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5)
期刊(89)
学位论文(29)
图书(6)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45)
期刊 (89)
学位论文 (29)
图书 (6)
会议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3)
2013(25)
2012(38)
2011(21)
2009(11)
2008(22)
2007(5)
2006(5)
2004(1)
1997(1)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29)
客家研究辑刊(11)
嘉应学院学报(3)
美与时代(城市版)(1)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金田(励志)(1)
读书杂志(1)
中国职工教育(1)
海内与海外(1)
柳州师专学报(1)
广东汉剧早期外江乐班本土化历程
作者:李英 张贵  期号:第3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皮黄声腔  粤东  外江戏班 
描述:今天的广东汉剧与京剧同源异派,曾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为潮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粤东各民间小戏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外江乐班是本戏种早期形态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粤东四大戏班为外江戏的生发、传播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探寻其本土化历程
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作者:李广贞 钟璟  期号:第1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变迁  铜鼓县  山歌  客家  改革开放  新中国 
描述:在社会变迁中的演进历程
客家人生命历程的殷红史诗——读刘晓双长篇新作《滚滚血脉》
作者:吴野  期号:第2期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生命历程  客家精神  史诗  成都东郊  作品  广东梅州  新作  历史与现实  读者 
描述:的刘家湾42名后生远迁四川成都东郊龙泉的故事,展现了历史上客家人由东向西辗转入川的传奇历程。刘华夏、吴小凤、刘丁旺们栉风沐雨,流血流汗,终于落脚在成都东山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六千里路云和月,一场惨烈
广东省兴宁市小水电发展历程
作者:杨连燕  期号:第20期 来源:广东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宁市  广东省  小水电发展  东江上游  韩江流域  东江流域  东北部  中国 
描述:兴宁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兴宁盆地,地跨东经115°30′~116°,北纬23°50′~24°37′,全市面积2105km2,人口113万多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兴宁市北部的罗浮镇属东江流域,镇内河溪均流入东江上游的渡田河。
真心专注,投入事业:一对高级直销商夫妇的成功历程
作者:倪广滨  期号:第9期 来源:成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直销商  连锁企业  补习班  地下室  事业  学习与成长  会员制  复合式  夫妻  夫妇 
描述:开店的第二年,因为客人辗转提供出去的一张名片,让一位高级直销商直接登门做陌生拜访,夫妻俩这才开始接触
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历程
作者:陈世松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川客家  特殊性  研究历程 
描述:渐形成热潮 ,并于本世纪初达到高潮 ,总体来看 ,四川客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成果多为表象描述和动态报道。
我像雪花天上来:记徐沛东的音乐创作历程
作者:钱岩  期号:第4期 来源:音乐创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徐沛东  音乐  人生  风格 
描述:徐沛东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与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强烈的时代责任以及酷爱音乐天赋。
论施光南与格里格在音乐创作历程中的同途异路
作者:钱岩  期号:第4期 来源:作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信仰  创新  音乐联觉 
描述:施光南和爱德华·格里格是两位不同文化积淀下的杰出音乐家,在音乐表现上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但是在创作信仰和总体艺术特征上却有着极大的共性。
导师创业垂千古--品国家一级文物《毛泽东选集(上下册)》
作者:张斯媚 王新亮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剑英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  思想历程  导师  中央局  出版时间  战争期间  封面 
描述:课本,是叶剑英革命思想历程的见证
从族群意识到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建构历程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柴可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族群意识  文化形象  客家社会 
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商业投资、联谊交流、学术研究等社会行动,"客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一种文化资本,在大陆客家地区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过程与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客家研究热潮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建构背景和建构方式,但是二者所具有的建构逻辑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