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67)
期刊(181)
视频(61)
学位论文(24)
图书(13)
会议论文(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67)
期刊 (181)
视频 (61)
学位论文 (24)
图书 (13)
会议论文 (1)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282)
2013(179)
2012(243)
2011(206)
2010(195)
2009(105)
2008(119)
2007(29)
2006(20)
2005(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295)
闽西日报(198)
赣南日报(67)
惠州日报(53)
三明日报(39)
东江时报(3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
今日科苑(1)
椰城(1)
牡丹江大学学报(1)
张资平恋爱小说与客家文化
作者:卢红珍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资平  客家文化  恋爱小说  山歌  欲望  贞洁  处女 
描述::现代的追求与传统的禁锢。第三部分从文化角度出发,试图对张资平恋爱小说作一个文化阐释。这部分分两,第一通过郁达夫与张资平的爱情观的比较,指出张资平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爱情观:既要有肉体的绝对贞洁
广西贺州黄田“二月二”俗研究
作者:吕红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田  客家  二月二 
描述:俗节日,其民俗文化的积淀更为深厚。将黄田客家“二月二”作为个案研究,从俗的演变及内涵解读入手探讨其本质意义和社会功能,意在认识民俗节日背后深层的信仰观念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索客家民系的生存智慧
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清代赣南两府一州志的考察
作者:郭起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赣南  民俗文化  地方志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描述:分分析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包涵清代赣南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三分别阐述清代赣南两府一州志中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事象,其中在物质民俗一分析了饮食和服饰民俗,在
宋元之际东南地区移民研究
作者:王仁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战争  二王  文天祥  移民  岭南开发 
描述:山林进行武装反抗,或“抗遁世”隐姓埋名,或举家南迁,开辟田野,或迁徙海外。南迁之民带来了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对岭南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客家民系的进一步壮大。 本文以
绿珠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
作者:蒋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说  信仰生活  绿珠 
描述:月份在博白县举行了客家文化,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在活动期间,我了解到了当地关于绿珠的传说,并亲自到绿珠祠的所在地珠江村进行了踩点。当地浓厚的绿珠信仰氛围引起了我的关注。绿珠传说是如何产生的?有着
赣南宁都中村傩舞文化研究
作者:王龙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都  傩舞  舞蹈生态学  文化功能  客家文化  发展 
描述:,包括对宁都中村傩舞表演的程式程序、典型舞畴的细致纪实和分析等。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笔者试图在一二章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资料和研究方法,从具体描述走向文化意义层次的解读。第四章则是站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探究宁都中村傩舞的当代变迁及成因,并以“文化自觉“的理念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客家文化与钟理和作品研究
作者:官娇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理和  客家文化  硬颈精神  漂泊意识 
描述:意蕴中渗透着客家文化的元素及其对客家文化的超越。这一章从四个方面论述。第一是风景的描写。由于客家人集中居住在闽粤赣山区,而山区的主要资源是土地、植物,所以钟理和的风景描写突出了对土地、树木及对绿色
东莞樟木头镇麒麟舞的发展现状及出路探究
作者:阳分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樟木头  麒麟舞  发展现状  出路 
描述:的建议: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2、在传承麒麟舞的精髓的同时,大力拓展、丰富其表现形式和内容。3、利用当地较好的地域资源优势,建设麒麟舞生态博物馆。4、开发与麒麟舞相关的民俗旅游商品。5、办好麒麟民俗文化。最后结语,简单对全文进行总结,期待樟木头麒麟舞的更大突破。
客家迁徙与刘三姐传说传播
作者:梁新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三姐传说  客家  迁徙  山歌  文化 
描述:三姐的壮族三月三歌其实来源于古中原上巳日习俗,刘三姐传说与此关系密切。所以,客家地区无疑乃是孕育刘三姐传说的母体。
当代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以《赣南日报》为中心的分析
作者:柴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摇篮  赣南  文化建构  大众传媒 
描述:客家联谊会、恳亲会、文化等各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被客家地区的政府和文化精英们重新发明出来,同时商家市场也巧妙利用客家文化的种种资源,在餐饮业、旅游业等行业寻找商机。这些建构行为使“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