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赣南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郭起浪 钟美珠  期号:第52期 来源:中国市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和谐文化  建设 
描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大任务。我们要积极响应十七大发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号召,推进赣南和谐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历史,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生态、自然、和谐之美——永定各家土楼评析
作者:孙亚峰  期号:第6期 来源:建筑知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生态美  秩序美  自然美  和谐美 
描述:永定客家土楼,在我国民居中独具特色.传统的生土技术,负阴抱阳的理想模式,主次尊卑的秩序观念和道德观念,朴素和谐的装饰艺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结合,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给现代建筑与环境空间序列设计和空间装饰构成以重要启示.
立足地域资源 建设和谐文化——对宁化县建设和谐文化的思考
作者:连允东  期号:第3期 来源:红土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文化  宁化县  地域资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地域文化资源  六届六中全会  《决定》  思想内核 
描述:为应努力挖掘“客家文化”和“苏区文化”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第一段]
一茶一坐的台湾美食幸福好茶
作者:暂无 期号:第14期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健康积极的发展。我们的企业也奉行这样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模仿别人也不盲目跟风,不打价格战,坚持品质,坚持走自己设定的道路,以茶会友,传承经典不断创新的准则,在中华料理连锁体系中勇往直前。
客家古民居与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毕剑  期号:第6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古民居  人聚空间  和谐与生态  和谐社会 
描述:客家古民居是客家先民在进入赣闽粤三角边区后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所创造出的一种民居形式,它处处透着和谐,时时透着生态,是一种和谐的人聚空间,具有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特征.
族群依赖与冲突的共生模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三
作者:何国强  期号:第4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生存策略  依赖  冲突  生存能力 
描述:具有双重功能 ,它使客家人清晰地认识到己方与他方的族群边界 ,展现出客家的生存能力 ,融合则使他们以模糊族群边界的代价吸收外族群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
建设和谐梅州
作者:暂无 期号:第S1期 来源:广东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都”之称。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南朝初置程乡县,先后称敬州、梅州、嘉应州和梅县,1988年由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梅州名胜古迹很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新修复的有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这些古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视察梅州时,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梅州名人辈出,清乾嘉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及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市人。梅州城区人口近30万,占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桥。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兴建的梅江桥,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东山、嘉应、梅州、剑英、宪梓等五座大桥。六座大桥成为连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枢纽。
和谐的客家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贺州客家  和谐文化  社会发展 
描述:和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贺州客家人为对象对其和谐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客家和谐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叶剑英促进民族和谐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谢基昌  期号:第5期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叶剑英  民族和谐理论  实践与启示 
描述:为缩小民族差距、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和谐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客家人的和谐观——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
作者:李晓文 叶金莲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和谐观  生存环境  生态美学 
描述:客家人的和谐观是在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特定的时空条件上生成的。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从天人之美、人伦之美和人性之美三个维度对客家人的和谐观进行了分析论证,阐明了客家人的和谐价值观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