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档案文献探客家廉洁文化的表现形式
-
作者:夏硕军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档案文献 客家廉洁文化 表现形式
-
描述:堂楹联等传承客家族群与精神血脉。典型特点是具有显著的多样性、鲜明的层次性和强势的传承性。
-
试论文献档案中客家廉洁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
作者:夏硕军 雷近芳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表现形式 客家山歌 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人 廉洁 地方文化 文化研究 档案文献资料 河洛文化
-
描述:国内外学者、侨胞愈来愈多。这均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已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当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我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特文,有目的的对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促进中原文化及客家文化的再研究。
-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与传承发展
-
作者:杨淑琼
期号:第12期
来源:音乐时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采茶戏 形态特征 内容形式 保存和发展
-
描述:,采茶戏是和客家相依为命的,反过来,客家人繁荣又使赣南采茶戏有所发展.而对于传统的采茶戏来说,主要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反映真实的世界,从而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与此同时,这又为采茶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
-
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
-
作者:王洪君
期号:第1期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方方言 汉语方言 二等韵 韵类 客家方言 赣方言 江东方言 重韵 南方方言 粤方言
-
描述: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
-
民歌与戏曲:以台湾客家传统三脚采茶戏的歌唱形式为例
-
作者:郑荣兴
期号:第4期
来源:台湾戏专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歌 客家 三脚采茶戏
-
描述:sical
Drama) 等,事实上确实应用了民歌与民间音乐,而民间艺术中比较复杂的某些艺术形
式,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我们其实还是应该注意,发展成繁复的艺术形式(例如
戏曲) ,在成为一种流行
-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启示
-
作者:罗建和 曹知博
期号:第7期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精神 标志设计
-
描述:通过对客家文化内涵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及对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文化精神和建筑特征分析,探讨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和哲理文化内涵特色融入现代标志的意义,对现代标志的借鉴,以及设计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寻求一些新的设计思路,赋予标志新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生命力,传承新的中国元素理念。
-
以兴国山歌形式为载体 让廉政文化之歌在校园里唱响:江西省兴
-
作者:吴嘉清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小学校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廉政文化 兴国山歌 社会主义 江西省 反腐倡廉 中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期 相结合 客家山歌
-
描述:哎呀嘞……兴国山多歌也多,老表爱唱廉政歌,廉政文化满校园,你可知道亻厓同志咯,反腐倡廉记心口。兴国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已获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兴国山歌紧跟时代,紧贴人民,凸现出浓郁生活气息和客家风味。旧社会时诉说劳动人民受奴役的苦难;革命战争年代激励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社会
-
广西贺州客家民歌研究系列之:演唱形式及唱用场合考察报告
-
作者:谢育坚
期号:第10期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民歌 演唱形式 唱用场合
-
描述:.如此生态环境中孕育的客家民间歌曲,其传统歌唱习俗的独特风情,其原始艺术风貌的古朴韵味,都保存得比较完整.可以说,这一地带的客家民歌不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其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在整个客家民间歌曲中具有典型意义.由此对贺州客家民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大意义.本文是对其进行第一次采风后写就的报告.
-
区域社会经济史课程的地域性教学研究
-
作者:周琍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域社会经济史课程 地域性教学
-
描述:观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关照下,回归到地域经济的分析中来,将使课程讲授更为具体生动。
-
客家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承
-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 传统 乡村社会 传承 客家 Smith 中国 传教士
-
描述:on Smith,1845—1932)大为惊叹,他在《中国乡村生活》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中国乡村社会对戏曲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