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57)
期刊(1995)
学位论文(543)
图书(235)
视频(72)
会议论文(63)
人物(1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057)
期刊 (1995)
学位论文 (543)
图书 (235)
视频 (72)
会议论文 (63)
人物 (15)
按年份分组
2015(72)
2014(2622)
2013(614)
2012(648)
2011(612)
2010(524)
2009(255)
2008(271)
2007(140)
2005(28)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828)
其它(727)
客家研究辑刊(154)
嘉应学院学报(5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56)
深圳侨报(50)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4)
人民之声(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研究
作者:王水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客家诗歌  诗歌创作  民俗风情 
描述:不管其使用了何种语言,只要其描绘了客家地区的风土民情,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都是客家诗歌;非客籍诗人创作的诗歌,只要其内容是关于客家地区山水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也属于客家诗歌。 清代汀州是客家人在福建的集中居住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学者涉及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研究领域。从清代汀州客家文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情况分析,清代汀州出现了一批较知名的文人作家,主要有长汀上官周、黎士弘,宁化李世熊、伊秉绶、黄慎,连城童能灵,上杭刘坊、邱嘉穗,武平林宝树,永定廖鸿章等人,他们创作的诗文水平较高,一些文学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创作出了独具特色,在客家地区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客家方言诗。 文学有地域性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众多学者的认同。清代汀州客家诗歌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清代汀州的山水景物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汀州客家诗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这些山水景物诗所描写的对象都是汀州富有特色的山水名胜,体现出的风格特征也与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清代汀州客家诗歌与客家方言的联系是客家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清代的汀州地区出现了纯客家方言诗歌,以林宝树的《年初一》为代表,这首诗歌无论从文化影响、语音特点,还是从叙述内容上分析,都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清代客家诗人严格依照佩文韵所创作的诗歌,有一些用现在通行的普通话读来不押韵,但用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的客家方言读来则是朗朗上口,句句押韵。大部分客家诗歌的创作者都是客家人,他们生活在客家地区,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把客家的方言俚语,地方风物化用入诗,形成独有的客家地方特色。 从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中具有明显的两大极端,即雅与俗的两大方面,雅的方面体现在诗歌中蕴涵的忠孝、节烈思想和理学趣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俗的方面体现在诗歌中描写的客家地区民俗风情方面的内容,单纯地叙述某个地区下层民众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多见。正是这种极雅的思想与极俗的内容在诗歌中并存的局面成为清代汀州客家诗歌中的又一大特色。 从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创作成就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种多样化说明了清代汀州客家诗歌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平,并且,这些创作成就的取得都是与清代汀州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关的,是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创作成就。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既包括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等种种因素。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地域性特征,正是汀州多山而温润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理学思想,耕读传家的教育观念,中原古音为主体的语言环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桃园县国民小学实施客语教学执行成效之研究-以学校支持系统观点
作者:张淑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语言教学  客语教学  学校支持系统 
描述:系統之現況:客語教學時數次數最多的是「1節」;客語教學課程之主要時間為「鄉土語言課程」佔最多;客語師資來最多數為「現職教師」;客語教材採用最多種類為「合格民間版本」;面臨到的困難與限制最多數為「教學
论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之建置与设计—期盼促进公共讨论的NCC—
作者:孙德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通讯传播  独立机关  独立管制委员会  公共讨论  公共论坛  政府改造 
描述:不代表政府應該全然的不加以管制,反而應該是針對特定的管制領域重新檢討管制的有效性或是必要性。雖然「資稀少性」的理由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下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人民並不見得因為科技的發展而獲得了更多的自由
屏东县前堆地域的社会空间结构与变迁
作者:利天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前堆  堆域民空间  社会空间  地域社会  粤境  客家  长治  麟洛 
描述:自己的意志。以國家賦予的權力為後盾,這群新一代的領導者由於不再需要藉由群眾的認同來鞏固地位或維持利益,傳統社會組織的資成了覬覦的對象,傳統社會組織的崩解,協力者精英第二代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責無旁貸。
客家「撮把戏」的传统技艺及其音乐之研究─以杨秀衡与林炳焕为
作者:蔡东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撮把戏  杨秀衡  林炳焕  文套  武套  卖药 
描述:臨不景氣,因此大量的內台戲班藝人,轉為演出野台戲,也有部份藝人轉至電台中演出採茶戲,並於演出中穿插賣藥廣告。除了電台中的演出,此批藝人也至各鄉鎮村莊演出「撮把戲」賣藥。由於內台藝人的釋出,從而造成了客家「撮把戲」的興盛時期。1970年代,由於新式媒體電視的出現,民眾之娛樂習慣改變,其習於觀賞電視節目,而忽略了野台的傳統曲藝、戲曲演出,也因此客家「撮把戲」逐漸的沒落。近年來,由於政府日益重視本土文化的保存,客家「撮把戲」之演出舞台,由早期的「落地掃」,轉而為受邀於政府之文化舞台上的演出。

本論文結合了文獻蒐集、田野調查、參與觀察等民族音樂學之研究方法,首先探討客家「撮把戲」之定義、源流與定位。接著分別以兩位客家「撮把戲」之民間藝人─楊秀衡與林炳煥為主軸,探討其生平、師承系統、「撮把戲」團之經營與後場編制,以及其「撮把戲」之表演型態、音樂與技藝之內容及其特點。

其中楊秀衡為出身內台戲班之「撮把戲」藝人,其「撮把戲」之音樂與技藝,可分類為「文套」與「武套」兩個部份。其中「文套」包含了「客家山歌調」、「客家小戲」、「客家車鼓」等演出,「武套」則包含了「拳術」、「木劍斬竹」、「魔術」等等。其中的「文套」,為其「撮把戲」之精華。由於楊秀衡曾於歌仔戲班中習藝,以及其求新求變之精神,他將閩南之歌仔調、車鼓,納入其客家「撮把戲」之演出,並將其客家化,形成其特有的「撮把戲」技藝。

而林炳煥之「撮把戲」演出,也可區分為「文套」與「武套」兩大類,其「文套」包含「客家山歌調」與「三腳採茶戲」,「武套」則包含「羅漢戲獅」與「猴戲」等等。由於林炳煥為客家傳統音樂之耆老藝人,因此其演唱,保留了許多早期客家山歌調與採茶戲曲調之唱法。其演唱方式,無論在曲調、歌詞運用、節奏與速度,甚至是唱腔安排、口白等方面,都呈現出個人的演唱特色與即興的特質。

客家「撮把戲」為一項包容萬象的綜合表演藝術,為適應賣藥場之演出形式,以及民間藝人於長久的音樂實踐、對自身的要求下,使其音樂與技藝,較為自由與即興,呈現出與一般音樂會形式,以及劇場中所搬演之客族曲藝、戲曲不同的風貌,更對保存客家之「三腳採茶戲」起了重要的作用。此項音樂與技藝,為一項重要之文化資產,值得加以保存與傳承。
台湾区肾脏相关疾病死亡率之趋势与分析
作者:洪敏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數共67941人。其中男的有30804位、女的有37137位。
而由於環境因素、生活習慣、醫療資的差別,將全台灣社會以族群分類成原住民社區、客家社區、客家融合社及閩南社區。
結果,調
当客家遇到福佬:中坜地区的社会变迁研究(1684-1920)
作者:游振明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的閩籍業戶至雍正年間方請墾老街溪及新街溪下游,因此以「在地觀點」論之,當是客家遇到福佬。本文時間上限自清康熙23 年(1684)領台起,下限為1920 年代。「空間」的界定,大致是以老街溪與新街溪流經本區的十二個街庄為範圍,也就是與今日中壢市所轄行政區域相當。選擇以行政區作為探討的對象,主要是牽涉資料之故。清領時期,官府缺紮對各區域間進行統計與調查;迨至日治時期,方進行實證性調查、統計書工作,並以大字名(村莊)作為調查的基本單位,分析與解讀這些調查資料不會產生困難。基於資料之故,所以以行政區作為探討的範圍。本文從歷史地理角度入手,以地形、地質與氣候因子,作為討論起始點。發現本區的自然環境不像想像中的適合拓墾,地形多台地,雨量雖充足,但分布不均,地質多為礫石層,極難瀦水,為因應此一情況,先民則以修築陴塘,解決灌溉水源問題;其次,探討在漢人未進入本區,有哪些人已在本區安身立命,漢人進入後的相關行政區畫沿革演變情形。漢人入墾本區後,其問題在漢人為何要來?從哪裡來?來了之後如何選擇營生的地點?第一個問題是,探討移民的推力是因閩粵地區人地比例嚴重失調,拉力則為臺灣本身的自然環境較閩粵地區優越,但在康庸年間本區似乎不是移民者拓墾的理想地,因自然環境欠佳,造成本區晚至乾隆30 年代的下一波移民高潮出現,方得開墾,這波移民進入本區包含清廷的海禁政策的弛禁與北臺地區日趨頻繁的械鬥。其分布情形,根據日治時代的統計資料,顯示愈與閩人庄接近者閩客比例愈接近,反之亦是;閩粵人口分布呈現愈南,粵人比率愈高,反之則閩人所佔比率較高。就開拓的空間觀之,北部近海的南崁、竹圍及其內陸的桃園一帶最先開發,之後才漸及中、南部,西部的楊梅、中壢地區,則遲至乾隆末葉才有興盛的拓墾事業。相當符合臺灣對外以海路為主的地理特性,也充分顯示清末以來臺灣都市以河港及海港為主而興起的都市特性。日治初期的農業數據作為探討清領200 餘年的中國農業在臺灣拓墾的成果,從人地的關係發現本區在清領末期至日治初期的這段期間,有轉向商工與交通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也表現在作物的生產,除稻米外,茶葉即為本區輸出的主要經濟作物。灌溉方面則因國家權力的介入,逐漸擺脫私有、小規模、密集而無分布規律的形態。本文只是對中壢地區探討的初步。對一地的開發、發展有著諸多不同探討面向,所呈現出的問題也是各有特色。關於清領時期中壢地區所存之資料,不甚豐富,日治時期所整理的、調查、統計的各項資料相當豐富,可用來進行更廣泛的研究課題。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描述:的歷史過程,並探討了統治當局如何建立起各種統治制度,去控制這些過去被視為邊陲的區域。地方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說明了社會轉型的情況。也說明了山腳地區的人群如何擺脫不同移民群的祖認同而走向山腳社會的地緣認同。
屏东六堆地区的稻米文化
作者:刘秀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稻米文化  客家  集体记忆 
描述:記憶,利用集體記憶的理論來彙整六堆客家人對稻米的共同記憶。 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主要是提出研究者在屏東六堆地區的稻米文化中,所發現稻米和米食在客家社會象徵問題中之探討。第二章則對稻作的起源和流變、稻作文化等作一歷史性的考證與探討。第三章簡介屏東六堆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記錄過去傳統耕作方式以及和農作物相關的信仰。第四章是整理、歸納常民對米或粄與日常生活、歲時祭儀的記憶,進而分析其在飲食習慣和文化層面的實質意涵,最後則探討六堆客家俗諺語中稻米或米食的文化意涵。第五章是以稻米為探討核心,以婚姻禮俗、生育禮俗、喪葬禮俗等主題,來分析客家人與米所形成的文化形態。第六章將本論文作出歸納結論,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以利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稻米在屏東六堆客家社會中有以下幾種文化功能:一、飲食面:在口味偏好上,老一輩客家人大都堅持三餐吃白米飯,不同的祭祀儀式的祭品─紅粄、龜粄、錢粄、紅粄仔,都賦予吉祥的意義,且有固定的製作材料與方法,表現出祭品的原則與口味的堅持。除此,客家人亦會配合植物的生長季和功能性,製作其他應景的粄類。二、祭祀面:多樣化的粄類表達對祖先、神明至高無上的敬意以及吉祥的表徵。稻農們祭拜田頭伯公和神農大帝,顯示客家人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對天地敬仰的畏懼與感恩。三、生活面:稻草當生活燃料,米糠可當營養品餵家畜,白米也被視為辟邪之物。四、教育面:從講求吃飯的規矩中,反映出客家人教養子女的態度。從六堆採集與米相關之俗諺語、歇後語,從而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客家人重情義、刻苦的族群性格,務實的生活態度以及幽默的思維方式。五、禮俗面:稻米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客家人的生命禮俗,穀種在婚姻、喪葬儀式都代表客家人重視傳宗接代,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白米在生育禮俗中被視為是辟邪的萬靈丹,在婚姻禮俗中用來勉勵新人要同心,才能衣食無缺。白飯在喪葬禮俗中是盡孝道的詮釋。糯米飯用來期許所嫁之人事業有成,所生之子前途無量。此外,本研究建議有:一、以有機栽培、異業結盟的行銷方式,創造稻農的商機。二、將稻米文化的特色納入學校鄉土教學中。三、後續研究者以閩南或原住民族群的稻米文化為題,進行族群文化的比較研究。
台湾中老年糖尿病患健康行为对住院服务利用影响之探讨
作者:邱于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糖尿病  住院服务利用  健康行为  保健行为 
描述:使用住院服務,由此可知糖尿病對有限醫療資的沉重負擔。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此外年齡大、低收入、外省籍、原住民和金馬籍的糖尿病個案,為利用較多住院服務的族群,為糖尿病的照護政策需關注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