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流:华南新诗运动的拓荒者
-
作者:林运来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诗运动 拓荒者 华南地区 初级中学 中山大学 广州市 教育系 文学院 温流
-
描述:温流(1912—1937),原名梁启佑,后改名梁惜芳。广东梅县松口堡人。7岁随父往南洋婆罗州,在那里读过小学,一度做过打金工的学徒。14岁回到故乡,先在松口初级中学。后在广州市立一中就读。1934年夏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第一段]
-
《飞》协同教学设计
-
作者:王翠菱 周素琼
期号:第3期
来源:小学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飞》 教学设计 协同 儿童文学作品 1949年 成长背景 成长过程 冯辉岳
-
描述:一、文本背景及内容分析 冯辉岳先生,1949年生于台湾桃园县龙潭乡,这是一个朴实的客家村庄。辉岳先生以他一贯的质朴,创作了不少温馨的儿童文学作品。《飞》这篇文章,从“我是只小小鸟”开始,接着以成长背景中的种种回忆,描写出一个男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飞翔”的渴望与期待。
-
客家山歌艺术特点分析
-
作者:李秋玉
期号:第3期
来源:艺术时尚(理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调式特征 音乐结构 音乐风格
-
描述:客家山歌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民歌之一,纵观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考析客家山歌的流传种类,从而展开对客家山歌成因的分析;并以具体歌词为例,说明其文学艺术的特色、音乐特征、旋律特点,从深层次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形态及特征,给予广东客家山歌一个完整的描述。
-
愿为祖国统一大业竭尽绵力──福建省副省长、台胞汪毅夫访谈录
-
作者:方友德 丁晓峰
期号:第5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祖国统一大业 汪毅夫 福建省 副省长 近代文学 学术研究 台湾文化 近代诗 图书馆 民间信仰
-
描述:乡原名“汪一夫”)。我们的访谈,开门见山,从他的家世问起。记者:这些年来,你在闽台文化研究上卓有成就。从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都有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选题基本上集中在闽、台文化方面。如(台湾近代文学丛稿
-
“台湾结”与“中国结“融合的愿望定会实现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6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结” 逝世 愿望 台湾地区 纪念 历史学者 两岸关系 中华民族
-
描述:的视野辽阔,涉猎广博,从史学、文学、经济、政治到国际关系,著述内容从“二·二八事件”、“台湾新文学”、“雾社事件”、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以及台湾“戒严”时期的“白色恐怖”不一而足。
-
朱伟萌:小径分叉的花园
-
作者:朱珊
期号:第9期
来源:花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不惊人的精力分给写作之余,还分给客家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探索、社会制度对比、文学作品分析……甚至最近翻看起中学《生物》。在我看来,这才是充实又有趣的生活。” 她在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据说中文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政府机关、新闻媒体、事业单位需要的写作型人才。
-
从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台湾史志中之“客”-“客”之书写与“
-
作者:林正慧
期号:第10期
来源:国史馆学术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民 客籍 客户 罗香林
-
描述:構出來或被誤解的。客家方言人群的形塑有其階段性,可視為中國歷史上移民運動中,不同文化共性人群因互動而區別出來的認同意識。因此,不應逕將史籍中的「客」全用以解釋客家源流或客家之歷史經驗,需回到歷史時空
-
THE TIME OF SUJIA WEI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这本书用一种亲切独特的叙事风格讲述着苏家围的过去与现在。 500年来,苏家围揉和了客家的人文,渴望着它的延续。在东江的岸边,仍旧残留着东江学堂被河水冲刷后留下几块沉重的石阶。堂内青竹摇曳着残墙
-
《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评介
-
作者:陈满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国外语言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语方言语法 普通话 比较研究 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 南方方言 反复问句 处置式 否定标记 兼语结构
-
描述:。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余霭芹(Anne Y·Hashimoto)教授。全书321页,其中导言5页,正文262页,附录51页,其他3页。正文14章,每一章集中讨论一个汉语方言里的句法问题
-
5.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揭晓
-
作者:李瑞英
期号:第12期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绳青年学术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 获奖成果 中国国民党 文学语言学 形而上学 获奖作品 社会研究
-
描述:功地举办了三届.在学术界尤其是青年学者中产生较大影响和积极作用。该奖项分为文学语言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经济学类、政治学法学类、社会学类;每3年评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