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农民画:产业化路上“跳龙门”
-
作者:毕中林 黄克锋
期号:第4期
来源:文化月刊(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民画 产业化 龙门县 民间艺术 创作者 理论体系 艺术特色 县政府 人才培养 政府部门
-
描述:郁的时代气息和叙事特点,百科全书式地记录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对于龙门农民画的艺术特色,惠州市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钟福新告诉本刊记者,龙门农民画植根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的土壤,吸收和继承了民间的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创新地运用了单线平涂手法,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这种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
-
客家地区民间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的整合及实践方法
-
作者:张海华 肖俊
期号:第30期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民间文化 高校美术教育整合 文化创意产业
-
描述:客家地区民间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的整合意义、可行性以及方法是本文主要探研的问题。两者整合有利于帮助优秀的客家民间文化培养传人,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意型人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民间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素质教育。
-
培养集体精神与发展个性
-
作者:丁石
期号:第S6期
来源:教育导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集体精神 传统民居 个性发展 幼儿园 良好品格 围屋 亲社会行为 家族性 教育活动 个体社会化
-
描述:结、友爱和互助的良好品格及风尚。
-
“人才是山歌剧团的瑰宝”:梅州市山歌剧团团长一席谈
-
作者:丘胜发
期号:第2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剧 梅州市 剧团 客家山歌 演员 人才优势 后备人才 人才建设 发展战略 广东省
-
描述:山歌剧团的团长丘胜发(以下简称丘)。他认为:梅州市山歌剧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剧团始终把人才建设当作艺术发展的根本任务来抓,近年来,剧团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在人才建设上下功夫,全力以赴,培育人才,打造出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艺术团队。
-
IT环境下传承民族文化的图案设计教学模式探析:以客家图案为例
-
作者:徐进
期号:第17期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图案设计教学 民族文化 IT
-
描述:针对现行图案设计教学中的不足,研究在IT环境下渗透民族文化的互动教学模式,不仅有利干一专多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
曲韵茶香情悠长
-
作者:赖静怡
期号:第5期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为对比不能仅仅理解为就是让学生唱唱歌、跳跳舞,而是要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高度,要从巩固、培育和提升文化资源,培养人才,推进文化建设进程的高度来认识。
-
地方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为陶瓷产区输送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究
-
作者:熊青珍
期号:第4期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艺 教育 教学 特色
-
描述:陶艺在地方高校中越来越得到普及、重视。结合我院开设陶艺课程的一些实践经验来探讨地方高校陶艺的教学改革,以体现地方高校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发展陶艺教育,为地方陶瓷产区输送陶瓷人才的价值。
-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探析职业英语教育的改革
-
作者:赵红石
期号:第11期
来源:华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职业英语教育 就业导向 改革 教学模式
-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加入WTO之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应用型人才也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我国的职业英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就要从这些问题出发,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在当前情况下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英语教育改革进行阐述分析。
-
野生药食两用植物青葙的溶液培养试验
-
作者:许良政 刁慈 刘惠娜 杨和生
期号:第8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青葙 溶液培养 营养液 幼苗 生长
-
描述:显高于后两者.但在青葙主要用来食用的地上部分之间,C处理的鲜重、干物重和含水量均高于B处理而与A处理极其相近,而C处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A、B两种处理.三种处理的青葙幼苗以C处理的根冠比最大.三种营养液配方中C配方最适合用于青葙的水培生产.
-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与提升
-
作者:叶艳晖
期号:第4期
来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
-
描述: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匮乏或缺失现象。在分析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资助体系、加强心理辅导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