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东客家文化园区行销策略之研究
-
作者:张佩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博物馆行销 策略规画 客家文化园区
-
描述: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是否有效的保存、發揚六堆地區之客家文化。 研究結果發現,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內部環境最受遊客喜愛,所推行的客家演藝活動也逐步獲得好口碑。然而園區內部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和各級學校、縣市政府、媒體、客家文化館互動不多,不利日後發展。此外,來園民眾大多是高屏在地人,顯見在外縣市的行銷上仍需努力。 本研究建議,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應盡早完工,並爭取更多人力投入,利用策略結盟、行銷、節慶活動等,吸引更多人參觀,發揮更好的效益。
-
新住民、原住民与汉人学龄前儿童对死亡概念之初探-以花莲县某
-
作者:林逸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死亡概念
-
描述:成熟死亡概念與自我概念變化。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花蓮縣某幼托園所5~6足歲兒童為研究對象,利用衛生教育施行及結構式問卷進行前後測比較。研究時間進行時間為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統
-
新竹金山面聚落产业变迁之研究
-
作者:游明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地关系 金山面 产业变迁
-
描述:期的傳統聚落到今日的科技園區,而聚落的產業則從最傳統的產業轉變至最尖端的高科技產業,再從自然環境、人口、技術、組織、文化與外部環境等影響因子,探討造成金山面地區從傳統產業、工業化到高科技產業變遷的過程。 從研究發現可得知隨著時經濟發展越盛,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就越來越薄弱,從原本共生關係轉換成了宰制關係,也因這樣的改變而造成了產業變遷現象。傳統產業時期人與土地關係是貼近的,利用既有自然資源發展產業;工業化產業時期,人與土地的關係,已不如前一階段但尚處平衡狀態;高科技產業階段,因為政策的制定、科技技術的進入,讓土地需重新配置,人的力量凌駕於土地之上。
-
从新制度经济学观点析探客家产业政策:以客家特色文化加值产业
-
作者:李逸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代理理论 客家产业政策 客家特色文化加值产业发展计画
-
描述:要點對話呼應。 研究發現包含:(1)本計畫制度變遷隨著三大時期的政策方向進行修改,由最早僅限地方政府申請、至目前民間團體亦得申請,並且以產值與經濟效益為主要考量。(2)桃園縣客家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發展
-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
描述: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
客家民系迁移及形成过程时空模拟研究
-
作者:何郑莹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迁移 人地关系 时空模拟 文化地理学
-
描述:了闽赣粤交界带客家民系迁移路线选择以及民系的形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迁移路线选择研究中,本文以ArcGIS软件平台为支撑,以图论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分别以栅格和矢量数据结构为基础,建立地形和交通通道数据库,对客家民系迁移路径及周边地形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中引入空间通达性的概念,探讨了客家民系分布与通达性的关系,并模拟出客家人口迁移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高大山脉、隘口等地形因素对客家民系的迁移路线影响巨大,并进一步影响到客家民系分布的空间格局。在当时所处的农业社会背景下,受生产力水平限制,自然环境对客家民系迁移的限制作用突出,在路径选择问题上客家移民处于被动地位。 进一步本文对客家居住区的地形从地表粗糙度、平均高程、各地貌类型比率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同样接受了北方移民的江浙地区在地形环境上进行了比较。论文分别从地形封闭性、人口承载力、水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客家民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以客家民居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分析了环境对客家民系物质文化的影响,最后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总结为两者的制约、适应和改善关系。 在第3-4章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开展的研究基础上,为得到较为完整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模式,论文第5章以“客家首府”长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翔实资料的深入分析,从更小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探讨了局部地理环境因素对重要迁移节点地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长汀“客家首府”地位成因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结果也印证了第3-4章对人地关系的论述。 最后,论文对本次研究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在方法上的尝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
美浓地区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对客家饮食文化的认知及饮食行为之
-
作者:陈玫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 美浓 世代 饮食认知 饮食行为
-
描述:12份及「老年世代」53份,運用「個人基本資料」與自編「客家飲食文化認知調查表」及「飲食行為調查表」等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並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敘述統計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檢定與分析,期望研究結果可做為推廣客家族群對客家飲食文化認識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對於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中年世代顯著高於年輕世代;在「客家飲食特色認知」構面上,中年世代顯著高於年輕世代;在「客家民俗節慶飲食認知」構面上,中年世代及老年世代皆顯著高於年輕世代;但在「客家傳統飲食認知」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 二.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之飲食行為,老年世代明顯較年輕世代正向;在「對客家族群的情感及族群認同」構面上,老年世代明顯較年輕世代正向;在「對客家飲食的喜好及慣習」構面上,老年世代均明顯較中年及年輕世代正向;但在「對客家飲食的健康概念認同」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 三.美濃地區的客家族群對於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在不同世代與背景變項交互作用上,不同世代與教育程度、家庭主業、家庭人口數及家庭型態等背景變項間有顯著交互作用。 四.美濃地區的客家族群之飲食行為在不同世代與背景變項交互作用上,不同世代與性別、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家庭主業、家庭人口數及家庭型態等變項間並無顯著交互作用。 五.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之「客家飲食文化認知」及「飲食行為」之相關性,整體來看,年輕世代、中年世代及老年世代皆達顯著正相關。
-
客家武术文化渊源考—依据广东梅州客家人所从事的武术内容与形
-
作者:王亚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武术 技术风格 武术内容 武术形式
-
描述:行,据罗香林在30年代初《客家研究导论》中记载:“30年前,客家地方,男子中,学过武术的人占百分之七十。”近一百年来,客家武术中出现武术造诣比较深的人物有黄春楼(槐岗)、李志长(隆文)、谢仲文(松口)、朱进、钟路古、钟天宝(瑶西)、黄玉汀(槐岗)、熊孟修(绊坑)、詹冉(附城)、古细四(城东)、郑菊如(程江)、侯桃元(湾下)、谢铎元(附城)、刁海龙(附城)、张添荣、郑庆湘、王剑锋、王先光、王石梅(均松源)、曾繁道、谢亚潮、谢卓云、刘小番、温绍麟(均丙村)、李慕征、梁振云(松口)、刘官生、刘鸿章(畲坑)、黄禄师(荷泗);梅城近四五十年来有刁海龙的门徒曾柏祥、潘德、张登元、钟竹芳等。他们在客家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全面检索了关于客家武术的书籍、学术论文,并深入客家武术最重要的梅州地区开展调查、对当地武术专家、研究学者进行访谈,收集了大量口碑资料、录像资料。结合史志对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去伪存真,系统整理了客家武术各流派形成的历史、内容、风格特点,并对客家武术产生的历史原因进行客观分析;对客家武术技术风格、技术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客家武术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认为客家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客家武术发展历史进行研究,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传统武术发展问题上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另外,本人还整理了客家武术发展中部分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此外,该研究还对客家武术的技术风格产生原因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通过调研得知,如今在梅州梅州地区武术开展情况很不景气。针对这一现状,在客家武术的保护和发展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
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
-
作者:顾敏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媒介 女性文学 台湾文学史 台湾史 客家文学
-
描述:數位資料庫實際進行多方面的運用與考察,認為其中蘊涵了多方面開展的研究潛力,具有高度運用價值。此外,也帶入地方卅區域的研究視角,探討南投縣在清領時期的文學發展其中頗多膾炙人口之作,足以藻飾山川,潤色鴻業。客籍的經學家兼詩文作家吳子光不止在學術上極有建樹,其散文也論理清晰,見解獨到,不僅能夠將敘事、寫景與抒情熔為一爐,也充分展露他對台灣山水的熱愛。李炳南是台灣戰後一位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居士,其實也是一位卓然有成的古典詩人,本文認為其作品包括了流離經驗與思鄉書寫、時代環境的反映與評論、台灣風土人物的歌詠、安貧樂道的生活描寫等,具有真誠的情感以及開闊的胸懷。另外,針對台灣戰後女性古典詩人進行重新考掘,讓許多曾經被注意卅尚未被注意的眾多女詩人重新浮出地表。還有,本論文也深入爬梳戰後的古典詩作媒介特點、詩人身份背景以及詩作內容之間互相影響的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發生其中具有二律背反的辯證法則。透過《正氣月刊》第二卷第二期的重新爬梳,本文找到百餘首至今仍未被討論的關於二二八事變的詩作,其中以支持官方立場者佔其大宗,族群身份也對書寫角度也有所影響。最後則探討目前所見的八種台灣綜合古典詩選,呈現沈光文等一再被選入的詩人,以及丘逢甲〈離台詩〉等膾炙人口的詩作。總而言之,本論文透過特定研究方法的實踐、新資料的運用、區域卅地方視野的帶入、特殊身份作家的考察、文學載體的探討、特殊歷史事件的分析以及文學選本的整理,以多元考掘方式對於前行研究者的台灣文學史論述體系進行罅隙的填補,召喚重層卅立體卅複調的文學記憶,重新建構台灣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與脈絡。
-
客家庄婚姻圈的流动-以日治时期万峦乡成德村为例
-
作者:蔚乙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圈 日治时期 万峦乡 成德村
-
描述:。 本文以萬巒鄉成德村為範圍,以保存於萬巒鄉戶政事務所的日治時 期戶口調查簿、除戶簿的第一手資料為工具,探討日治時期成德村民的 婚姻關係,考察其婚配對象的族群別與地域別,即針對客家社群間、埔 漢族群間
上页
1
2
3
...
5
6
7
...
13
14
1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