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086)
期刊(4767)
学位论文(899)
图书(372)
视频(160)
会议论文(140)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086)
期刊 (4767)
学位论文 (899)
图书 (372)
视频 (160)
会议论文 (140)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4)
2014(5791)
2013(1025)
2011(1010)
2010(863)
2008(415)
2007(248)
2006(133)
2004(76)
2003(34)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67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19)
寻根(22)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市场瞭望(2)
对外传播(1)
武夷学院学报(1)
大连大学学报(1)
咸宁学院学报(1)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
那1000米的信步
作者:黄少坚  期号:第8期 来源:闽南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先后为宋代的“禁军署地”、元代的“卫署”。明、清两代,此处还是闽地各路应举的同学们或惊惶失措、或豪情满怀、或投机钻营的场所。院内,那对1200多年历史的唐代柏树,其树龄,与这座我始终梦游的古城一样,有着一般的目光、一般的思考,以及一些天机不可泄露的智慧。那时,河北才子纪晓岚来这里当主考,还在树旁留下“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的感慨。 作为清皇任命的主考官,纪晓岚当年挥毫时的派头自然相当给力。无论句子写得多么关乎“进士人之上”的附庸,更无论写得多么献媚,多么的一厢情愿,那时,他身旁肯定扎着一堆拍手叫好、无限虔诚的老师同学的。那时的掌声,一定也随着这两棵千年柏树的叶子,莫名其妙地哗啦啦地响。 但仅仅过了几十年,此处就变了模样。并且,在一个阴云密布的早晨,有双树根一般稳重的步履,和着雄浑的俄语《国际歌》声,从柏树后面的那间小房子踱了过来。
原味店头街
作者:戴春兰  期号:第9期 来源:闽南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心旌荡漾。 就像《红楼梦》中妙玉所指的“槛内槛外”,一过街头牌楼,所有的繁华喧嚣便一律被阻隔在外了。店头街是只宜弃车漫步的,高跟鞋踩在青石板上哒哒作响,你便穿越历史来到了千年之前的唐宋。 街两旁静默着两层高的木质楼房,黑色的瓦,黑棕色的木板,大小高矮错落有致。楼房绝少花纹装饰,有几幢上了层清漆,大多裸露原色。又因了客家人勤劳,木板极干净,虽历经千年,看不到虫噬鼠咬的痕迹。檐下悬挂着红灯笼,又挑出面明黄色的店名旗,间有几家,墙头飞檐高高翘起,平添几分妩媚。加之房前屋后月季、吊兰丛生,可不就是一幅淡雅的江南民居图?雨后行将至此,“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倘使再逢上一个桃红花色的客家妹子,戴望舒先生的诗能减多少惆怅? 店头街但凡门面不宽,但都有一定的深度,基本结构或为前店后宅,或为下店上宅。
站岭古道,筚路蓝缕客家路
作者:阮任艺  期号:第6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石壁,这个地图上挺难找到的小城,是见证一场场迁徙的重要地点。从石壁到石城间的站岭古道,古称闽粤通衢,亦是一条筚路蓝缕的客家之路。 石壁,被自然夺回的站岭古道 石壁,宁化西部县辖下的一个小镇,地图上难于查找,在古代,知名度却远超过今天的宁化。石壁是我古道行中重要一站,因为,无数客家人曾走过这里,而它的名字,相信也被数以百计的客家谱牒记载。 石壁地处武夷山南麓,陡峭的武夷山脉在这里突然变得山势低缓,便于翻越,成为由赣入闽的要冲。仿佛是上天安排,当中原百姓跋涉千里,越过武夷山脉上的站岭隘口后,看见这如故土那般一马平川、方圆百多平方公里的石壁盆地,会是怎样地欣喜若狂。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能收获,石壁成了南迁难民中口口相传的避祸乐土。
故乡
作者:叶明镜  期号:第9期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越难了。我还能说什么呢?看着我长大的长辈一个接一个走了;同辈的玩伴有的也走上了这条路,有的随孩子进了城,有的搬到别处新房。在我身边奔跑的孩子,正在经历我经历过的人生最美妙的时光。我和他们互不相识,但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熟络。他们的父母大多进城打工去了,只有老的小的留守古老的村庄。父母打工赚了钱,最重要的是回家建一幢新房,这是光宗耀祖的事。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在老屋基上拆旧重建,认为花钱费事,更乐意弃旧新建。河对面的农耕地就成了最佳的选址。耕地历来是村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源,而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近些年正在悄悄地减轻,多数村民只耕种离村不远的良田,那些偏远的山坑田已丢荒。自从国家实施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后,村民对种地产粮已不太看重,只满足够吃够用,不少村民在耕地上建房也不足为奇了。
土楼流变与家族礼制
作者:萧春雷 张力智  期号:第2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永定与平和两县的著名土楼一网打尽。后来,我又有机会走访华安县与南靖县的一些土楼。福建土楼主要分布于这四个县的山区,漫山遍野。它们让过目难忘。 土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类型,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强烈的防御性
年是返乡的诱惑
作者:稀饭 徐学仕 阮任艺  期号:第1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个龙头的技艺核心,不同尺寸的竹篾搭配将决定龙的种类和神态,如笑口大开、腾云而上的望天龙。龙头做工精细、工序复杂,技术性强,现在有制作能力的老手艺人已经很少了。骨架定形后,除了龙须、龙眼、龙爪用金箔纸,以及龙舌和龙珠用红纸外,大部分都要用上好的姑田宣纸裁剪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方块来裱糊,接缝处要做到缝骨合一、无纸边重叠。扎龙头有备料、扎骨架、糊裱、画彩、装灯等十五道工序。首先要把毛竹按龙身、龙眼、龙舌、龙鼻、龙嘴、龙须、龙角、龙腿、龙爪的规格剖成宽度、厚度不一的竹篾。 其次,扎骨架时,各部位要使用硬度和弹性不同的竹篾搭配绑扎,有的还要用木炭火烘烤进行定型。过去用茹丝绑扎,现在主要用细铁丝,牢固耐折腾。 画彩时,以红色为主,画好龙头各个部位轮廓,再衬以黄、蓝、绿,在龙头上大手笔地描绘出唇边、上下颚、鳍背、鳞片和云彩,做到形神合一、威武雄壮。
卿本客家
作者:刘原  期号:第6期 来源:看天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时德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在敦刻尔克港区和滩涂扔了4万多枚炸弹,把仓皇流窜的英法联军炸得鬼哭狼嚎。BBC的总监不知道现今的主场过多少天便会变成客场,没准都把希特勒的画像装裱好了,时刻准备换下女王油画。时局既然未卜,给可能继任的新领导先送些合法版税,也算狡兔三窟暗渡陈仓的一种。当然这事亦可往大义凛然的方向揣测:BBC断定希特勒绝不可能把伦敦收为主场,于是给大魔头寄了10先令——也就是五毛英镑——作为版税,顺带还附一便条:“弱水三千,我独取君一瓢粪,取牛粪尚需成本,何况君乎?今奉薄仪,不成敬意,请君为爱娃买一桶爆米花罢。” 战争的起源,大致便是主场问题。吾国之主场,若以当年成吉思汗划定的疆域,那就不止56个民族了,至少560个民族,旧时朝廷要发份文件给各地总督和巡抚,那要累死几千匹马,伏尔加河畔的大吏们选送的金发宫女来到紫禁城后花园,早已绝经,没准老人斑都长出来了。
创办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
作者:缪俊杰  期号:第7期 来源:炎黄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表对客家先贤的景仰和纪念。 一、战略眼光故乡情结 张榕轩、张耀轩昆仲是中国近代著名华侨实业家、爱国侨领和著名的慈善家。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首倡并修建中国第一条侨资铁路,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厚德流光,令人钦佩。 汕头是著名的海港城市,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埠。1858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在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时,把潮州(汕头)列为全国十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自咸丰年间(1851—1860),随着澄海樟林港的衰落,汕头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成为潮汕地区的中心港口,有了独特的经济地位。恩格斯于1858年11月18日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称赞汕头是中国的“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
畅游洛带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43期 来源:汽车时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这么一口油熏鹅,心底都有一种漂泊的味道。洛带吃油熏鹅最好的去处当然就是广场旁那间供销社饭店,这是味道最为纯正的一家。 天鹅蛋:天鹅蛋与天鹅和蛋都没有关系,不过是油炸的糯米团子。因外形是圆的,洛带人便把它们串成串来卖,并给它取了这么个有趣的名字。由于油中加了红糖,炸好的天鹅蛋呈金黄色,吃起来外脆内软,很粘牙。这味小吃在古镇上倒是随处可见,味道都不错的。 贴士之玩乐 四大会馆:古镇内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这四个会馆组成了一部客家移民史。会馆建筑风格独特,馆内彩绘考究,雕刻形象逼真,是欣赏明清建筑的好去处,也能更深的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公园: 位于洛带凤仪巷北,占地60亩,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盛,茶社幽静,亭榭廊柱,木刻楹联,古风浓郁。
福建土楼起源之谜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3期 来源:科技信息·探索与发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土楼100多座。1987年,土楼权威专家黄汉民先生为寻觅漳州土楼找到曾老先生。从此,这两位土楼的痴迷者谈楼论道,相互启发,共同提出了“圆楼之根在漳州”的观点,并正式提出应将“客家圆楼”改名为“福建土楼”。 土楼源于明代沿海抗倭 曾五岳先生是至今惟一明确提出土楼起源时间的研究者。他认为,土楼是明代九龙江下游及毗邻地区的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血雨腥风中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是明嘉靖年间。这可从诸多史料得到证实。 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龙溪县志》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土楼”的只字记载。但是明崇祯六年(1623年),《海澄县志》却记载了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黄文豪的一首《咏土楼》诗,这是有史可查最早一首咏土楼的诗。在此之前,全国所有史籍中都没有出现“土楼”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业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