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
作者:李禹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地域建筑 广东省 文化地理学
-
描述:建筑文化学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对广东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进行阐释和论述:第1章首先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对国内外建筑学、民居学、聚落地理学等领域有关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
-
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
-
作者:范明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原文化的主流優勢,又能適時適地,不停的吸收在地或鄰近族群的優質文化,這種不斷學習與包容的精神,才能在每場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在神明信仰上,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所供奉的每一位神明都是具有多功能和實用性的,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不斷的被吸納融合成一多元化信仰。天下神祗,不管本土、異域,只要能為生人提供保佑和福祉的,皆可祭拜而為我所用。神威顯赫的媽祖信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隨著商人,隨著潮州官鹽北運的腳步,在明朝憲宗成化年間以前,就傳播到粵東、閩西這些客家地區,其迎神賽會也相當的熱烈。可是在粵東、閩西「客家」了數百年後,又因山多田少,人口激增,加上饑荒、兵災…等現實生存環境與內在因素的改變,而不得不再次冒風濤之險與黑水之惡,渡海來臺,在面對巨浪排空的恐懼與生死未卜的未來時,媽祖信仰就成了最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從許多當代人的記載或詩詞中,都可見識到渡海的驚險和困難,以及祈求媽祖靈顯的情形,這就是媽祖東傳的原因。等到在臺安全登陸後,先民們馬上面臨的是要怎麼活下去,這時又由於環境的艱困與經濟的貧困,無法為媽祖建廟,所以媽祖是有神無廟,進入家庭奉祀,等到客家人有能力建廟時,又迫於現實的考量而不得不建其他神廟,媽祖則與主神同祀,這是媽祖信仰的開始分化,同時任務也開始轉型。就因為新竹地區客家人的媽祖信仰大部份都是與主神同祀方式,客家人也發展出一套祭祀媽祖的方式,新竹地區客家人奉祀的媽祖,大都刈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所以每年都要到北港進香,並迎回媽祖婆遶境、祭祀、起福與演戲宴客,年年如此,一般客家民眾對媽祖的信仰很虔誠,但聲音不大。在乾隆年間客家人進入新竹地區拓墾迄今二百多年,一共建了四座媽祖廟及主導了一座媽祖廟的管理運作,其實媽祖卻在其他眾多廟宇中與主神同祀,且與主神平分了前半年的祭典活動,所以會形成這種特色,最主要的與新竹地區的拓墾背景及族群關係有關。這些廟宇平時運作有管理組織,祭典有祭祀組織,其祭祀組織的爐主、首事,以後往往是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所以媽祖祭祀組織遂成為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的養成所。而目前本區還在正常運作的客家媽祖會還有新東聖母會及老湖口神明會聖母嘗兩會。最後歸結本地客家人媽祖信仰的區域特徵如下:(一)信仰虔誠,但長期無廟,媽祖廟不但建得晚,也建得少。(二)媽祖婆與主神共享尊榮。(三)媽祖同祀廟的祭祀活動比媽祖廟的相關活動還熱鬧。(四)堅持古味的春祭媽祖。(五)媽祖角色轉變的特殊性。(六)新竹縣各廟奉祀媽祖大都分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
-
國民小學鄉土語言客家語教科書分析研究----以各版本第一冊
-
作者:吳秀梅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鄉土語言 客家語 教科書 內容分析
-
描述:四位學者專家所提供意見做部分修訂而成,分為出版特性、物理特性、內容特性、教學特性四個特性來分析。主要結論如下:(一)出版特性:1.編者大多為現職國小教師,居住於北部。2.發行單位規模不一,發行與產銷
-
客家服饰文化研究
-
作者:刘运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二元性 服饰文化 根源性
-
描述:服饰上呈现出二元特征:一是与中原汉族服饰具有根源性,主要表现在:1、衣裳特征的保留;2、裤装特征的保留;3、服饰的宽松肥大。二是与当地百越族服饰又具有相互的融合性,主要表现在:1、衣饰色彩都尚蓝:2
-
四川洛带古镇旅游产品质量提升研究——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
-
作者:胡敏丽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旅游开发 旅游产品 洛带古镇 旅游体验
-
描述:之一——古镇为研究对象,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分别探讨了古城镇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的某一方面问题,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旅游资源本身,研究对于目前古城镇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管理机制、开发模式、开发设计原则等方面给出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看待问题的角度也都是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加以探讨的。然而,从旅游者本身的角度,立足于体验经济的大背景,来衡量古城镇旅游产品给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研究,来看古城镇旅游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当代旅游者的需求,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建设性的具体的参考意见,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主要针对四川洛带古镇,立足游客角度探讨如何提升洛带古镇旅游产品的质量。 文章首先对古镇旅游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然后根据已有文献的吸收总结以及从洛带古镇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前提条件:游客对洛带古镇旅游产品的期望水平和体验后的满意程度,决定了游客在洛带古镇的旅游体验总体质量;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文化和旅游活动是构成洛带古镇游客体验实现的关键路径。 然后,立足于该前提条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总体构思框架:洛带古镇旅游产品要获得最大的效益需要游客有最佳的旅游体验质量,游客最佳的旅游体验质量需要游客有最高的旅游满意度,最高的旅游满意度来自于与旅游期望的完美契合,而这种契合取决于洛带古镇游客体验的实现路径。因此,提出以旅游体验为导向提升洛带古镇旅游产品质量,创造洛带古镇旅游最佳体验实现路径的决策成为必然。根据洛带古镇旅游产品的特征和现状,遴选了洛带古镇游客体验的各个实现路径的评价要素,并作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洛带古镇的问卷调研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是通过因子分析重新修正洛带古镇游客体验实现路径的评价要素。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 T检验分析分别针对观赏体验,交往体验,文化体验和活动体验的各个评价要素分析游客对洛带古镇游玩前的期望和游玩后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找出洛带古镇旅游产品目前具体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在洛带古镇旅游产品中基于观赏体验,交往体验,文化体验和活动体验四个实现路径对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大小。 接着,根据统计数据的结果,分析了洛带古镇旅游产品质量现状和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四点,分别是:基于文化体验的洛带古镇旅游产品未能凸现客家氛围,基于观赏体验的洛带古镇旅游产品缺乏明确的主题形象,基于活动体验的洛带古镇旅游产品参与性和文化性薄弱,基于交往体验的洛带古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最后,提出了关于提升洛带古镇旅游产品质量的对策建议,分别是:在旅游产品中营造洛带古镇浓郁的客家文化体验氛围,打造明确主题形象的洛带古镇观赏体验旅游产品、丰富洛带古镇旅游活动产品体验的参与性文化性和提高洛带古镇旅游旅游产品交往体验中的各项服务质量。希望通过以上四条对策建议的提出,能够对提高游客在洛带古镇的旅游质量,提升洛带古镇旅游产品的质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一个客家文化景观—新屋乡大溪漘地区的公厅、祖塔
-
作者:叶惠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厅 祖塔 文化景观 景观形态 空间配置 社会网络 仪式行为
-
描述:廳中的阿公婆牌為家神,因此祭神所需的牲禮、金紙,在公廳祭祖時均可看到。祖塔的性質與一般風水墓地無異,拜塔多使用銀紙,除了拜塔該日外,其他時間鮮少有人會至祖塔上香,實與其「陰」的空間性質有關。
最
-
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意涵:李乔台湾历史书写的认同流变与文
-
作者:张怡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乔 历史书写 民族想像 认同流变
-
描述:,此作品發表在軍中的刊物上,在意識形態上與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宣傳的歷史觀點較為契合。在此著作中,李喬所描述的主人翁羅福星是中國來台領導抗日人士,於文化身分上具有強烈的歷史寓意,與國民黨政府領導台人、治理台人反共抗俄,有頗多文本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呼應之處。 到了《結義西來庵》時李喬開始著手書寫台人的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是台灣抗日運動史上規模最大,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活動,所受到牽連的人數也是最多。李喬以此作為書寫題材,除了表現台灣人民不願被外族統治的民族氣節之外,也在文本中展現了台灣人民為了自我生存環境而戰的生命情感。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在於李喬的田野調查讓歷史書寫的真實性更為完備,並且開始注意到台灣人民的抗日並非僅止於民族意識而已,而有更多層面的生活、生存問題。 《寒夜三部曲》為李喬的代表著作,其書寫時間脈絡貫穿日本的五十年統治,並以家族史的形式表現台灣在日治時期殖民統治的變貌。此著作成為李喬在文壇裡的代表著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此三部曲所展現的土地意識,以及抗日的生命經歷書寫,為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而這也成為李喬往後書寫展演的歷史文本的原型。 《台灣,我的母親》則是汲取《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題材所改寫而成的敘事史詩,此文本除了是以長詩形式表現之外,文本中以客語書寫也是一大重點。這與一九八○年代客家意識的高漲有極大的關聯。李喬試圖以客語書寫來喚醒客家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視,以及描繪客家先民渡海來台的生命經歷,作為客家人閱讀自我歷史,形構客家意識的重要歷史文本。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是李喬另一個代表著作,此書主要是描寫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受到國民黨政府屠殺的慘況,以及後二二八時代台灣人民如何在戒嚴體制的統治下渡過創傷而又不敢言說的生活。在上冊時,李喬利用碎片化的歷史,呈現全台各地被屠殺的慘況,基隆海濱、台北中山堂、台中市區、嘉義水上機場、高雄壽山都可看見李喬著墨的痕跡。小說主角林志天是現實人物鍾逸人的原型,以其在二七部隊如何帶領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作為書寫的故事主軸,並描述其後十多年的監獄生活與經歷。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開啟了新的台灣民族想像,此想像是異於中國的民族認同,而是建立於台灣土地意識上的台灣民族意識。 《情歸大地》為李喬在兩千年政黨輪替後的著作,其作品的歷史探討重回一八九五的中國與台灣在甲午戰爭斷裂的年代。透過比較台灣庶民與中國仕紳對於日本帝國軍隊進入台灣的戰鬥,凸顯兩者之間中國仕紳唐景崧、劉永福、邱逢甲的潛逃,以及台灣一般庶民為了土地、愛鄉愛土情懷留台抗日的氣節。李喬透過對客家民族英雄吳湯興的描寫,除了表現出台灣人民的土地意識,而起來抗日之外,也同樣於其中呈現客家意識。從這文本我們可以發現李喬的書寫依然以《寒夜三部曲》作為歷史意識的原型,而《情歸大地》則可以作為《寒夜三部曲》的前傳。 綜觀李喬的歷史文本書寫,可以看到其民族意識的流動,從中國意識向土地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流變,如此的轉變也與其書寫模式有關,並且與社會脈絡形成對話關係。我們可以從李喬依系列的歷史文本書寫的關照,可以看到台灣歷史與現今台灣社會的對話關係,以及李喬在歷史書寫上自我成長的軌跡。
-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
作者:林凤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
描述:变迁,也试图在二者之间的博弈中寻找权力因素在其中的重要影响。客家祖先崇拜是祖先崇拜中的一系脉,分为家祖崇拜和宗祖崇拜。当中的权力结构一直是村落研究的一个热点,客家祖先崇拜的权力结构因素常常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的,更是引起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以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基于福建省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以1949年以来至今为时间脉络,对林村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过程进行考察,透过权力结构的视角对林村宗祖崇拜进行具体研究,以揭示林村宗祖崇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受权力结构的影响的,同时探讨权力结构这一因素是否对祖先崇拜这一民间信仰形式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且成为当下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崇拜的一般表现模式。在论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的基础上,笔者首先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对祖先崇拜和权力结构研究的现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进而论述祖先崇拜的起源与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目的是达到对祖先崇拜的一个基础性了解。在此之前,笔者在永定县林村收集到详实的田野资料,又阅读过相关文献,并将二者结合,对福建闽西地区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永定林村祖先崇拜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家祖崇拜与宗祖崇拜。考察祖先崇拜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权力结构因素是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有一个大框架来作为支撑,以笔者的研究能力而言还达不到全面阐述的水平。因此,笔者结合个案以1949年至今为时间发展脉络,着重探讨林村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问题,并把林村林氏宗族的宗祖崇拜放进权力结构框架内进行具体论述。笔者在这里着重分析影响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几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宗祖崇拜的历史实践受权力结构的影响有何表现。具体而言,笔者意在从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博弈对宗祖崇拜所起的作用来探讨。在分析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一个客家村落社区中宗族的精英数量和质量对于该村落的发展影响很大。具体到林村的林氏宗族,宗族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精英在现代化的大舞台上互动,寻求权力契合的平衡点,有助于林氏宗族乃至林村以及更大范围的客家族群的和谐发展。受国家在场的因素影响,林氏宗族中政治精英的强势地位依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至少在林村是这样的;而经济精英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迅速提升其社会地位,扩大其在村落中的影响力,并在村落的权力结构中与政治精英展开博弈;相比较而言,社会精英则处于权力结构的边缘区,但他们可以运用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也相对广泛,再明显的是,社会精英在地位上还是需要依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总之,自建国以来,笔者通过对林村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论述,能够折射出村落权力资源配置在国家政策背景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村落中内部权力资源占有主体的权力不断变化的过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客家宗祖崇拜的一种分析性的建构,从中展现出一个客家村落的权力结构运作的内在逻辑。
-
客家孝道的历史实践
-
作者:王天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孝道 历史实践 国家转型
-
描述:先香火的传递以及对祖先的定期祭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男性后代是对祖先最大的孝敬。但是,在客家社区,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动力是较为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子多福”。集体化时期“人多力量大”导致中国人口剧烈膨胀,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家运用强力政策推进计划生育,与传统孝道思想观念发生诸多碰撞。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生育儿子的最大现实动力是为了能够在年老力衰时得到儿子的赡养。客家传统养老可以分为多子配粮、轮伙头、二子分养、女婿养老等多种方式。但是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客家养老传统也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有所衰落,并发生养老纠纷。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养老纷争,而不能简单地把养老纷争归结为儿子的不孝。 生育儿子并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养老考虑,还关涉到逝世后的葬礼和定期的祭祀,这是两个世界的人联系的重要途径。客家丧葬有重风水、重二次葬等习俗。客家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墓祭和祠堂祭祀等多种方式。丧葬祭祀是客家孝道的集中体现。 客家传统社会是有神社区,祖先和社区居民共同生活在神灵庇佑之下。信神敬神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一个客家庙宇和神灵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客家神灵都是忠孝思想的凝结,客家神灵崇拜体现了客家人的孝道观。 整个20世纪,国家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在乡族时期,基层社会实行士绅和族房长主导的宗族自治方式。“毛时代”以后,国家侵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神区神灵和宗族组织都作为“四旧”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从基层撤退,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孝道的历史实践是整体性的,因此笔者研究孝道历史实践的各个维度即基层治理、代际关系、个体位置、法律秩序、民间信仰等也是互相联系的,这各个维度又都同孝道的兴衰沉浮具有密切的关系。孝道的历史实践过程就好似在编织一张孝道之网。这是一张把编织者自己也笼罩进去的孝道之网,网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孝道是编织这张网的材料,网中有无数个结点,个体位置就像每个人在孝道之网中的结点的位置,每个织网的人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编织这张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网中的各个结点并不是均等地排列在网中,而是具有差序格局的,因而代际关系就是各个结点在网中所处的差序,当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这种差序也会有所调整。法律秩序调整网中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网中的各个结点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有序的状态,但当发生偏差时则需要法律秩序来调整。基层治理是在编织孝道之网的过程中国家和民间的互动,意味着国家是和民间在共同编织一张孝道之网、国...
-
四川仪陇丁氏庄园研究
-
作者:黄秋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仪陇 丁氏庄园 客家民居
-
描述:为一种客家建筑文化在四川的文化土壤上移植下来,并得到了发展,是一种建筑文化与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积极互动的表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在保存了客家传统建筑文化基本特征的同时,进行了一些适应四川环境的发展和演变,是客家文化善于迁徙与融入的积极表现。但是,丁氏庄园与其它同类建筑相比仍有差异性:其一,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聚族而居、碉楼防御体系完备、讲究礼制空间布局以及木构架体系发达特点,在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其建筑大出檐、穿斗木构架、白粉墙的特点,具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表现出客家传统文化在迁徙中具有的通融性,是客家文化善于融入的佐证;与广东前期、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窗和天井的巧妙设计;而丁氏庄园的灵活性表现在空间扩展方式上不拘成例、因地制宜。在文化特表现出横向的适应性、独特性、灵活性和纵向上的稳定性等特点;总之,丁氏庄园无论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还是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均表现出其具有的稳定性、通融性、独特性以及灵活性。其二,与成都东山客家民居比较,丁氏庄园在离开母体后更多表现出的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如,平面尺度较大、平面格局为典型客家双堂双横屋、不暴露山墙的正立面造型以及建筑功能齐全等。其三,与四川传统民居相比,丁氏庄园表现出传统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通融性:既具有小青瓦屋面、悬山屋顶、穿斗木结构、白粉墙、外挑跑马廊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性,如,强烈的民居防御意识、严谨的房屋选址理念、典型客家民居核心空间、居民装饰繁复。其四,同巴蜀地区客家庄园比较,丁氏庄园具有建筑规模趋向小型化、防御性相对减弱、建筑用材讲究等自身特点。与巴蜀地区其它非客家庄园相比,无论在庄园选址,还是庄园布局上,丁氏庄园表现出更多的是客家建筑文化特征:追求庄园完整的风水意象、强烈的九宫格局空间观等。 丁氏庄园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与历史,代表了客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然而,作为文物,丁氏庄园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对丁氏庄园进行不科学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将会对这座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和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有选择、有重点、有时序地分期开发,实施“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