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71)
期刊(276)
学位论文(61)
视频(24)
图书(10)
图片(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71)
期刊 (276)
学位论文 (61)
视频 (24)
图书 (10)
图片 (2)
会议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5(24)
2014(464)
2013(339)
2012(377)
2011(371)
2010(286)
2009(138)
2008(122)
2007(71)
2006(29)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271)
其它(91)
南方都市报(90)
深圳商报(52)
广州日报(31)
环球人文地理(3)
福建乡土(1)
艺术探索(1)
老同志之友(1)
资讯传播学报-跨媒体资讯科技(1)
溯源篇·有容乃大,从本土到世界的播撒途径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早、年代最完整、港口最多、线路最长的古代海洋文化大省。被誉为“海上敦煌”的南宋沉船“南海1号”所承载的稀世珍宝,精美绝伦,灿然如新,让人可以触摸到800年前的海上繁华
北部书院(下)
作者:暂无 期号:第18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视如世仇,双方械斗牵连数百个村落,造成尸横遍野、损失惨重。为了消弭漳泉间的纷争冲突,让漳、泉移民得以和睦相处,身为漳州移民地方领袖的林维让、林维源,将妹妹许配给泉州举人庄正,并于同治2年(公元1863年)共创文昌祠及大观书社,广收漳、泉弟子齐聚一堂读书。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扩大兴办“大观义学”,延请庄正为主讲,课以诗文,并供应学舍食宿所需,希望藉由教育力量,化解漳泉宿仇。从此,漳泉移民化干戈为玉帛,不再械斗。大观义学也成为台北县的文教发源地,为地方培育出许多人才。日据时期,林家在大观义学成立“私立板桥幼儿园”,开台湾幼儿园教育之先河。光复后,幼稚园一度停办,义学荒废。1960年,板桥镇长杨水生倡立“大观书社管理委员会”,推举林熊祥为董事长。1963年,书社再度登记为财团法人,并由台北市大龙峒孔庙分灵至此供祀,自此成为台北县每年9月28日祭孔大典所在。1967年,在大观义学左右厢成立“大观幼儿园”,1985年大观义学被订为三级古迹,1982年开始古迹修护工程,至1985年完工。 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 大观义学位于板桥林本源园邸东侧,以文昌街相隔,属林家园邸建筑群的一部分。坐南朝北,为漳州派二进式格局。整座建筑由门厅、讲堂及两道厢房组成。另书院前有宽敞的前埕,为学童课外活动的场所,而“大观义学碑记”则立于前埕左侧。第一进门厅三开间,为行礼出入之所。其建筑采对称结构,正门左右立有报鼓石一对,鼓面雕刻螺旋形,装饰不多,简洁大方。在书院的左右堵上,可见精美的龙虎泥塑雕作。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龙头朝向厅内,而虎首则朝厅外。由于龙象征好运,虎代表凶祸,有“迎祥龙,送虎神”的意涵。抬头上看,屋身正立面左右两端樨头上,各装饰着一双端坐的石狮。使原本色彩单调的红砖柱面,增添了些许层次上的变化。过了内埕,便到第二进讲堂。堂上漆金的龙饰供桌,相当显眼。神龙龛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及文昌帝君神位。两旁站立的书童和剑童神像,古意盎然,相传为当初辟建义塾时的古物。供桌下供祀“麒麟堵”一座,红绿相间的色彩,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年代久远的匾额也是值得一看的历史文物,由“诞敷文德”、“承先启后”、“大观书社”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两侧厢房共16间,为昔日学舍所在,而今为大观幼稚园教室。中间以过水廊连接讲堂,但见廊上青灰色的方型石柱高高耸立,益显古朴素雅。近百年来,大观义学建筑历经多次重建,然而至今仍维持着昔日风貌不变。其整体大木架构出自漳州匠师之手艺,全用“关刀棋”,纹饰不多,显得简洁稳重。 苗栗·英才书院 英才书院虽然开办时间不长,却是苗栗市文教发祥地,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更是别具一格。 历史沿革 苗栗文昌祠始建于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坐落于苗栗市中正路与文昌街交叉口。光绪15年(公元1889年)苗栗设县,知县林桂芬到任,因县衙尚未兴建,故借用文昌祠办公。是年冬天,地方士绅谢维岳等人为了提升山城文风,倡议在文昌祠仓颉厅创办书院,众人纷纷响应。于是由官绅合办成立英才书院,成为本县地方文教的中心。英才书院设立后,在第一任院长谢维岳管理下,地方子弟纷纷踊跃入学,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盛事。由于书院设立在文昌祠内,在正殿神龛上供奉着文昌帝君、魁星爷神像,以及至圣孔子神位,学生们可以朝夕膜拜。而今,文昌祠则成为当地考生祈求考运顺利的地方。书院从光绪15年(公元1889年)开办以来,至光绪21年(公元1895年)结束所有教学活动为止,期间虽仅运作了短短6年,却让此处成为苗栗市文教发祥地,在近百年当地县政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日据时期,书院停课,一度充作宪兵屯住所。1898年,苗栗市成立苗栗公学校,取代了传统书院的教育功能。1927年中秋,山城地区的文人雅士在文昌祠成立“苗栗诗社”,每年举行春秋两季的击钵雅传集会,成为中北部著名的吟诗大会,主事者为纪念此事,还特别铸了一口钟,悬吊在文昌祠中埕的左厢廊上。 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 英才书院坐落于苗栗市场旁,形式典雅。为平面呈“口”字形的四合院。原始建筑群包括照壁、门楼、庙埕、惜字亭、门厅、正殿和东西厢房共16间。宽敞的庙埕前有照壁及惜字亭,照壁左右各设出入门楼。第一进门厅三开间,左为入口称“龙门”,右为出口称“虎门”。中门两旁树立抱鼓石,巩固门板。左右板壁上镂雕的石质夔形圆窗,形制古朴。门神彩绘“天聋”、“地哑”,匠心独具,有别于一般的寺庙门神。第二进正殿,神龛主祀文昌帝君神像,配祀至圣孔子、韩文公(韩愈)、仓颉圣人神位,以及魁星爷神像。从整体建筑上看,英才书院的建筑相当朴拙,保留着初建时的原有风貌,在今日台湾众多寺庙群中相当罕见。 西湖-云梯书院 云梯书院位于有“世外桃源”之称的西湖乡,是苗栗县最早的书院,培育众多举人、贡生,建筑素雅美观。 历史沿革 西湖乡位于苗栗县西侧,居民以客家族群为主。乡内阡陌纵横,绿野平畴,宛如仙境,素有“世外桃源”之美称。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刘恩宽由广东梅县渡海赴台,拓垦苗栗西湖庄(今西湖乡)。由于勤俭持家,家境日渐好转。数十年后,传至永长、永义年代,已成为地方首富。为了让子孙“勤奋耕田、修心积德”外,更懂得“知书达理、耕读传家”的道理,于是兄弟俩商议筹建书院。道光9年(公元1829年)春天,贡生刘永长在本乡四湖村伯公背(今瑞湖小学)创办私塾,聘请粤籍老师传授汉学。其后因学生日益增多,不敷使用。乃于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由刘永义献地,把私塾迁移到四湖村山仔顶,称为云梯书院,并恭迎广东惠州府孔夫子、五文昌神位,分灵赴台奉祀,成为苗栗地区最早的一所书院。根据《刘氏族谱》记载:“此后数十年间,书院孕育举人(大学生)及贡生各9位,成为北台湾文风鼎盛的地区之一”。日据时期,云梯书院仍继续传授汉文。1898年,地方教育由日人所推动的新式学校取代。1900年秋,云梯书院庆祝创立60周年,刘氏族人倡议改书院为“修省堂”,云梯书院至此功成身退,走入历史。1935年大地震导致修省堂被毁,后又重建,直至1976年再度改建,易名为“宣王宫”,成为当地信仰中心。 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 云梯书院(今宣王宫)位于纯朴的四湖村学堂下,景色优美,坐西朝东,格局方正。建筑群为正殿及两道厢房所组成的三合院。外埕有宽敞的停车场。左侧可见敬圣亭及石砌伯公庙。敬圣亭高3公尺,亭分三层,由石板块采四方体组合而成。下层为基座。中层“敬圣亭”,炉口朝东。上层通风口,供奉仓颉,横批“始制文字”,两侧楹联:“启发乾坤秘”、“传流宇宙心”。此亭建于道光年间书院初创之时,保存完好,古朴典雅,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走过围墙门,便进入书院内埕。位于殿前台阶的中轴线上,有一倾斜平铺的斜坡道,称为“御路石”,其上雕有栩栩如生的无角螭龙。御路石源自宫中,因在宫内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中轴线,而皇帝进时大多坐轿子,于是将阶梯中央作成斜坡,两侧石阶则让轿夫行走,后来为孔庙及民间庙宇沿用。上了台阶,便到殿前。地板以早期磨石子铺就,梁柱上“云梯书院”匾额高悬,左右两旁龙柱巍然矗立,气氛宁静。跨过龙门,便进入正殿,是从前院长讲学的地方。正中神龛供奉三思主及至圣先师神位,左右偏殿配祀观音、三官大帝,给人庄严肃穆的印象。两厢房则是昔日老师居所和学舍所在。
清代中晚期小说的“粤民走海”叙述
作者:葛永海 王丹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广东叙述的发展走向 由于岭南开发滞后,自来被视为化外蛮荒之地。自明代中叶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以广东为背景的小说渐成增多之势。广东亦渐被塑造成为“蛮荒”与“富庶”这一既相重合又相对立的地域形象,广东人则被视为“山岭之民”与“下海之商”形象的复合体。就宏观时序而言,从“山民”到“海商”之变正体现了明清广东地区经济日渐繁荣、文化稳步发展的历史演进之途。广东地区背负群山、面向大海的特有地理景貌,不断诱使粤民脱离群山、向着大海去寻找生机。清代小说中的“广东叙述”正较为典型地描绘了粤民从粤北的南雄、嘉应等地,走向沿海广州、潮州的“出山入海”的历史征途。 将广东文化中内陆性特征表现得较为充分的是19世纪初期问世的《岭南逸史》,该书完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作者花溪逸士一般被认为是广东客家文人黄岩,叙写明代万历年间广东省潮州府程乡县(清嘉应州)人氏黄逢玉与四女的才子佳人故事。“广东叙述”的文化特征发生转换的重要标志是《蜃楼志》的出现。《蜃楼志》主要写广州十三行洋商苏万魁之子苏吉士一生异行奇遇,对广东海关、洋商多有描绘。从《岭南逸史》到《蜃楼志》,从山民仗义、才子佳人到洋商家庭、海关生活,这说明描写广东的清中晚期小说开始挣脱传统文化的怀抱,面向海洋,试图寻找新的文化生机与出路。随着广东社会文化的“出山入海”,小说也完成了“出山入海”的初步跨越。 晚清小说中的 粤民“走沪”与“出洋”叙述 晚清时期,由于“十里洋场”的开发,此时的粤民大多选择轮船由海道北上,奔涉上海,形成一股强劲的“走沪”风潮。 晚清小说中的入沪粤民之人数繁夥、来往频繁程度也远远超过前代作品。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吴趼人的《恨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财秘诀》,李伯元的《文明小史》,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碧荷馆主人的《黄金世界》,彭养鸥的《黑籍冤魂》等。广东地区的三教九流移步上海无不为利所诱,而在走沪粤民这一群体中,以买办与商人最具活力。 除了北上走沪,晚清粤民的行走历程,还体现在对海外世界的追求与开拓上。随着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完善,晚清国人逐渐被卷进世界市场的纽带之中,开始出现出洋务工、求学、游历等走向世界的诸多行动。以海外现实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粤民出洋”题材作品开始在19世纪末的小说界大量涌现,主要有《黄金世界》、《劫余灰》、《宦海潮》、《猪仔还国记》、《侨民泪》、《凄风苦雨录》等。 晚清粤民出洋务工无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利益的驱使,二是“猪仔”贩子连哄带骗。晚清小说写出广东侨民在国外生活的种种苦状,可以用“惨无人道”一词加以形容。晚清小说对于广东“猪仔”生活的真实描绘,形象地反映出在世界市场形成期中国民众因祖国积贫积弱而饱受欺凌的历史现实。但我们又不难看出海外“黄金世界”对于晚清粤民的诱惑之大,以至于成千上万的粤民前仆后继、如赴金山般纷纷出国。最值得注意的是《黄金世界》对女子应友兰形象的描绘。这是中国小说史上首次塑造的毅然迈出国门、勇敢走向世界的中国妇女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中国走向世界市场、开始主动拥抱世界文化的时代新征候。可以说,应友兰形象出现于晚清“粤民走海”叙述中,正透露出时人对晚清广东民众的时代前驱与先锋身份的一致体认。 清中晚期“粤民走海”叙述的叙事特征与启悟主题 清代中晚期以来逐渐出现的“新小说”写作,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叙事模式的转变在清中晚期广东题材的小说中初现端倪,具体落在“粤民走海”叙述,大体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以家庭型叙事为主导,以传统人生如梦为主题。从《岭南逸史》到《蜃楼志》,意味着清代广东叙述“出山入海”的转变,但在叙事特征上它们走的大体与《金瓶梅》、《林兰香》、《红楼梦》等相似的情节套路,在叙事结构上往往以家庭兴衰为中心,最后归为人生如梦√悟道出世的结局。《蜃楼志》作为“入海”之始的作品,其家庭型叙事更具典型性。20世纪初问世的《廿载繁华梦》则是这一主题的余绪。 从题材内容上说,《蜃楼志》与《廿载繁华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家庭型叙事的终结性作品,尤其是《蜃楼志》被认为是家庭小说最后的重要作品,《廿载繁华梦》则只是式微后的余绪而已。如果结合《蜃楼志》作为“粤民走海”叙事起点的观点来看,《蜃楼志》集终结与开启于一身,其小说史上约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二)以游历型叙事为主导,以社会批判与启悟为主题。时代新境界的重建在梦幻破碎之时已然开始。在20世纪初,随着粤民走沪与出洋人数的增多,晚清“粤民走海”叙述中的游历型叙事成为潮流。 这类小说在题材内容上大体相似,多是反映华民(以粤民为代表)走沪与出洋的奋斗史,尤其关洼粤民在国外艰苦谋生的曲折遭遇。就叙事而言,它超越家庭型叙事的特点正在于其开放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游历者的视野不仅可以展示家庭之外的广泛社会生活面,紧密关合小说的叙事结构,还可以超越传统游历述异的取向,自然地导出关于人生与社会“启晤”的思想主题。 晚清“粤民走海”叙述与此前的出洋题材不同的是:同为出洋,但已从玄怪想象转变为现实的亲身体验;同样写海外遇险,已由神秘力量拯救遇险的粤民,转变为粤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记录所见所闻,并寻求方法使自己脱离困境;同样写海外图景,与以往神秘美好的幻想相比,此时的海外却变成出洋淘金的炼狱,再也没有前代小说中“得利而归”的美好结局。这些故事情节大都有现实事件的支撑,正因为有所经历,所以小说中的种种描述更有呼吁民众为保国保种而觉醒的现实说服力。 晚清小说家往往通过小说人物在游历过程中的闻见,抒发旅途的感想,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想法和思想倾向。这与古代传统游历型作品简单地表达旅途感受或对神秘世界的困惑迥然有别。以《黄金世界》为例,小说借人物何去非之口鞭挞中国民众尤其是上层阶级团结合作精神的严重匮乏;借夏建威之口陈述“开农牧、兴制造、辟路矿”的举措对国家命脉的重要性;借朱怀祖之建设螺岛大同世界的实际行动描画作者本人对建设未来新世界的理想和政治主张。这些都是作者内在心声的真实传达。 总言之,清代中晚期“粤民走海”叙述在文学方面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两方面的转化:一是以家庭型叙事为主导向以游历型叙事为主导的跨越;二是传统人生如梦主题向社会批判与启悟主题的转换。 清中晚期“粤民走海” 叙述的先锋意义 清代中晚期小说中粤民“出山入海”和“走沪出洋”的文学叙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可谓别开生面,其文化价值极具先锋色彩。 首先,清中晚期的广东题材小说第一次全面而真实地书写了得天下风气之先的广东人,如何走向大海,谋求生存、发展的历史征程。其次是在书写的广度和深度上。清中晚期小说对“粤民走海”历史进程的书写,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即内圈扩张型“出山入海”的成功跨越与外圈辐射型“一点三线”的延展拓进。 19世纪后期,一股以广东为起点,北走上海、南下南洋、东达美洲三条线路的“淘金热”开始在广东社会蓬勃生发,最终结果是实现了从走出本乡到走出本土,由内而外融入世界的大跨越。 更重要的是,清代中晚期的小说家通过文学叙述,见证了一种海洋文化观念的逐渐成型,通过描述粤民北上、南下、东进的传奇故事,来表达小说家们对于粤民探索新世界的不懈思考。“粤民走海”叙述所透露出来的关于粤民开眼看世界、游世界,以及率先吸收与引进世界先进文化,表达自由、民主、平等的近代思想等信息,印证和提示了晚清广东海洋文化观的渐趋成熟。 当然,小说中也充满了作家们的犹疑与困惑。一方面以直面人生的写作态度,试图提出疗救社会、拯救国家于危亡的进步方案。另一方面在反映时代主题的同时,又夹杂着诸多陈旧的思想因素。如果说向海洋寻求出路是广东文化发展路途中迈出的第一步,那么这一步只能说是对西方文化的外部学习与模仿,要将其转化为本身的文化肌体,并从根本上改造传统观念,要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才得以实现。就此而言,清代中晚期的“粤民走海”叙述还仅仅是个开始。
徐晓风:红遍华人世界的“大眼妹”
作者:罗至  期号:第12期 来源:开心老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然而徐小凤在生活中是个责任心非常强的人,多年来她都始终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她对自己的弟妹们始终照顾得非常周到,为家里人倾尽了心血。虽然在婚姻生活上依1日是孤身落寞,但她有和自己亲情相连的家人
叶曼 我们要为往圣绝学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会的价值 时间:2008年8月27日 地点:北京龙泉寺东汉明帝佛法传入中国 中国的三大文化——儒释道。一个外国的宗教怎么能够成为中国的三大文化之一?这要从佛法由印度传人中国的源头说起。公元67年,东汉明帝梦见一个一身金色的人从空中飞到他的院子里落下。第二天上朝时,明帝问朝中大臣:“我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的飞人身金色,在皇宫上面飞呀飞呀,就落在院子里,这是什么东西呢?”一位大臣说,“我听说天竺国有这么一位王子,他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很多年,是印度了不起的人。” 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随即,汉明帝派了史官,还有两百多人组团到现在的甘肃、西域地区求佛法。史官到了第三年才把佛法请进来,头一部经是《四十二章经》,并带了两位梵僧回来。这就是白马寺名称的由来:一匹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来到了“寺”,两位和尚被安排在白马寺里头。汉明帝就在皇宫内设了一个小殿,两个梵僧为他讲佛法。这标志佛法真正进入中国。 大地众生皆俱佛性 “佛陀”两个字在佛法刚进入中国时的原音是“budda”,由梵文而来,就指“菩提”。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原来的发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心经》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现在的发音都不是原来的发音了。现在要找古时候的发音到闽南或客家族群中去找,他们把很多的古音都保留了下来,保留的古文字也最多。这两个族群是真正的中原人,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向南边迁移。 中国现在的佛教是大乘。大乘开始学习时,离不开“四圣谛”——苦、集、灭、道。我们所受皆苦,非别人所赐,乃自己所给,自己无始以来所积习的。你想要灭苦么?修“八正道”。“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如果无“正见”,其余的“正思维”、“正语”、“正命”等都免谈。何谓“正见”?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柴寂静”。佛法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象。最重要的佛经就是《金刚经》,《金刚经》再提炼出《心经》。《心经》虽只有260个字,摄全部佛法。《心经》开头讲“观自在菩萨”,是告诉我们要修行,接下来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修行的结果是“无智亦无得”——在这生不出智慧来,也不是在这里得什么。为什么佛家讲“本自圆成”、“本自具足”,就是本身我们都可以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后头一句话说:“奇哉!大地众生皆俱佛性也!”这里讲的是众生,不单指人,包括苍蝇、蚊子都所有有情。 我们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说:“只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自己把不常的以为常,把幻想的以为真实的。所以,佛家谈到本体时,用两个字“真如”来概括。它不提真,因为有真就有假,佛法是不二法门。 佛法是超世间法 印度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国家。我在印度曾经拜访了所有关于传说中释迦牟尼走过的地方,如恒河呀,看看释迦牟尼佛说的“非想非非想”处,他所参过的恒河两岸的圣人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了。但是他们告诉我,有个伏虎圣人,就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席地双盘而坐,旁边一只真的老虎。那老虎就象小猫一样趴在他身边,他没事就用手摸摸它,我当时就吓一大跳,我说这真是伏虎圣人啊。我们跟印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有很多东西跟他们学,特别是佛法。 佛法经过了很多时候,把中国的外国的宗教合在一起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代表之一,一个外来的宗教能够这样,原因一是在于佛法中有与本土文化相通之处,二是释迦牟尼说的不止是儒家的世间法,也不止是老子的出世间。它是超越世间的法。 孔子讲“礼”,主要文献《礼记》,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问答录,孔子讲的是世间法。有人问孔子弟子,何谓“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弟子曾参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是一般人处事待人的准则。孔子学说的内容,无论谈人、事,都是有形的,都是世间法。古时提倡读四书五经,变成个通儒并不难,只要读懂“十三经”,并且,“十三经”中有一精通,其他则全通,就是博士了。《大学》开宗明义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主要是针对“修身”而言的。这点与佛家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一致的。 老子有所不同,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为老子《道德经》的总纲,是《道德经》的理论基础,其它八十章都是在解释第一章。其中“常”字不可误会为非常的“常”,它指的是“本体”。为何这样说?后边章句有:“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本体”就是佛教所说的“心”,就是儒家所说的“性”。 这是个有排斥也有融合的过程。在汉朝前期,老子之说大盛,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独领风骚。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排佛斥老”,宋代理学家专门提倡儒学的文化,把佛家、老子都排除。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如同瓶子一样,标的是儒家,实际里面装的已是混合体,很多是佛教和道家的东西。 修行是要身体力行 佛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止是现在的。现在无论我们怎么变,都离不开这三大文化。我不是推举古人,而是要如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把我们古人先贤留下的、快要断掉的东西继承下来,为的是“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对待人类社会也好,对待自然也好,要善待之,否则以后要受果报的。到那时,就晚了。现在南极北极冰山已经没有了,天上破了一道口,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是能够想到如何为我们的后代子孙活下去,现在就应该开始注意怎么保护自然。否则,地球也会有一个大的灾难发生,而且发生不会太远,大概在我们的曾孙、玄孙的时候就会发生,这非常危险。 我们怎么能够象佛法上所说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古圣先贤的恩、天地的恩、父母的恩、还有众生的恩。百丈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当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也拿一个锄头去种地,他的弟子就把工具藏起来,他就说:“你们今天不让我下地,我今天就不吃饭。”真正的修行就一定是要身体力行。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的邻邦日本和韩国,他们把我们古书上谈到的生活习惯保留了很多,而今我们要好好拾起来。认真追寻起来,中华有七万年的文化——七万年前我们已有很粗糙的陶器,很粗糙的生活生产用具。五千年的文明是从伏羲演八卦才开始计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文化一直能够延续不断。埃及文化,我们现在只看到“金字塔”,只看到“狮身人面像”,其他的“雅利安”的文化也都看到他们剩下的物质遗迹。从上古传至今天的只有中国文化,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要用新的思想、新的话语来解释我们古老的文明。 宋代的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使命。 叶曼问答录 真如就在我们心上 问:请问我们平常所说的“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金刚经》里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者,“真如”也;来者,“起用”也。“如”是“本体”,“来”是“行动”,本体和行动就代表佛。 真如在哪里?起用在哪里?完全在我们的心上。所以佛法告诉你:记得,没有人可以求,没有菩萨,没有佛可以依赖。你只有按照他的法,走他的道路,你将来会跟他一样。这不是我胡说的,这是佛临终的时候说的。我们最少要信佛所说的一件事情,“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把这句话记得。我们很惭愧,我们不能象释迦牟尼佛一样放下,他放下的多少,你们知道吗? 问:您刚才讲到“不二法门”,请您讲下佛教里说的“不二法门”之意? 答:所谓“二”是指真的、假的,有的、无的,这些都是二。为什么会有真的假的,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学佛首先是不要有分别心,当我们有分别心的时候,就有因缘;有了分别心,就有爱憎心,有了爱憎心,就产生取舍心。 真正的大乘佛法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没有分别心。“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做者是”。只问现在做什么,不必去算命,也不必占卦,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在佛法里修行必须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