客家民系和维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同时,已有学者指出“罗氏立论有正统思想、人种主义,是种族主义的翻版”,这种看法似乎失之偏颇。[第一段]
-
永定客家博览园 客家姓氏碑廊序跋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已成中华文化重要内涵。
姓氏,为姓与氏之合称。起源可追溯至母系氏族制时期。春秋战国始,姓与氏合一。吾
-
增城一村两间吴姓祠堂其中一间具有客家风格
-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同宗
城
同
吴氏宗祠: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蓝珠自然一队,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占地面积353平方米。
吴氏大宗祠: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3号之二,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2003年修复,占地面积510平方米。
荫轩吴公祠:增城市荔城街三联村隔水龙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建筑占
-
建构有闽西特色的大文化刍议
-
作者:邓汉征
期号:第2期
来源: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大文化 闽西 土地文化 地域文化 邓小平理论 中国谚语集成 解放思想 历史文化 民间文化 本土文化
-
描述: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融合、提炼出更具合力、更催人向上的地域新文化
-
恩平有个石头村
-
作者:钟情
期号:第2期
来源:环境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 恩平市 石头村 温泉 “中国温泉之乡”
-
描述:,房子是用石头建的,路是用石头铺的,塘基是用石头砌的,村边的水渠是用石头筑的,村子围墙、菜园地也是用石头垒成的……不是置身其中,你很难想象出,那一块块的卵石怎样拼成雕塑般的壁画。这些石头建筑,巧夺天工,使云礼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
幸福紫金,有爱永恒
-
作者:赵石羊
期号:第3期
来源:社会与公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省紫金县 基金会 慈善 医疗卫生事业 捐赠 客家文化 仪式 深圳市 发展 人民币
-
描述:书长、永恒发展集团总裁、永恒慈善基金会总裁杨松生、深圳市政协原常务副主席钟斗祥、紫金县原县委书记黄竸基、紫金县人民政府县长黄文彬、县政协主席叶益明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黄文彬县长向客人介绍了当地的发展和资源,并代表紫金县人民对杨松生总裁一行的慷慨解囊,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深圳市政协原常务副主席钟斗祥,紫金县原县委书记黄竸基等老领导都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对永恒慈善基金会的义举和大爱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捐赠仪式结束后,在紫金县人民政府县长黄文彬等陪同下,杨松生总裁一行还考察了紫金县中医院、紫金县中山中学。 当天晚上,在广州出差的紫金县委书记陈荣卓专程赶回紫金县并与永恒慈善基金会进行了深入座谈,永恒慈善基金会总裁杨松生表示,在未来紫金的教育、医疗卫生领域,今后还将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和对口支持。
-
龙岗有个客家山歌王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巫云瑞在展示他收集的民间歌曲素材。
在龙城街道五联社区崇文学校文学艺术活动室,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个子不高、身体健壮的七旬老伯,在该校客家文学艺术兴趣小组学生面前,用雄壮而又略带沙哑的嗓音唱客家山歌。他就是经常在客属联谊活动中献唱山歌的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后裔、龙城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
一所有灵魂的乡间大学
-
作者:宋南楠
期号:第14期
来源:中学生百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岩学院 大学 灵魂 客家文化 辅导员 革命老区 学生 学校 高考 红土
-
描述:阔而长远的校道,文雅而有趣的路名,偌大的足球场……
-
广宁群山深坳中客家大屋人未识
-
作者:蔡贤丽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宝锭山竹园。
小村庄里生活气息浓郁。
福安里古屋。
在行走中,我们不是看秀丽山川,便是欣赏各地的人文景观,古建筑是后者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一带山脉纵横,自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特色古村落,如珍珠遗落在山梁沟壑,古朴天成。肇庆广宁县的群山深坳里,就隐藏了十几座客家大屋,但其中仅一座
-
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访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总主席熊德
-
作者:张开龙
期号:第11期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商联合会 中国 先生 主席 团体 中华 美国 国有
-
描述:名美国侨领、美国梅州同乡会会长、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总主席、美国熊氏集团董事长、美国《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 龙年访龙岩 或许是缘份和巧合,千禧龙年,回“家”过年的熊德龙先生来到福建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