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海南汉族、黎族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唐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汉族  海南黎族  HLA等位基因  多态性  基因频 
描述: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HLA等位基因与海南地区高发疾病(如鼻咽癌、地中海贫血、Citrin遗传缺陷病等)相关性、器官移植配型、法医学等研究提供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的HLA-A、B、DRB1基因频率参数。 方法
闽西客语纵横论
作者:蓝小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  客语 
描述:; 价值。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客方言是因民族的迁徒而形成的,    客家迁移的历史及路线,是我们认识客方言的性质,分析其演    变的一个参考。客家由北至南的迁移有两次:第一次在东晋永    嘉之乱,多数尚未南渡;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时,到达赣南    闽西,他们既然有从山西、河南、安徽入赣闽的,亦有从甘肃南    部经湖北。湖南到达赣闽的。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二次迁移。客家    到达闽赣山区,客方言即在此经数百年而形成。闽西是客家到     达南方后的新居地,相对粤客、四川和台湾等客语来说,闽西     是客语的本土,它在客方言的中心区,内部既保留有极其一致    的共同点,亦有宋元以后几百年演变形成的多种差异。因此,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分声、    韵、调三部分,列表说明,其中的异同多能一目了然。     第三章分四节阐述客方言语音的特点及演变。第一节分析    声母,共讨论五个问题。l.客语的浊音送气,这是    客语的一个较重要的特点,虽说其他方言亦有此特点,但都不    如客语那么一致,那么有规律。根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的考证,根据客先民居地现代的语音事实,本文认为浊音送气    是客家自中原旧地带来的特点,浊音本带有送气的成素,只是    不作为音位而存在,这体现了方言的差异,二次南迁时,浊音    正开始清化,新的特点“送气” 即起来瓦解这类推拉平的作用。    远隔篝的南北方言共有的这个特点不是各归各平等深化出来    的,而是它们过去的基本特点的共同保留。烙、唇音的分化:    从现代客语的比较中推知,客语原本亦无轻唇,唐末至宋轻唇    开始从重唇分化出来,这一变化亦及客先民方言,只是由于    客家的南迁,这一变化显得很不彻底,有些字只有轻唇一读,     有些字有轻重唇两读,也有些字只有重唇一读。3、精庄知章    组的演变:根据闽西客语与智力开发东客语的异同占,本文推测庄组    一直未从精组分化出来,而知章亦不是分两步从端而出,它们    是同时从端分化,暗藏未有过二分的过程,这些都与北方话的演    变不同。湖南、闽西等地客语尚有知章读[t-、t'-],证明了    客家南迁时,舌头音尚未分化。以后的演变是在南方进行的,    分两种演变类型:一是从端组分出的知章与精庄合流(如梅县、    宁化等),一是分出的知章独立一组(如长汀、连城等),    4、 乐喉音的演变:将闽西客语的辅音音位作一些比较可以看出,    客语见系若有腭化的,即与知章倒流,塞擦音至多为两套。若    知章独为一组的,见系腭化归入知章,则尖团分立;若知章与     精庄合流的,见系腭化后则尖畴不分。可见,在舌齿音分化后,    见系才腭化。这腭化又是从擦音开始的,连城话即是一个很好     的证明。5、来母三等在闽西部分客语读作[t-],由临川至    梅县。这一特点时断时续。这应是早期在湖南、江西一带发生    的音变,扩散至部分地区,并未波及整个客语区,因而不是客     语内部一致的特点。     第二节讲座声调。本文先综合了客方言声调的类型,指出     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和主要差异,最重要的是上声和去声。共同    之处是:①浊上浊去合一,这是在南迁前即已形成的特点,浊    音清化后二者合为一调。②浊上与次浊上都有部分清化后归阴    平,这是共他方言极难找到的,尤其是次浊上声归阴平。③次    浊字部分随浊音。部分随清音演变,这在上声和八声中表现尤    为明显。由共时的比较中可知,声调的演变首先是浊上、虽去    混合,清化后,先为七调: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阳去     阴入、阳入。其后,部分方言上,去声再演变,或是阳去归上    声,或是阳去归去声,或是阳去不变,上声与阴去合一。在宋    末客家部分进入粤东后,闽西部分客语又经历了入声消失的演变。     第三节讨论韵母,先讨论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根据客语共时的比较和近体诗、词的押韵,本文认为在闽西客    语中咸、山、梗三摄应是咸摄先被归并,而臻曾梗深四摄在客    语则是曾梗同音。臻再合八,最后闽西客语又将深摄并入其中,     这样演变的区别看来与元音壬位的高低有关。至于来自上古东    部的江韵,从东部分出后即与宕摄合一,另有个别字一直来从    东部分出,故同通摄。阴声韵的讨论分作两组:①果、效、流摄,    ②蟹、假、止、遇摄。由现代客语,闽语和宋代的记录、诗    词用韵,可推知古代歌、豪、着确如《切韵》之分,而后部分    地区歌豪合一,部分地区豪着合一,歌豪合一考戈流合一。对    第二组着重分析蟹摄一等“台、胎”二分,“开盔”合一的现    象以及蟹摄与假、止、遇的关系。入声韵主要讨论[-p、-t、-k]    的演变过程。本节还对《切韵》三等与四等在客语中的一些特     殊反映作了分析说明。     第四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拟了原始客语的语音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体现与中古音的关系。反映客语的总体面貌,    解释后来的演变。本节还提出了十一条现代客语的特征,其中    “浊音送气”和“全浊、次浊上声部分归阴平” 是它的核心    别外,根据其他特征,可划分客语的次方言。本节以阳声入声    韵尾的多少,知章精庄的分合、八声的有无、见系的腭化与否    为条件、划出了客语的次方言。     第四章主要考释客方言的部分基本语词,它对于正确划定    客方言的区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释的语词是在各地互相    对照的基础上确定的,考释多有引证。本节考出的语词有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认定的,如客语表“挑、担”之义的动词读    [K'ai](长汀语),将各地的读音相对照,再参考其他同音韵    地位的“我”等基本词,本文确认就是古汉语中极常用的“荷”。    这是古语词在客语中的保留。方言举例以长汀为代表。     总之,客方言唐末至宋末经数百年而形成,又经过以后    七、八百年的演变,虽然内部有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它    的语音系统还是词汇系统。都向我们显示。客方言确为汉语的一大方言。    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和演变方式,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约十二万字。    
广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童晓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开发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化  产业化发展模式  广西 
描述:文化、特殊的服饰文化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文化上。虽然广西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发展呈不平衡态势,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描述:述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怎样成为我”一系列的自我反思不断促使着人类对自我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和建构。为了形成强大的力量,有着相同文化特征和血缘关系的人类凝聚在一起,“我”就成为了“我们”,并且“我”依靠在“我们”中的归属关系获得慰藉和资源。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各种“我们”的表述被视作为“族群身份”加以研究。而族群身份中,最直接的把“我族”与“他族”相区别的就是“身份表述”,族群是如何进行身份表述的?在族群身份表述的背后究竟有哪些要素能真正承载族群身份特征,使之成为“我族”与“他族”的本质差异代表?而族群身份表述之后,又能为族群带来怎样的后果?所以,身份表述的背后与之后是当代族群身份研究的重点。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部分族群对于自己的族群身份的表述是稳定的,但是有的族群却因为不断迁徙,特别是在本族群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环境中,稳定的族群身份表述也会遭受到疑惑甚至遗忘。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客家就是这样一支迁徙的族群;而身处在“新乡”中的成都东山客家就是这样一个曾经遗忘了自己族群身份的群体,从“土广东”到“客家”,呈现了一条艰难的身份表述的寻找之路。而在寻找的历程中,东山客家最后能快速接受自己的客家身份,是因为不管其表述的称谓是什么,都一直默默地坚守着祖先传承下来的的文化表达系统,正是这些在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文化传统却代表着客家的族群特征,以致于成为了最后帮助东山客家寻找到自己族群身份表述的真实称谓的重要工具。可见族群身份表述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它还包括一整套维持族群身份特征的文化表达系统:族谱、祠堂、入川记忆、会馆、民间信仰、语言、神榜、游艺、葬俗……在这多样化的文化事像中,却体现了族群身份表述的内在层级:家族身份——族谱;宗族身份——祠堂;地缘身份——入川记忆、会馆、民间信仰;表征身份——语言、神榜、游艺、葬俗。而透过这些层级,可以了解到族群身份表述的基础和递进,也可以说族群身份表述中个体是如何一步一步最终走到群体之中。而当族群身份表述被确定了之后,“客家”这一身份表述还被“我族”东山客家和“他族”所运用到多个领域中,从而体现了“客家”的资源身份——在文化、情感、经济、统战方面的价值。 这套文化表达系统的传承恰恰建构了东山客家的地方传统。地方传统中的保留与改变也绘制了东山客家的在地化图景。“地方”体现空间变化,“传统”体现时间变化;当东山客家在族群身份表述中带有地方传统痕迹时,时空因素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变迁影响也直接呈现。主要有两大影响:其一空间变化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影响:从原乡到新乡,导致了从原乡的“中心族群”到新乡的“边缘族群”格局的变迁;其二时间变化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影响:从入川后的清代到民国再到当代,从“客人”到“土广东”再到“客家”,东山客家在呈现族群身份表述时的曲折历程,也折射出与国家历史不同阶段的遭遇:土改、文革、当下。其在传统中所保留和舍弃的,正体现东山客家的阶段性身份表述诉求。 透过东山客家族群身份表述之路,还可以看出推动其表述的背后力量有文化、经济、政治领域,并且都有一个共性:精英化。因为他们既在族群之中又在族群之外,“族群之中”是因为其生长处于族群内,熟悉族群的传统文化;“族群之外”是因为其由于工作需要会广泛接触“他族”,甚至是“他族”中的优秀者,从“他族”反观“我族”,更加深了对“我族”现状的深刻认识。族群精英的这种“族际”视野注定了不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再生产,都是最先觉醒者和实践者。文化正名,经济充实,政治统摄,在2005年成都的“第20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成功举办,终于成为这三方力量共同打造的客家盛宴,东山客家终于从新乡的“边缘”开始走近“中心”。 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到东山客家地方传统的形成和演变脉络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影响,从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成都东山地区的三圣乡、石板滩、龙潭寺、黄土镇、洛带镇、万兴乡、清泉镇、柏合镇、天回镇、五凤溪等地开始了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的研究,对方志、族谱、金石碑刻、图像等广泛蕴藏地方传统的地方文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本地区内如今仍然鲜活存在的民间仪式也亲身经历,现场式的参与观察不仅与各种文献形成了互文,还弥补了文献中的不足,还原了在文献中由他人视野选择而形成的遮蔽。采用“文字叙事、口传叙事、图像(物的)叙事、仪式叙事”所体现了的“四重证据法”①力图真实地呈现东山客家的身份表述载体和内容。在采访对象中,从始龀之年到耄耋之年,从白丁到精英,各年龄层次、各种职业背景都倾诉了对自己客家族群文化及族群身份的认识和感想,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最终呈现的成都东山客家的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关系的研究结构为: 绪论:从人类学对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的知识梳理入手,寻找到学科背景对此命题的认识基础。进入到客家学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其学术史的研究回顾,发现了在其众多分散性的研究领域中,其都隐含着一个研究共性:客家的族群身份及其身份表述的的多样性。而在台湾发源的“新客家运动”正是与学术研究形成回应的族群身份表述的实践体现。并在现有的客家整体研究和东山客家的具体研究中发现对于“身份表述”问题,目前的学术研究思路带有“以文化替身份”的遮蔽特征,由此确立了后续研究的从族群内、外两方面来“凸显身份”思路。 第一章:东山客家概述:从东山之“东”、之“山”探讨了东山客家形成的历史原因、地理特征,考证了东山客家当下的地理范围,并指出东山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孕育出客家族群身份表述中的“他称”:“土广东”、“东山来的”,并形成了客家内部的经济、文化交互网络“东山五场”。揭示了由地理环境带来的东山客家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边缘性,而正是由于这种边缘性导致了东山客家族群寻找真实身份表述的曲折性。 第二章:家族身份:以族谱为研究中心。从石板滩的《廖氏族谱》、十陵的《谢氏蜀谱》和龙潭寺的《范氏族谱》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作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中的传统事像分析了族谱中家族身份的构建体系是父系血脉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以父权中心为主导的传承规制。从修谱的断代时间点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历史进程对客家族群身份表述态度的影响;并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地位在族谱中的变化,并指出这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当下出现的族谱的新的体例变化、断代后的重启与公开发布所体现的文化自觉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宗族身份:以祠堂为研究中心。从代表宗族身份的象征物祠堂入手,并亲自参加石板滩廖氏、龙潭寺范氏、清泉镇曾氏、彭氏、宝胜村刘氏的祭祖仪式,见证了祠堂在客家心中的崇高地位,并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分析出祭祖组织的“直线职能制”式的管理模式实为宗族族老政治的集中权力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由祠堂空间及其陈设偶像群所形成的强大宗族凝聚纽带;从对宝胜村刘氏祠堂中的“示谕碑”的分析,揭示了祠堂曾经作为宗族中族老政治管理示训的场所;以龙潭寺范氏老祠堂的多种身份:“祠堂”、“小学”、“住所”、“文物”透露出伴随着国家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祠堂土地产权的纠纷,以及范氏族人当下的尴尬;而随着范氏新祠堂的建立,以“文化之名”创造的新的宗族管理组织也应运而生;在新旧宗族管理组织的从名称到实权的随退,也注定了祠堂地位从政治性到文化性的变。 第四章:地缘身份:以迁移史、会馆、民间信仰为研究中心。从由不同迁移原乡而构成的在新乡中的地缘身份的标识——会馆入手,并从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和福建会馆的神道、经济、事务等多种功能实现的同乡凝聚。而随着“日久他相既故乡”的规律,会馆及民间信仰的变迁,也勾勒了东山客家族群代表原乡的地缘身份由彰显转变到模糊,同时也建构出了新的地缘身份:与祖辈不同的以新乡为认知凸显的“四川客家”,而共同的入川经历正是成为了当下地缘身份建构的“集体记忆”。 第五章:族群身份:以语言、神榜、游艺与葬俗为研究中心。从民间故事中叙述的东山客家族群与湖广族群的对立,透露出客家顽强的族群性格。而作为族群最重要的特征客家话也陷入萎缩与坚守的境地,透过对洛带一小的学生的“客家话使用问卷调查”,并通过萎缩与坚守的多种事象,探讨了客家话传承的规律。而体现在家庭神榜中的祖先崇拜、猫公牌中的农耕特征、捡金葬中的生死观,都成为了客家独特的以族群为单位进行的身份表述。 第六章:身份实践:在现代性的消费主义中,身份不仅是族群认同的文化现象,更带有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战效益的资本特征,以旅游资源、情感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统战资源为研究中心,分析了在客家身份的多样性资源实践中,不同主体所体现的对客家文化再生产的利益需求和角色扮演,特别是“第20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举办,成为了东山客家身份实践的最佳运用,也成为了“新客家运动”的在地化呼应。 结语:综合分析东山客家在变“新乡”为“故乡”后,体现在当地的地方的传统变迁的特征;客家身份的危机与再造中主导的力量;以及各种身份表述的内在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