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787)
期刊(1472)
学位论文(252)
图书(74)
视频(67)
会议论文(33)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787)
期刊 (1472)
学位论文 (252)
图书 (74)
视频 (67)
会议论文 (33)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1804)
2013(552)
2012(571)
2011(538)
2010(432)
2008(217)
2007(128)
2004(23)
1997(1)
1980(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744)
其它(354)
东江时报(109)
嘉应学院学报(40)
客家文博(32)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10)
学术研究(6)
中国西部(3)
南方文物(2)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明清时期兴宁客家族群生计与移民研究
作者:张学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迁移 
描述:人也迈出了迁移的步伐。本文就针对不同的生计模式下,兴宁人的迁移方式、迁移原因和迁移方向等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描述。
日治时期汉人宗祠建筑装饰之研究-以台南、屏东地区为例
作者:康惠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治时期  宗祠  装饰  台南  屏东  客家  闽南  族群 
描述:的特性?如何表達祖先與後代之間的對話關係?不同族群間在表達上有何差異性?. 本文以台南、屏東地區的宗祠為研究對象予以分類,首先定義族群的種類,再者由實際案例的調查建立宗祠裝飾的歸納與分類系統---文字與圖像系統,建構宗祠裝飾的內涵,由此予以探討文字與圖像之表達與宗祠本身之關連性,最後比對族群間---屏東客家族群之宗祠與台南地區福佬客宗祠、及閩南宗祠---宗祠裝飾的差異性。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贺州客家围龙屋为例
作者:田非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客家  传统民居  围龙屋 
描述:治区是全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早自秦汉时期就有一定数量的中原人陆续迁入,并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近代以来,又有大批客家人从毗邻的广东等地辗转迁入,在桂东南、桂东等地区落户。在这些客家人聚居地
海岛型文化生成、扩散及其区域效应研究
作者:彭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岛型文化  文化生成  文化扩散  涠洲岛 
描述:类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历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对案例地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为: 1.本文分析了涠洲岛文化生成、发展的地理基础,指出地理环境是影响涠洲岛文化
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市个案研究
作者:肖文燕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侨  侨乡  梅州  社会变迁 
描述:上,从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即群体与大社会的结合)的视角,以个案的方式深入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试图揭示华侨影响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华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客家华侨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本文认为,对于僻处山区的侨乡梅州而言,华侨在其近代发展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经济领域,华侨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或投资家乡各项经济事业,为家乡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梅州企业经营日趋近代化。同时,在传统与近代共生共荣的交通、金融业中,也无不显示出华侨的牵引拉动作用。正是华侨这一重要资源,催生出侨乡梅州近代经济发展新因素(新技术、新人才、新品种、新的经营方式)的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其经济变迁与近代化进程。在客家侨乡梅州教育文化...
明清时期客家与山区农业的开发:以闽粤赣边区为中心
作者:周智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客家  山区  农业  开发 
描述:产技术,大力发展山区粮食生产,引进推广适应山区的优良作物,充分发展山区商业性农业,注重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从而创就了自身特色的农业经济,对山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客家庄婚姻圈的流动-以日治时期万峦乡成德村为例
作者:蔚乙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圈  日治时期  万峦乡  成德村 
描述:內的歷任的行政首長,從日治 時期、戰後官派鄉長、民選鄉長,幾由客家人擔任。 成德村位於萬巒鄉最北邊毗鄰東港溪的上游,傀儡山的出入口,排 灣族的佳平、萬安、筏灣在其東邊,南邊有閩埔共居的萬金、赤山村, 西邊是五溝村,地名又稱「寮下」,是全鄉面積最大的村庄。成德村以 客家人居多數,共有 10 個寮組成,清領時期(1892)屬鳳山縣港東上里日 恭寮,日治時期(1901)屬阿緱廳潮州支廳,始稱成德庄。 本文以萬巒鄉成德村為範圍,以保存於萬巒鄉戶政事務所的日治時 期戶口調查簿、除戶簿的第一手資料為工具,探討日治時期成德村民的 婚姻關係,考察其婚配對象的族群別與地域別,即針對客家社群間、埔 漢族群間的婚姻圈,進行族群網絡、地域關係的分析。客家人為何從原 本生活領域遷徙他處?遷移路線為何?移民後生活如何?如何通婚?有 無他鄉變故鄉?和故鄉來往如何?由於每個地方的族群所碰到的問題不 同,因此出現不同的結果。有的是保留原汁原味的客家村,有的和其他ii 族群混居,有的被福佬人同化等等,不一而足。而身處六堆先鋒堆的成 德村,隔著東港溪和內埔鄉遙望,旁邊環伺著閩南、平埔和原住民,其 婚姻圈、族群邊界是如何流動?這是我們要討論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蒐集文獻資料、抄錄日治時期的戶籍舊簿,針對 有疑義的地方做田野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成德村的客家人,婚配對象的 地域性以同庄居多,鄰庄和本地次之,外地個案極少,除高雄州外,台 東州、台南州、台中州都有婚配對象,最遠到達中華民國福建省的福州 府。婚配對象的選擇上,以內婚制(endogamy)居多,婚配的模式上多為同 質婚(homogamy),招贅婚與納妾比例高,也會和當時稱為「生番」的原 住民結婚,但人數不多。究其原因應與日治時期交通不便,婚姻選擇機 會不多,且經濟活動多為務農,需要較多幫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