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清代客家毫宅----罗家大屋
-
作者:罗喜娟
期号:第7期
来源:老来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精巧,建造奇特,匠心独运。 大屋内现存有1 2幅大寿屏、1 2幅小寿屏,大的高4米,小的高2米,均以樟木做材料,采用凸雕工艺将各种花鸟、野兽、人物、字迹细凿而成,龙、凤、麒麟等传说中的动物
-
紫金污染门背后的一张张脸谱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5期
来源:华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非最为严重的,但它是一台难得的“大戏”,其中粉墨登场的那些角色,个中脸谱耐人寻味。 先来看看当地政府。据官方消息称,3日渗漏事故被发现后,政府及时介入并进行了有效管控。4日下午2点半渗漏被控制,新的污水渗漏停止。而几天后的8日,汀江流域监测信息表明受影响水域的水质据说已经达到国家三类地表水的标准。如果上述信息属实,当地政府的处置即使不说是高效有力,也算是及时有效,然而这份成绩却极为反常地在事发九天后的12日才向社会大众以及媒体公布,难免让人疑窦丛生。当然,强调一下,根据2009年制定的《福建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何时公布以至于是否公布环境事件,那都是政府的权力,旁人无缘置喙。不过正是在这九天当中,似乎与政府相关的一切问题都已被彻底摆平,譬如渗漏问题、污染治理问题等等。至于泄漏的废水,官方鉴定称之为含铜的酸性废水,不含剧毒物质,却“粗心”地忘记了公布那些难以降解的重金属铜是否还留存在汀江流域的河水中,而河水里又是否含有其他的非“剧毒”? 接下来看一看企业。就像我们不能指望福建当地政府在事件发生一周后就宣布为“国家灾难”,也不能指望紫金矿业的董事长会像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BP掌门人海沃德那样,一面在美国国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一面还得向受害民众赔礼赔钱,最后还得设立一个巨额的、包括公共生态环境与私人生活在内的赔偿基金。可以说紫金矿业的管理层简直“幸福”得令人发指——不但用“会引起恐慌”这种理由来为其早有前科的隐瞒重大信息问题诡辩,而且事发至今也没有看到该公司任何一个高层站出来对当地居民说声抱歉。至于公司所承诺的金钱赔偿,目前看来似乎也很难在一个透明公开的程序下进行,更不用说对公共环境的赔偿了。 再来看一看媒体的表现。从新华社披露此事开始,几天来似乎不少报道此事的媒体都把它看作是一个上市公司欺骗股东,未能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新闻,好像事件只影响了投资者的知情权,而与沿江百姓的起居饮食,渔民们的生计无甚关系! 还有一个我们绝对不能忘掉的角色,就是那些最直接的受害公众,那些受污染流域的客家居民和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们。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美国沿海的居民们或抗议或提起集体诉讼。这些景象在汀江污染事件中却变得不可想象。 这就是紫金“污染门”的意义:也许,上述一张张脸谱背后的因素,才是比矿厂渗漏流毒更深、危害更巨的污染。
-
朱德军长播下的红军茶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健康天地·茶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8日下午,正是秋光融融,朱德军长率领部队开进马头村,他一看群众擎着红旗,敲锣打鼓欢迎红军,全村墙壁张贴欢迎红军的标语口号。场面热烈,群众情绪高涨。 这时,闯来一位饶大妈找黎凤翔书记,她像其他客家妇女一样,脱口用山歌叙事: 黎书记来马头村,筹粮寻菜一村村; 马头农民表心意,男女老少迎红军。 饶大妈的山歌表达了马头人民对红军的真情厚爱。黎凤翔想起马头村苦况,愧疚万分,也深情地回了饶大妈一首山歌: 有女莫嫁马头村,涩茶难卖米缸空; 三餐木薯搭苦笋,寒天烂衫难过冬。 在旁边站着的朱军长原是四川客家人,他听懂黎书记和饶大妈的对歌,顿时拱手向饶大妈表示感谢,他望了随行副官,叫黎书记请来饶大伯一块朝村子山坡上转一圈。一会儿,朱军长叫康克清同志从马背上卸下一大袋从闽西准备载到井冈山的茶种,赠送给马头村茶农。朱军长还与黎书记骑着战马到山上指点规划。此后,茶农把朱德夫妇的茶种精心培育。马头茶茶色翠、味甘、醇香、茶形珍眉紧索,具有提神醒脑、解渴、驱烦、祛暑、除滞的功能,若喝一壶马头茶步行十里喉咙醇甘不渴。如果是谷雨来采摘保藏几年的老茶,拌上蜜糖,可治老人气喘、气急,并有化痰去咳,补心功效。产品很受台湾、香港、澳门顾客以及海内外华侨欢迎,为了纪念朱德夫妇的功绩,马头村人就将这种茶叫成“红军茶”,并把马头村改名马图村。 1963年,广东省举办绿茶评比,结果,“红军茶”荣获第二名,从此“红军茶”名声大噪。1963年春,马图老区人民怀着对朱德元帅夫妇崇敬的心情,把异常甘香的红军茶送给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夫妇品尝。丰顺县文宣队还依据以上的故事,编成“敬您一杯马图茶”的女声山歌小组唱,歌词这样: 旭日东升放光华,马图山上飞彩霞:采茶姑娘身背篓,漫步进山来采茶。采茶不忘朱军长,当年带军过山洼:赠给井冈茶种子,井冈精神播万家。井冈山茶细播下,绿色茶苗遍山野;红军哥哥回来吧,敬您一杯马图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播放。这首山歌风靡大江南北,唱出了“红军茶”的由来,今天,马图村人在变,山在变,水在变,茶农生活起了新的变化,马图人民又唱起山歌: 采茶越采歌越多,茶园风光多美好; 茗茶铺出致富路,朱德恩情记心窝……
-
慢游粉岭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深圳青年(星期8)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火车站相连的商场闲逛下,推介人家去名都商场这家韩式杂货店,韩籍老板娘姜淑子十年前已开始卖家乡货,所售的食品都较市区便宜,另主打坊问少见的人蔘产品,如护肤品、蜜糖蔘片等,就连LG牙膏及Samsung人蔘茶都有,逛过才知韩国品牌非常齐全!
-
连岳专栏 最标准的口音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5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口音,而县城口音,又绝对是当地的贵族口音;所以农村孩子到县城读书,基本都会悄悄学习,在县城时变成了县城口音,用现在的话来说,向标准和上流社会致敬。 我也会两种口音的客家话。一个是中复村口音,这村原名“钟屋村”,在围剿与反围剿的拉锯战中改名,有“中央军光复”的含义,不知这个反动的名字为何没有改回来。村后是松毛岭,原来车要爬四十分钟才能翻越,曾打了惨烈的一战。我有次问我奶奶当时的情形,她说,反正兵来就跑……有次在树丛里,我还见到跑得急没穿衣服的女人。 还有一种是县城口音。教室前面是瞿秋白被枪决的地方,他走到那里,坐在草地上说:此地甚好。行刑人就开枪。离他的囚室并不远,那是一房一院,房里有床和桌椅,院子里鹅卵石铺地,中间有棵小树,好像是梅花。我觉得他死得很酷,是高僧的死法,是摇滚巨星的死法。 一说到口音,就扯出它钉住的事情。所以我支持方言复兴,反对普通话对方言的强拆。方言应与普通话共存,不分尊卑。客家人就要会客家话,广州人就要会粤语,上海人就要会上海话,闽南人就要会闽南话……方言是民系的自我认同与特质,方言岛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除了会两种口音的客家话,听得懂从客家话向闽南话过渡的龙岩话,听得懂闽南话,在广州两年听懂了基本的粤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妙之处,而方言消失就不会凭空再现了。我没有语言天赋,有的人愿意学,可能一辈子能学许多语言。 在方言区,一个的语言应该从方言开始(当然不是终于方言),然后是普通话和其他语言(比如英语),语言学得越多,越有意思。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客家人的孩子已经不会说客家话了,而是从小被教了一口发音不标准的普通话。我猜想,客家人除了语言,其他方面与其他中国人并无两样,所以一个人不会说客家话,即使父母是客家人,这人应该也不算客家人——我这个标准同意的人不会多,不过我自己蛮喜欢的。 我对方言的态度是:参差多态是美,越多方言有人说越好;平等包容也是美,不能因为自己的方言强势而歧视“外人”,更不必因自己的方言弱势而觉得土气。 因为语言多,所以交流要有礼仪,说话时应该照顾在场所有人,方言不应成为排斥他人的工具。(强势)方言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和狭隘的排外等同起来,那方言难免就被当成野蛮人的武器。心态要开放,方言才更美。 出生地的方言,是我们此生最标准的口音。
-
龙岩:蛟龙冲山起 腾飞正当时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福建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代节拍,发扬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着力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高奏推进龙岩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红色交响曲”。 “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希望老区人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家乡建设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视察龙岩时的重要指示精神 传承文脉:城市水生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避免走“雷同”之路? 龙岩市的决策者们,从规划之初就定位于城市的生命在于文化传承,在老城区改造中走保护提升之路,在新城区建设中走撷取和移植之路。龙岩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生态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承载城市生命的“文脉”。 “城市建设要形神兼备,‘神’就是文化元素、人文灵气,‘形’就是发挥山水兼备的生态优势和定位城市建筑的基准色调”。龙岩市在实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的新型城市体系中,将文脉传承作为一以贯之的主线。龙岩市为城市文脉传承留足空间,实施城市“退二进三”,在改造提升莲花山公园、登高山公园、中山公园的同时,谋划实施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中央苏区公园,展示闽西的红色文化,强化文化在市民中的认同感。 在中心城市建设中,龙岩市加快构筑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司形态,使城市成为吸附发展的强“磁场”。实施商务、物流商贸、人居“三大板块”建设。主要布置在沿龙岩大道双龙路口起至登高路口止的商务板块,在统规划的基础上,分期分批逐步建设,目前已启动商务运营中心建设,至2009年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金融板块概念设计由规划设计单位正做进一步修改完善。物流商贸板块:已规划布局6个商贸物流项目,总面积6448亩,分别为龙门物流商贸园区、龙岩国际商贸中心、龙岩中高档百货商场、闽西交易城二期(闽西物流商贸中心)、龙岩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龙岩象屿物流园区一期(闽西现代物流园区),均已顺利启动建设。人居板块已规划6个人居板块项目,总共有22197亩,规划总人口约40万人,分别为小洋人居板块、城北人居板块、龙腾人居板块、莲东人居板块、东山人居板块、江山人居板块。除江山人居板块外,其余5个板块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其中莲东人居板块、小洋人居板块、龙腾综合板块正在实施。 县域城市的建设突出文化特色,如长汀重振“客家首府”繁荣和美誉,建设海西西部名城;上杭注重山水城和谐,建设江滨园林城市;武平发挥边界特色,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中心县域城市:连城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优势,建设旅游度假城市;永定发挥土楼“世遗”效应,提升“福建土楼·客家永定”品牌,建设旅游城市;漳平积极融入闽南沿海,建设生态工贸城市。 短短的一年多来,龙岩市的城市建设成就斐然,获得了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当前,正围绕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五个城市品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 胡总书记来过我的家 回忆起胡总书记和大家共度除夕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为了迎接胡总书记,我们一大早就在自家门口贴上喜庆的大红春联,然后用无比期待和兴奋的心情等待胡总书记的到来。胡总书记一进家门就握着我的老母亲的手,大声说道: “老人家,我看你来了,给你拜年来了!”我的母亲则用客家乡音表达出她最朴素的愿望: “恭喜发财,步步高升.”我当时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是下意识地说了几句: “你好!你好!”便紧紧跟在总书记身旁。胡总书记到家里的正堂看了我们家置办的春节年货,随后走到家中存酒的房间,我告诉总书记这是自家酿的成功酒,我还舀起一勺递给总书记,没想到总书记接过来高兴地品尝了一口。接着胡总书记兴致勃勃地同大家一道包艾叶叛,还到灶问亲手炸起糖枣。 自从胡总书记到过我们家之后,我家成为了游客必来的“景点”之一。每天我都敞开自家大门迎接一拨又一拨客人的到访。总书记喝了我家酿的客家米酒,我很自豪,所以我也毫不吝啬地在家中准备了许多米酒和艾叶叛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起分享,不仅如此,好多游客都争着要和我合影,我现在也成了“明星”了!哈哈! 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于2()()6年在台湾成立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目的在于结合两岸客家乡亲与台商朋友,共同为两岸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四年来,客家高峰论坛分别在北京、厦门和台北三地举办过三届。今天,新朋老友又再一次相逢在龙岩的第四届客家论坛上,大家相聚一堂,畅叙情谊,亲聆教益,作为该活动的发起人,我的内心充满着无比的欢欣和鼓舞! 论坛一次比一次隆重,出席的人员一次比一次多,我感到十分欣慰。两岸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客家交流都非常支持。今年3月19日,我有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会面。贾主席特别表示说他非常重视这次活动,也很愿意全力支持。另外,在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也表示赞同和支持,并且希望未来客家高峰论坛再次到台湾举行。我在这里还要特别“爆料”一下,马英九不仅是湖南人,其实也是客家人,他非常重视客家活动,不但能够用流利的客家话进行演讲,也能够用客家话参与各种客家活动,在他身上体现出客家人不忘祖的精神。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我最早在台湾南投做茶,拥有茶园三十多亩。2008年我卖茶到广州时喝到了漳平永福产的高山茶,感觉很好,便慕名而来,一到永福,当地镇政府就立即安排人员带我看山选地,我当场拍板来这里投资。漳平永福属于盆地,水汽充沛,十分适合台湾高山茶的生长,所以我在这里种植的茶叶经常丰产。这里种植的茶树包容性大,做出的茶可以与许多茶进行拼配,一直以来我都将在永福种植的茶拿回台湾去拼配,之后再拿回来销售。只要使用正确的制茶技巧,这里的高山茶是很容易拼配成高档茶的。 漳平永福镇素有“台湾阿里山”的美誉,近几年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以茶为媒”,目前已吸引三百余名台商台农入驻、安居乐业。2008年,创业园内成立了大陆第一家由台湾农民共同创立的合作社,我们这些台商的最大心愿是能够借助合作社这一平台将永福高山茶的名气打响。目前我们正在操作一件很大的计划,那就是将这里的高山茶送到国家农业部评鉴,希望在今年七月底的时候能够将此茶送到胡总书记的办公桌上,我们想让他知道,有这么一群台湾农民在漳平永福这样一块宝地上正在生产这样一种好喝的茶,我想那会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基础设施:蛟龙出山 6月29日,永武高速公路龙岩段全线通车,全市已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29公里。这是为龙岩201 0年上半年来发展的所标注的一个惊叹号。通过近年来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龙岩在闽西重山峻岭中成就了蛟龙冲天的发展大气势。 今日龙岩,首先让人惊叹的就是,这里交通便捷由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以及国省道组成的 个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起一个新龙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每天把追寻者从四面八方带进龙岩。 近年来,先后建成龙(岩)梅(州)、龙(岩)赣(州)铁路,龙岩冠豸山机场,厦门至长汀高速公路:开行龙岩北京“海西号”始发终到快速旅客列车和龙岩上海直达旅客列车;在全省山区市率先实现行政村的村村通公路。 2010年以来,围绕分别于2012、2013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目标,龙岩市决战决胜,全面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三条高速公路。永武高速于6月底建成通车;“双永”高速、蛟城高速公路按节点目标顺利推进。 ——开工建设三条高速公路。古武高速武平十方至东留段、永定湖雷至凤城支线高速于6月份开工建设;厦蓉线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扩容一期工程,已完成和溪至适中段路线方案审查,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
“北欧人把自然定义为日常生活最宝贵的能源”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陆的建筑事务所隐藏在一幢住宅楼的底层,而且还在正门的背后,门外没有任何标志。走进这个底层被打通的大房间,门口堆放着木材,Dagur告诉我这是他们从一些废旧的建筑或者未使用的建材里收集来的,可以作为自己设计的模块材料,这种废材再利用被二人认为是很环保的行为。大房间被几个艺术家分别租下,再各自隔离开来,分成不同的工作室,在Dagur的带领下,穿过设计师、插画师的工作间,到了这层大屋子的最里面才是二人的建筑事务所,而最近二人还把屋内间屋子租给了一个独立制片人。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Dagur 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认为自己的建筑设计应该充满普泛的世界意识,任何个设计作品放到地球上的空间里,都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建筑空间受到外围环境的影响,但同时被设计的建筑本身也会改善外在环境对于空间的诸多控制。这些看似被哲学化的建筑美学追求,在Dagur 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早年的很多创作中都被一一实现了。说得简单一些,Dagur Eggertsson和SamiRinta La的建筑美学和东方禅学倒很相似,也可以用道家的那些出世思想来解答,不爱喧哗,不求声张,用笔简单,力度深邃,通篇看透之后,留下清澈。这本身就是很北欧的一种设计美学特质,所以不止一次有记者把Dagur 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的设计认定为一种探讨自然和空间,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作品。 当我提到这个经常被人问起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的话题时,Dagur说他们的设计都喜欢使用那些真实的材料,特别是木材,他们的设计寄情于将人类拉回到一种原始的状态,那些看似粗糙的建筑材料往往有着牢固而充满自然灵气的功效, “我们也了解当代建筑中的现代主义,后工业造型效果带来的荒诞、抽离、对抗与延伸,但是被滥用了的现代主义让我们遗忘了古老而传统的建筑工艺,所以我们的建筑往往从那些民间传统的技艺中寻找灵感,与其说我们的建筑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如说我们的建筑把人对于自然的亲近和依赖表达了出来”。以2009年二人在挪威小镇Seljord湖边设计的一处观察塔为例,这处观察塔采用了木制的几何立体方块与平面延展的线条相结合的设计原理,依靠湖边的地势,以湖边两棵大树为平衡中心,完美地把一种审视自然的最佳角度和挖掘空间美学潜力的努力做了结合。这处观察塔将作为游客一处休息和停靠的地点,也可以作为当地人在湖边聚会的场所,这个拥有一个12.5米高,三处观光空间的木塔,按照Dagur 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的期望,能质疑我们以往对于自然的肤浅和单一认识。同样在2009年,中国5-12地震纪念周年期间,Dagur 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建筑事务所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参与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建筑设计展。在展厅里,Dagur Eggertsson、Sami Rintala和他们的13位学生展示了他们采用典型的北欧木质设计出的诸多方块设计空间,这些木质房间有着巧妙的组装式结构,把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甚至是楼梯都做成便于运输的盒形结构。等这些“单元”运到灾区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组装,建成多层且设备齐全的住所。 2009年是Dagur 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建筑事务所的“中国年”,工作室受邀为内蒙古鄂尔多斯设计一处类似“沙漠绿洲”的住宅庭院式小区Ordos 100。这个小区内的建筑样式依然是以木头盒子似的装置作为主体,这些被两人称为“BOXES”的东西出现在二人诸多设计作品中。在人类逐渐丧失生活安全感的同时,这些盒子将作为人类生活起居的承载物,我们可以在里面吃饭、睡觉、生活。2009年10月到11月期间,Dagur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在北京参与了2009年北欧中国艺术节,作为来自挪威的北欧建筑师,两人把自己钟爱的“盒子们”摆放到了北京三里屯的商业建筑间。他们将这些看似毫无特质的朴实木头格子,综合搭建出一处带有几何立体感的实体装置区域。这一处在公共空间展出的作品,不能被定义成一种建筑的形式,走进这些格子中间,小孩子们可以爬上爬下,有人可以躺在这些木头盒子里看书、晒太阳。虽然坐在这些木格子间感觉摇晃,木材也很粗糙,没有特别加工打磨,但是和周围的三里屯现代的商城一比,这些装置性的建筑设计作品映衬出一个纯粹天然、富有乐趣的独立空间,这种经常从现代都市造型中抽离出来的建筑空间一直是DagurEggertsson和Sami Rintala醉心营造和积极探讨的。 Sami Rintala和Dagur Eggertsson都是建筑设计界的知识分子,他们那些形而上的哲学理念,充满线条感和简单方便的搭配原则为现代建筑理论带来了鲜活的例证:建筑城市规划的一种简洁实用,这种人文理想浪漫主义方式是完全可行的。 《城市画报》×Rintala and Eggerlsson “我们尝试与自然一道设计建筑” 《城市画报》:你们二人怎么定义自己的设计风格?在观赏了你们的作品后,一是觉得很多作品给人概念化的印象,二是你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自然环境和人类世界的对话?Rintala and Eggertsson(下称RE):风格不是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在意的是作品如何能融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文化且跨文化的交流通过视觉化的作品来呈现,我们的作品希望可以沟通不同的概念和语境。我们偏爱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这使得我们尊重每一个我们实施建筑设计的地域,尊重这个地域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环境。我们尝试与自然一道设计建筑,而不是生硬地闯入自然去设计建筑,我们的设计不干扰自然。 《城市画报》:Rinlala Eggertsson这个建筑设计品牌带给我们很多跨界合作的作品,你们的设计都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什么对你们的建筑设计产生如此微妙和巨大的影响? RE:建筑在我们看来就是会触及生活中多个层面的东西,我们认为把我们自身生活经历的方方面面,那些感触放到我们自己的建筑设计中,这个过程很重要。现代建筑往往给人一种孤芳自赏的印象,对于一个现代建筑的评判往往是从这个建筑自身和与之相似的建筑的比较而得出。这就像我们遇到一个人,他问我们, “嘿,我今天看起来如何?你难道不觉得我看起来比别人棒很多吗?”我们希望我们的建筑带给大家多样的可被理解和读解的层面,我们的作品不喜欢被单一地读解,我们设计的作品应该包含生活中多个层面,蕴含很多哲学思想或者生命感悟。 《城市画报》:你们在鄂尔多斯设计的一块住家小区给人很不一样的印象,这块在沙漠里的住宅小区Ordos 100也是你们进行的一次和自然的对话?RE:很高兴你提到我们在内蒙古的设计,其实这座建筑并未像我们在北欧设计的很多建筑那样去回应自然。因为在北欧,我们设计的住宅往往朝南,拥有巨型的窗户,以此获得更多的日光和日照,但在内蒙古的这个设计却无法这么操作,在鄂尔多斯,我们必须考虑到严峻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冬天的严寒和春天、秋天的沙尘暴。因此,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的重点是在建筑里营造一个与外部不同的、舒适的微型气候空间,所以与北欧的那些敞开式的设计不同,内蒙古的这处建筑我们的策略是要关闭和外界自然的接触,保护室内庭院,营造一个舒适的内部环境。在对中国当地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后,我们、在鄂尔多斯的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客家人的庭院和贵州省苗族人的木制民宿风格,二者都很好地发挥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画报》:说说你们在设计中经常会用到的那些盒子吧。你们为什么钟爱这些或封闭或敞开的格子或盒子呢?在北的NOTCH艺术节设计的盒子,有什么象征意义吗?RE:我们使用盒子造型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喜欢木材,相比较要使用复杂的工艺将木材烤弯或者弄成一个球状,盒子形状最容易制作。在北京的展览,因为策展方当时要求我们为进入NOTCH艺术节展场的观众设计一块标志入场区域的东西。基于NOTCH艺术节展示的是北欧设计和中国当代文化的联系,为中国观众展示一种北欧的文化,我们制作了这块简单的木制建筑群落。这些粗糙的木头格子象征北欧简洁原始的早期建筑,我们希望这些格子会给在那里漫步的观众一种开放宽敞的空间感觉。我们用这些盒子造型的装置来表达我们对于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态度:盒子或者四方形的东西让人想到北京的古老胡同院落,但是在北京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胡同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模拟西方商业建筑的大楼。我们必须警醒正在发生的这一切,不然到头来我们如梦初醒,才发现我们失去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建筑。“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东西” 《城市画报》:Sarmi Ri
-
制锡之家 有着125年历史的华人家族企业,如何在第四代手里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6期
来源:IT经理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工厂。我们也积极在中国做品牌建设的工作,比如说,我们为上海的F1 方程赛制作奖杯,还推出了中国系列。” 在北京举办的品牌125周年庆典上,皇家雪兰莪的总经理曾天佑告诉我,近期,皇家雪兰莪将在上海开一家新
-
客家土楼王——承启楼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民族画报·汉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重大问题。 承启楼的建造者是江氏家族第15代(最初迁到福建的那代算作第1代)后裔江集成和他的子孙们。建承启楼的主要原因是人丁太多,之前向别人买下的土楼五云楼不够住。 承启楼建成于清代
-
曾宪梓:“解放牌”资本家
-
作者:暂无
期号:第7期
来源:晚报精华·往事与旧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生活了,在国外是三等公民、二等公民,受到很多歧视,找工作也找不到,陆陆续续地就回来了很多。 1985年10月1日,我还是香港客家商会会长,我想香港将要回归祖国,我们要搞一个大宴会。我组织了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