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48)
期刊(216)
学位论文(104)
视频(37)
图书(5)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48)
期刊 (216)
学位论文 (104)
视频 (37)
图书 (5)
会议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5(37)
2014(353)
2013(122)
2012(114)
2011(120)
2010(113)
2009(44)
2008(50)
2007(25)
199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42)
客家研究辑刊(11)
嘉应学院学报(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俪人(教师)(1)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
广州:花城出版社(1)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
惠州大学学报(1)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
离异与回归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徐旭曾  客家移民  土客对立  文化传承 
描述: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动,土客对立逐渐消解,客家人向汉民族主体文化回归,这种回归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客家古民居群落:培田村
作者:邓丽娇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培田村  民居群落  建筑艺术  民族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闽两连城培田村,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客家古民居的群落。这个村落,在“文革”期间,由于特殊的“命运”,没有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侥幸地保存了一大片明清时代遗下的古建筑。
客方言中“□□真包含于la真包含于k^h ia(蜘蛛)”一
作者:田志军  期号:第6期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方言  客家方言  本字 
描述: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著者文摘]
花生妙用
作者:周惠民  期号:第10期 来源:世界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有同名之雅。这也难怪,花生、马铃薯、玉米这几种作物都是明末清初由葡萄牙、西班牙海船运贩到中国。等到入境随俗,给起个名字时,各有各的叫法,无法统一。
客家方言与中古汉语言联系之管窥
作者:揭云 揭鹰  期号:第1期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中古汉语言  联系 
描述:诗文的一些字词的解释,远不如用客家方言解释生动形象、贴切。如能从训诂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将可对客家方言与中古汉语的联系有更深广的发现。
嘉应学院名牌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简介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名牌  学院  简介  硕士学位  学术带头人  先进工作者  本科专业 
描述:,1位“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位校级“教学名师”,6位校级优秀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近2届的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本专业教师获得多项一等奖和二等奖;目前,本专业拥有3门校级优秀课程,10门
吉打华人甲必丹 戴春桃社会角色之研究
作者:阮涌俰  期号:第21期 来源:政大史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戴春桃  华人甲必丹  吉打  亚罗士打  华人社会 
描述:導亞羅士打華人社會,並獲亞羅士打居民的尊重與愛戴。不過,在馬來西亞華人史上且很少對戴春桃做深入的研究,其生平事蹟也是大略提及,甚至對其甲必丹任期亦交代不清。因此本文將會對戴春桃的生平事蹟加以考證
围龙石窗
作者:松龄  期号:第12期 来源:红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树桩  万花筒  客家  龙凤  花鸟  里面  圆洞  分割  图案 
描述:正甜甜入眠时,恍惚前面出现了一个圆洞,游呀飞呀,近前一看,原来是我们围龙屋的石窗,外观呈方形,图案框圆形,里面被花鸟鱼云龙凤兽眼分割成无数不等形状的洞孔,像看万花筒一样令人着迷,迷晕晕乎乎。
赣南客家“肩担客”的山歌声韵
作者:黄玉英  期号:第3期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山歌  声韵  赣南地区  客家人 
描述:“肩担生意实难做,上磨肩头下磨脚;早晨爬起挑到夜,寻食来难寻着。”这是赣南地区以挑脚(俗称“打肩担”)为生的客家人常唱的一首山歌,人们称这些挑脚人为“肩担客”。“肩担客”群体是一个赤贫的群体,他们除了力气之
写出客家厚土的热力、痛楚和蜕变——评廖红球的《苍天厚土》
作者:陈晓明  期号:第6期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热力  蜕变  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  程贤章  为文   
描述:廖红球以画闻名,他以画墨竹著称,客家很有声望的老作家程贤章先生谓之曰:廖红球画竹如芙蓉出水,得时代精神之气,"其国粹之遗韵极其浓郁"。廖红球先生并非因画得文名,也非因文而画名,他文与画俱佳,都是他毕生同时用心用力之作。就我的理解而言,
上页 1 2 3 ... 8 9 10 ... 20 21 22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