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54)
期刊(1729)
学位论文(509)
视频(116)
会议论文(52)
图书(30)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054)
期刊 (1729)
学位论文 (509)
视频 (116)
会议论文 (52)
图书 (30)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5(116)
2014(2105)
2013(681)
2012(648)
2011(631)
2010(520)
2009(249)
2008(244)
2006(82)
1998(3)
按来源分组
其它(638)
嘉应学院学报(65)
客家文博(25)
政协天地(6)
韶关学院学报(6)
中国戏剧(3)
歌海(3)
生态文化(2)
语文学习(1)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院落式民居采光及通风研究
作者:叶欣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院落式民居  自然采光  计算流体力学  传统建筑环境观 
描述:国家制定的当地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间距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本文的另一重要部分就传统建筑观中包含的传统建筑环境思想进行了研究,建立一具典型意义的村落,设立背山环水的建筑环境,以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为理论基础
四川客家话的变化与语言环境:以西昌和成都两地客话为例
作者:肖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西昌客话  成都客话  语言演变  方言接触 
描述:层面的描述。其次,分别将西昌客家话、成都客家话与粤东北客话进行比较。结合西昌客家话和成都客家话所处的语言环境。分析四川境内客话语音演变的现象、原因,描述语言演变与语言接触的规律、方式。这对揭示西昌、成都客家方言岛与源方言及周围方言的关系,观察方言岛内外方言的演变轨迹,探讨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的现象、规律、方式都有积极意义。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首先阐述四川境内客方言的研究背景,然后对本文的调查方法、对象,和所搜集的材料做一个说明。随后简要介绍西昌、成都客家人的分布情况、来源、入川背景和原因,并对西昌、成都两地的地理、历史、人文概况做一个简介。第二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声母、韵母、声调,声韵调配合规律四个方面来分别介绍西昌和成都客家话的语音系统。第三章横向上,将西昌、成都两地的客家话与粤东北客家话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看二者语音上的异同;纵向上分别将西昌、成都客家话与《四川境内的客方言》、《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所反映的音系进行对比,看经过时间的流逝,两地客家话是否发生了变化。结合两地所处的语言环境,探索两地客家话发生演变的原因,是内部的演变与外部的方言接触。第四章对四川境内的客家方言岛语音演变的方式、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探讨了音变的系统性及特殊的演变现象。第五章从发展趋势、方言萎缩、岛外方言影响几方面对四川境内客家方言岛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赣南客家女红艺术与女性生活
作者:杨玉琪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女红艺术  女性生活  变迁 
描述:,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女红”作为一种文化,反映了人际的相互关系、人的造物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传统时代的中国女性以她们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美好情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美轮美奂的女红艺术。客家是汉族一个特点鲜明的支系。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客家女红艺术鲜活地反映了客家女性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了与客家女性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传统时代的客家女性注入了生命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女红艺术概况、赣南客家女红艺术解析、传统时代赣南客家女红艺术与客家女性生活、当代女红的变迁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中国女红艺术产生的背景、存在类型及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构成中国女红艺术形成发展的背景,自然环境、礼制文化、儒学思想等,使得中国女红艺术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其次,就客家女红艺术而言,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客家人的历史际遇,都一定程度在客家女红艺术中得到表现。再次,从民俗艺术学的角度看,客家女红艺术与客家女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客家女性生活是客家女红艺术发展的文化生态。女红艺术伴随着客家女性人生的每个阶段,并强化了她们的社会角色,从为人女到为人妻、为人母,以及作为革命家属参与和支持革命,女红艺术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最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语境下透视女红艺术的变迁。当代女红艺术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女子的标准,更是一种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手段,而如何将传统女红与现代女红有机结合,也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广西贺州市桂岭镇客家话研究
作者:郝鹏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桂岭镇客家话  语音  词汇  语法  研究 
描述:,由于族源地不同,不同乡镇的客家话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目前学界对贺州市客家话的调查研究尚嫌薄弱,桂岭镇客家话调查研究尚无人涉足。本文在全面调查、充分占有一手语料的基础上,运用描写与比较相结合、定性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桂岭客家话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描写与比较研究,力图理清其语音系统及语音特点,明晰词汇和语法面貌,为全面揭示贺州市客家话的特点以及多语多方言区语言接触的特点和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一、引言:重点介绍广西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来源、文中所用各种符号表示的意义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二、第一章:主要介绍贺州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贺州市客家人的来源、分布以及贺州市的语言使用概况。三、第二章:在对桂岭客家话语音系统进行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桂岭客家话语音与中古音的纵向比较,以及桂岭客家话语音与周边汉语方言及族源地方言语音的横向比较,全面揭示桂岭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四、第三章: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揭示桂岭客家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通过纵向比较,揭示桂岭客家话词汇系统中传承词、变异词和创新词的面貌与特点。五、第四章:对桂岭镇客家话的体貌系统以及桂岭客家话的常见句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专题描写与分析。六、第五章:本文的结语部分,对桂岭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桂岭客家话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七、附录:含同音字表和分类词表。
人生礼仪对人生希望的建构—对大庄村客家诞生礼、婚礼及其丧礼
作者:黎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生礼仪  客家  诞生礼  婚礼  丧礼 
描述:此,通过对人生礼仪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文化。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客家人,尤为重视人生礼仪,本文以广西宾阳县大庄村客家人生礼仪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客家人对人生礼仪的解释,并通过对客家人生礼仪的研究,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人生礼仪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本文主要围绕大庄村客家人生礼仪中的诞生礼、婚礼和丧礼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序言部分,阐述论文研究的对象、意义,梳理国内关于非客家和客家诞生礼、婚礼以及丧礼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外有关人生礼仪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对象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大庄村概况,对大庄村的依托的自然环境进行描述,以便对大庄村客家人生存的自然环境获得全面的认识。其次对大庄村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状况进行描述,使人们对大庄村客家人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更为详细的认识。第三章通过对当地客家诞生礼的描述和论述,指出了客家诞生礼的文化内涵及功能。第四章论述了当地客家人婚礼中的仪式及象征,指出客家婚礼的意义及功能。第五章对大庄村客家人的丧礼进行叙述和分析,来说明其意义及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庄村客家的环境和文化特质,探析人们如何通过诞生礼、婚礼及其丧礼化解生活中的挑战和磨难,追寻人生的福祉,品尝生活中的玉液琼浆,同时实现社会和谐有序与永恒的发展。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将诞生礼、婚礼和丧礼作为整体进行关照,提出人生礼仪对于建构人生希望的重要意义。
寺庙、旅游与村落社会:一个客家山村的成长境遇
作者:黄平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寺庙  旅游  村落社会  成长境遇  资源圈定 
描述:,并寻求旅游村落可持续发展之路径。本研究既可为旅游村落研究提供新的个案,为旅游影响及旅游社区参与研究提供新的例证,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勾勒村庙互动关系以及客家村落成长变化图景。 对于灵云村的成长境遇,本文围绕以下几个主题逐渐展开:首先,长时段考察村落土地占有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村民生产生计的影响,旨在为本文聚焦田野对象时提供一个宏观的社区历史背景,同时为探讨旅游村落成长机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物。然后,全面考察旅游开发背景下村落的乡村都市化过程,展示村民与政府、村民与企业之间围绕旅游利益展开博弈的过程,以及村民在旅游经营中的利益获得和能力体现。继而,以村委选举事件为切入点,全面展示村落的权力秩序状态,并探讨作为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屋家及村民组对村落权力秩序的表达与影响。最后,从展示村落的庙宇景观出发,在历史、文化和心理等多层面上分析村落民间信仰的空间性,并勾勒出变迁时代尤其是旅游开发背景下村落信仰空间重构及其产生文化自觉的图景。 研究表明,寺庙对灵云村的生计乃至聚落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村落成长的发生场;同时,旅游发展对灵云村的成长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由此可见,偏隅深山的地理环境和临庙而居的人文条件,决定了灵云村的成长动力来源于外力干预而非内力演化,以致形成了流动与圈定交互而行、复制循环的路径依赖。灵云村的成长历程有如生命的轮回,在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流动与圈定、博弈与妥协的互动中延续,这其中所发生的变迁,看上去有些难以捕捉,但却彰显出传统惯习的绵延力量以及现实诉求的变革精神,为我们清楚地窥视村落在文化结构背景中所面临的成长境遇与时代命运提供了极佳的观测点,也为我们探讨旅游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贺州本地话研究
作者:陈小燕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本地话  桂北平话  白话  方言比较  方言分类 
描述:)白话、粤北(连山)白话、粤西(怀集)白话及广州话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之间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本着“运用综合标准而非单一标准为方言分区”的原则,同时结合人文历史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贺州本地话归属粤语。    通过贺州本地话与桂北平话、两广白话若干方言点之间语音、词汇的横向比较,我们认为,贺州本地话与有着地缘关系的桂北(五通、钟山)平话、桂东南(玉林)白话、粤北(连山)白话、粤西(怀集)白话之间的一致性是主流,是“大同”,代表着这些方言固有的一些本质特征,是标志其出身的基石和决定其归属的区别性特征,据此,我们认为这些方言都应划归粤语区,且同属于粤语中的“老粤语”层次。彼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后来方言接触和渗透的影响造成的,最终形成光谱状分布:其中地处桂北的临桂五通平话等由于深受周边湘语和西南官话的影响,走得最快,也走得最远,内部一致性也较弱,彼此不能通话的现象普遍,正趋于走向混合方言的进程中;贺州本地话等虽也有受客家话、西南官话影响的痕迹,但总体上仍明显表现出“内部一致性强”、“保留老粤语特点较多”等特征;而粤西怀集白话等则带有较深的受以广州话为代表的新粤语影响的痕迹。    贺州是典型的多语多方言地区,语言接触的广度和深度都很高,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贺州本地话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较深的受古百越语语音、词汇影响的烙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客家方言、西南官话、湘语的影响,从而带有明显的混合性特征。    
幕阜山方言语音研究
作者:陈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湘鄂赣  幕阜山  带音声母  边/鼻韵尾  送气分调 
描述:。(3)定来二母多洪音不混而细音混同念[d‘],但有些方言洪音也混同念边音[1],如都昌县和湖口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如残存“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组归端”、“照二归精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作者:蒋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变迁 
描述: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也对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