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汕尾国小车鼓表演艺术探讨:以『桃花过渡』剧目为例
-
作者:张玉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汕尾国小 车鼓 车鼓戏 桃花过渡 表演艺术 宜兰本地歌仔 客家三脚采茶戏 七子戏
-
描述:過渡』的源流與發展、以及舞步動作或是曲調音律的比較。因此本文將以汕尾車鼓手抄本中的『桃花過渡』作為研究基礎,首先探討目前汕尾國小車鼓表演藝術中,教練編修的『桃花過渡』與原抄本的差異。接著分析手抄本中的劇情內容,對於手抄本的文字語詞進行校對與修正,然後輔以閩南語拼音註解。期望藉著本研究使汕尾國小車鼓社團『桃花過渡』演出的文句、語詞能夠更清楚明瞭。接著再探討教練缺頁補齊後編修『桃花過渡』的文本內容與表演形式,從中去分析與印證流傳於民間的小戲,在演變過程中如何因為環境與人為(傳承者、藝人、與文人的編修)因素而改變。 論文寫作首先從抄本資料的比對進行文本內容的分析,再從『桃花過渡』的劇情內容進行結構分析,然後比較汕尾國小車鼓、台南七股竹橋里牛犁歌陣、與台灣其他車鼓的表演形式,了解彼此間的關連性。 對於這一齣『桃花過渡』小戲,也將從出現在台灣其他劇種中的研究資料進行收集解讀與分析探討。研究中發現宜蘭本地歌仔將『桃花過渡』穿插在《呂蒙正》中演出;客家三腳採茶戲則將『桃花過渡』的演出加入《賣茶郎》的情節中;還有曾經流傳於台灣的七子戲也有『桃花過渡』的演出。 從以上這些其他劇種的『桃花過渡』與車鼓的『桃花過渡』相互比對、分析和探討,然後比較各劇種裡的劇情內容與表演形式的異同,可以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桃花過渡』在台灣的流佈和發展。
-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
描述: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
花蓮縣不同背景之國小學童對資訊科技融入學習之態度研究
-
作者:陳矩賢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小學童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 電腦態度 電腦焦慮
-
描述:對象以花蓮縣境內之高年級學童為抽樣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總共送出問卷2698份,回收問卷共2596份,回收率達96.22%,有效問卷為2397份,可用率為92.33%。研究自變項共有十個,分別為
-
台湾民间音乐的多元样貌- 以〈百家春〉、〈桃花过渡〉、〈病
-
作者:张雅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百家春
-
描述:、車鼓等樂種裡的發展脈絡與多元樣貌,也藉由了解民間藝人與作曲家對這三首樂曲的不同詮釋與創新理念,呈現出當代民間音樂揉合傳統與現代的多元樣貌。本文的研究方法亦兼顧文本的歷史源流、曲詞演變的比較分析,同時也針對近代作曲家賦予新貌的作品做一定程度的曲式分析。
-
花蓮縣新社部落噶瑪蘭人之人體測量學與膚紋學研究
-
作者:賴俊宏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膚紋學 人體測量學
-
描述: joining方法來繪製親緣關係樹。研究結論如下 1.台灣住民體質上的聚類關係離華南地區較近,和華北地區較遠,且中國北部族群間的差異很大。 2.台灣住民可分為三種群聚,分別是台灣原住民主體群、非原住民主體
-
客家聚落老人生活方式与菸樓空间变迁之探讨-以花蓮凤林镇为例
-
作者:朱郁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聚落生活方式 空间变迁
-
描述:學為主軸。並以耆老的角度切入。聚落發展至今,面對高齡化、公共空間不完善及菸業文化沒落等問題。以期能活化菸樓空間,並使聚落老人能與社區連結並構築完善的社會網絡。透過深入訪談及認知圖繪製,瞭解聚落空間變遷過程;研究對象係以大榮一村老人為主。並透過參與觀察及史料文獻蒐集歸納,聚落老人與菸樓的關係及現有生活方式。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鳳林鎮客家聚落老人的居住空間及行為,歸納老人現有的生活空間模式。
二、鳳林鎮客家聚落產業發展對地方上的轉變,及與西部客家聚落的不同。
三、男性客家老人與女性客家老人生活記憶空間及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四、耆老與菸樓間的關係與使用上的演變,增加菸樓的與在地的發展性。在現有產業轉變環境下使菸樓與老人的生活圈融入。
-
東部客家?花蓮玉里兩個客家社區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之研究
-
作者:黃靖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運動 建構 族群關係 族群認同 東部客家
-
描述:發展情形。本研究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歷史的發展:從客家主要地域的形成,對應晚近東部地域的發展情形,進而了解當代對於東部地區的認識,並從傳統對於認同研究的角度來看,研究田野地區的客家人在血緣、語言、婚姻、文化上的態度。(二)接受客家文化運動的程度:從客家還我母運動的發生,一直到因運動動員所產生的影響,運用文獻說明東部一直未被客家文化運動所滲透。(三)當代東部形塑的客家認同:隨著客委會、客家電視的相繼出現,全國在中央制度產生變革之後,直接受到來自由上而下的運動影響,東部過去未受客家文化運動洗禮,卻在當代直接和全國的客家人一同接受動員。雖然相同的動員會有類似的趨合力,但是由於地域的因素,反映東部客家和其他客家地域所不同的認同想法
-
六堆客家生活印象-杨雅婷创作研究
-
作者:杨雅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生活印象
-
描述:《母親》、《家族》、《家園》、《摘菁仔》、《放學後》、《盤花》、《伯公》、《家神》、《大武山》,共十件作品。圍繞以家為中心開展出創作者與六堆客家的連結,整合一個交錯在傳統與現代、寫實與寫意之間的創作型態,歸納創作者在本創作論述中的作品脈絡。
-
从梅县地区“出花园”仪式看客家女性生存策略选择
-
作者:陈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出花园仪式 花神信仰 客家女性 生存策略
-
描述:在对华南地区的研究中,仪式与宗族(抑或族群)、民间信仰等一直是学术界理解俗民社会的核心视角。本文就是以一场发生在华南客家人地区的花神信仰仪式--出花园成年礼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当地人在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如何实践这种仪式的细致描述和解读,考察当地花
-
客家武术文化渊源考—依据广东梅州客家人所从事的武术内容与形
-
作者:王亚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武术 技术风格 武术内容 武术形式
-
描述:)、朱进、钟路古、钟天宝(瑶西)、黄玉汀(槐岗)、熊孟修(绊坑)、詹冉(附城)、古细四(城东)、郑菊如(程江)、侯桃元(湾下)、谢铎元(附城)、刁海龙(附城)、张添荣、郑庆湘、王剑锋、王先光、王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