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54)
期刊(1729)
学位论文(509)
视频(116)
会议论文(52)
图书(30)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054)
期刊 (1729)
学位论文 (509)
视频 (116)
会议论文 (52)
图书 (30)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5(116)
2014(2105)
2013(681)
2012(648)
2011(631)
2010(520)
2009(249)
2008(244)
2006(82)
1998(3)
按来源分组
其它(638)
嘉应学院学报(65)
客家文博(25)
政协天地(6)
韶关学院学报(6)
中国戏剧(3)
歌海(3)
生态文化(2)
语文学习(1)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乐游 寻梦井冈山 带着梦想到延安去
作者:暂无 期号:第7期 来源:八小时以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当我真真切切地踏上这片土地,整个身心便融化在眼前这片绿色之中。远处群山巍峨矗立,峰峦叠翠;脚下如梦一样的紫云英花盛开在稻田间,淡淡的紫怒放着,与春天的新绿交融在一起,和着当地古朴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难得一见的高山田园像涓涓细流从云雾深处延展下来——越来越宽广。尽情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抖落掉城市中的灰尘,这里静啊,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静得仿佛时间在这里驻足。就这样轻轻地走了进来,聆听美丽,好想唱一首山歌。其实,触摸的不仅仅是这里美丽的风景,还有我此时此刻旷然豁达的深远感觉。 由于没有跟随旅游团,所以此次行程是漫无目的的闲逛。少了些紧迫,多了些慵懒,闲云野鹤似的优哉游哉。 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始建于明末,孕育于千年历史的古“庐陵文化”之中。古镇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掩映在湖光山色、绿树花丛之中,是一座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的花园式小城市。这里也是客家人的迁徙路经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客家民俗的建筑风格,在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的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白墙青瓦、飞檐翘角,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革命旧居旧址群、革命博物馆等景点与当地人文景观自然结合,绝不突兀。这里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文化而文化,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而文化,而是有着更深层次、更久远的思考。 近些年来,井冈山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博物馆的展品得到不断提升,增加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据介绍,这里珍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红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井冈山精神已经漫漫融入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便是黄洋界了,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站在哨口防御工事原址远眺,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远山近岭尽收眼底。这里地势险峻,云雾散布其间。云雾之美在于它瞬息万变,云雾迷漫中,山变得柔和而幽深,时而若隐若现,时而俏丽多姿。然而当你迎着飒飒山风,凝目注视着绝妙景色之时,还能记起我们曾经学过的黄洋界保卫战吗,是否还隐约听到了那一声炮鸣。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二十九两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30日,赣军乘虚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下午,红军几乎弹尽,危及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竟是哑炮,第三发炮弹直接瞄准敌人的指挥所,随着“轰”的一声炮响,敌军指挥部顷刻间化为灰烬。黄洋界上欢声一片,敌军溃败下山。《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便是主席在二十多天后听此汇报当夜写下的: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历史已经过去,硝烟也已消散。如今站在这里,看奇峰汇聚,看烟云在峰壑中弥漫,历史的瞬间犹在眼前。 井冈山不仅景色美,民风也是淳朴的,从田间慢慢走过,陌生的他们会送来一个个和蔼的微笑,以及阳光般温暖的注视。在与他们交谈时,念念不忘的是曾为井冈山建设出过力的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善良的人们,懂得感恩,不图回报,他们的淳朴、厚道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山景。 这位老奶奶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老人家身体硬朗,仍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矮小的身躯,脸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一根根发白的发丝,是井冈百年历史的见证,她的经历足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其令人感动的乐观与淡然,像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想给她点钱,虽然不多,是一点心意,她却笑着说:“你给我拍照,还给我钱,哪有这样的道理。”当听到:“这钱不是拍照片的钱,是祝您老人家长命百岁……”时,她欣然收下,这是怎样的豁达与坦然。 井冈山之行,感触最大的就是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春雨使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满山的杜鹃花,好艳好浓,像人与人之间那热情而单纯的情感。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嘈杂,没有车辆的轰鸣,这片广袤的天地,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而更加富裕,因为他们的质朴而更加美丽。 带着梦想到延安去 图文,芥露 儿时对延安的记忆是零碎的,记不得家家张贴在墙上的画叫什么,却忘不了画面上那巍巍的宝塔山,还有那土窑洞、煤油灯、纺车、羊皮祆,以及那酋耳熟能详的老歌《南泥湾》,这样的记忆是深刻的。小时候就梦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去,三十多年以后终于得以实现。当看到做工精美、特色突出的剪纸,外表土里土气里面却冬暖夏凉的窑洞,涌入心中的是无限的感慨及莫名的感动。 20世纪30年代后期,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在荒芜的黄土高原上艰难跋涉。他们从沦陷区、国统区不惜合弃一切,为了同一个目标,络绎不绝地奔向他们理想的家园——圣地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代爱国青年的心灵呼唤。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是一大早来到杨家岭的,初春的清晨,几乎见不到游客。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距延安城只有两公里,主要有以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政治研究室以及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旧居为核心景点。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此地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虽然日理万机,但他们还在杨家岭的山脚下耕种了一块地。 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其他树种也很多,认识的有梨树、银杏、柳树、柏树等。阳春三月的枣园,光秃秃的,树木还没有长出新叶,像一排排凛然肃立的战士。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园内有几排窑洞,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等人曾先后在这儿居住,在大生产运动中,这里曾被作为纺线比赛的场地,周恩来等领导人身先士卒,积极参与,留下了许多佳话。 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坐落着著名的清凉山,隔延河水与宝塔山相望,山势高耸峻峭,庙宇嶙峋,金碧辉煌,景色绮丽。这里有以万佛洞等石窟为主的佛教文物古迹,有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新闻及出版单位旧址,还有太和山道教教观。到处可见依山而建的房屋与窑洞,山很陡,快到山顶的时候,台阶几乎垂直了,我只好手脚并用。清凉山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历代志士的豪情壮志。如今的清凉山,在饱尝了岁月的艰辛后更显神奇与壮观。给一批一批的朝圣与观光者以深深的启迪。 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一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的地区之一。虽然多年来延安一直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但是长期广种薄收和牛羊散牧的落后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延安的土地始终是“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农民生活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10年间,退耕还林使延安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现在延安的山川大地,人们传统印象中满眼裸露的黄土高坡,已被远近尽入眼底的绿色覆盖。延安人民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凡到过延安的游客无不被这里的绿色所打动。 从杨家岭、枣园到清凉山,不舍与眷念
金贵源食神:高贵不贵打造江城美食超级航母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今日湖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棋牌休闲等,将金贵源食神全力打造为华中乃至全国中高档餐饮、住宿、娱乐于—的龙头企业。 专访临近结束时,闫董不无自豪地说,武汉金贵源食神大酒店的开办,无疑使武汉市大型餐饮业又迈上了一个新
A WEDDIN GIND IN THE HAKKA WA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风味,既让我们看到汉族南迁后与岭南百越民族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又能感受到客家婚俗的独特魅力:那就是客家人的婚俗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淳厚的婚姻习俗,体现出强烈的中原古风。 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客家人的婚姻礼仪,遵守了中原古婚礼中的纳采(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亲迎(迎亲)等?? “六礼?? ”(约先秦时代形成的,结婚必经的六道手续)。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婚礼已经随时代变化,变得简单化和自由化了,但客家的婚礼仍然据中原古礼进行,所体现的中原文化传统甚至比中原地区还要明显。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且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现在的客家人缔结一门婚姻,已不再严格恪守“六礼”制,但基本程序还是保留着,如“合八字”“讲彩礼”、“定日子”、“报日子”等,仍是传统“六礼”的延续。“六礼”中的很多仪式我都无缘亲见,只是从当地德高望重的嫁娶理事先生李洪涛那里听来的。但其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迎亲环节我是亲历了,并用图片留下了一幕幕热闹场景。 一大早,古老的江氏客家围屋重又焕发了活力,成了欢乐的海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每个人嘴里都道着吉祥。大红的喜字、大红的灯笼、大红的喜联,围屋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喜庆的气息,迎接那即将在此举行的别开生面的婚庆仪式。穿戴一新的新郎,拜完祖宗,谢完父母,就在几个“车郎”(都是男方本族未婚青年)的陪同下抬着轿子,一路吹吹打打前去迎亲。同时,送“祖桌”和??拜帖到女家,祭拜女家祖宗和祠堂,以告知新娘祖宗他们的婚事,求得同意和祝福。大红的轿子一抬到门口,新娘家人就迎了出来,拜了祖宗以后,新郎进门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给新娘的弟、妹和侄子、侄女发红包。此时,新娘也做着出嫁前的最后准备,分“姊妹带”给亲兄弟姐妹,表明自己虽然出嫁,但是姊妹情谊不会因此而改变。吉时一到,迎亲的队伍出发了。走在前面的是由四人扛着的一座古色古香的红轿子。跟在后面的是伴娘和伴郎,他们有的手提礼品、有的肩挑着嫁妆。紧接着是乐队和放鞭炮的队伍,欢快的乐声和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久久地回荡在这个小山村里。迎亲队伍来到老屋前时,新娘子经过摸柑桔、三牵出轿、踏瓦、遮米筛、过炭火等具有戏剧般的婚俗场面后,新娘由新郎牵着,喜娘在旁边撑着红伞,罩着新娘,朝老屋内走去。 跨过门槛时,另一位喜娘拿着装有小杯子和筷子的筛子在新娘头顶上晃的“哐当哐当”响,以把跟随新娘而来的小鬼吓跑。新郎新娘到厅堂后,理事先生点烛烧香,一边点,一边说着吉祥话:“龙烛点起亮堂堂,新郎新娘来拜堂。夫妻两人同下拜,早生贵子进学堂。” 这一切就绪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理事主持仪式: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拜完堂,接下来就是举行“合”礼,即俗称“饮交杯酒”,客家人又叫“交亲”,俗语有云:“娶老婆,望交亲。”以前这个环节是在入洞房后举行。他们为了弘扬传统婚礼,呈现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客家婚礼过程,就特地把“合”礼在老屋里举行。这个婚俗过程,当时广西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这“合”仪式是这样的:先摆好一张书桌,点亮两盏灯,一壶酒,三个盘子(分别装有槟榔、茶叶、鸡臂蕾,即鸡腿,用红纸扣住),另有装在碗里的已煮熟的两个染红的鸡蛋。新郎新娘并立在桌前,新娘将鸡蛋剥去壳,放回碗里,然后斟两杯酒,请新郎吃蛋饮酒。新娘则侍立一边,以示尊敬,这就是客家传统风俗的“合”礼仪。其桌上摆的东西,每件都有特别的含义:两盏“灯”,必须是新的,以示新添双丁;“槟榔”谐音为“畀郎”,畀,给也,意为从今起新娘就属郎家的人了;“茶叶”,以“茶树”的极强的孳生能力,祝后代繁盛;一对“鸡臂蕾”,以祝夫妻白头偕老,生活幸福,也有夫妻协力,胼手胝足创建家业之意。每一礼仪,都被客家人赋予良好的意义,祝福新人开始甜美的生活。 一对新人礼成之后,婚宴开始了。客家婚宴既是客家人生活风俗的重要见证,也是客家人注重礼仪的重要标志。不懂婚宴礼仪,会被视为没教养。宴席座次一般按辈分,年纪大小或职位高低而论,请外客上座,座次顺序是亲、友、族,大都请外公或舅母坐上席。茶酒先斟给客人,米饭先盛给客人,吃菜请客人和长者先动筷。整个婚宴礼仪习俗过程由乐队指挥着,通过吹打乐把婚礼喜庆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在婚宴上,每上一个菜,都要吹上一曲,吹的曲目都不一样。一些内行人或经常参加婚宴的人不用看托盘,听唢呐就知道上什么菜 新婚之日,请唢呐花轿迎亲;在围屋里举行拜堂仪式;举行“合”礼??客家婚俗之中最引人注目、最具人文价值的婚恋仪式,我们都在这百年老屋里一一亲见了,感受到了古老婚俗的传统魅力,感受到了客家人独特的婚俗文化。
专为宝宝洗尿布月赚万元
作者:尹静  期号:第21期 来源:生意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最初,董菊珍每天每户只安排1个小时的上门服务。可是后来,排在下午和晚上服务的顾客纷纷开始抱怨,都不希望脏尿布在家里过夜。这让董菊珍很犯愁:怎么可能同时满足每个顾客的要求呢?她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
李庄古镇:寻找消失了的爱情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四川画报·旅游人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人影,使李庄白肉在“形”上达到最佳,给人以美感。片出的白肉必须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文昌官坐落在李庄古镇附近石牛山上的文昌宫闻名遐迩
大鹏,遗世而立的美
作者:暂无 期号:第22期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光遗忘的古老渔村 这是一个遗世而立的古老村落,它的从容与淡然令每一个探访者屏息驻足。或许多年以后,怀想南方这喧嚣都市,最先激活的还是那山那海那古老窖家小渔村。关于坝光,有很多的概念:深圳最后一块处女地、特区最美的乡村、被时光遗忘的美,云云。未去之前,我不太相信深圳这个现代化开发程度相当高的城市还存在什么净土。 在盐坝高速公路的末段,右拐山道5公里,来到被山海簇拥的“坝光”村。坝光在龙岗区葵涌镇东部,由18个自然村组成,散布在16公里的海岸线旁,远远望去好像山海孕育的珍珠宝贝。若不是身临其间,你无法相信,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都市深圳,居然有这样一座遗世而立的村落,包容着与众不同的古朴,还存有上千年来悄然蕴聚着独自的菁华。 大片的红树林,成群的白鹭,附近还有火山岩石地貌的岛屿、沙滩,非常适合来此发呆晒太阳。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从苍翠的森林边上,洒落在倚山而筑的岭南古朴村落的民居上,银叶树的枝条随着微风轻轻地摇摆。这里还藏着坝光人引以为自豪的两样东西:树和海。 盐灶村后有一处银叶树群,是目前世界上仅中国、日本、印度才有的珍稀树种。700年的大树树围能达四五米,它的根部成板状裸露在外面,虬龙似的扭曲、伸展、盘错,几乎有两米高,本身就好像一座惊心动魄的巨大雕塑。通往坳仔村的上百裸樟树头尾相接,彼此扶持,拥抱着生长在一起,整个村子都仿佛沉浮在一片樟树叶子的绿阴里。 穿过沉沉的根须飘摇垂地的榕树群,便是绵延13公里的海岸线了,海湾滩浅而相对封闭,因为原始,海滩上才有了自然原本的记录。沙滩上的贝壳又大又多,可以满足城市人对自然的渴望。这里的贝壳形状完整而多样,还有别处难寻的种类。 然而看海最美的一段,还是傍晚时节。圆圆的夕阳闪着金色渐渐沉下,地平线从炽烈的白金似的光芒变成黄金似的橙色,尔后是醺醺然的红色,沉默的紫色,一轮夕阳沉于大海,终于夜幕四合。 坝光坳仔码头,是典型的渔人码头,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看到有渔民售卖刚刚出海的新鲜海产,有时还有些渔人自做的观赏品——鲜活珊瑚、海马、海星等。在这里玩是别样的,弄一只小木船,深入大海,以原始的方式钓鱼,还可以把钓到的鱼拿到岸上用火烤熟了吃。天然的野趣,自娱自乐,不是城市里能享受到的乐趣。另外,还可以从码头坐快艇出海,在海中央的渔排上或者海岛上吃海鲜,十分有趣。 坝光是一个充满野趣的地方,如果以轻松的心态对待这个知名度尚不高的地方,把一向忙乱的脚步放慢,按住自己狂野的心跳,配合上坝光慢悠悠的节奏,就可以慢慢体味出坝光仿佛被时光遗忘的美了。 大岭吓村的客家娘 凌晨5点,当都市人还在睡梦中时,大鹏半岛的渔民便开始劳作了。海鸥吹起号角,马达声声让渔民的早晨像市区里的中午般热闹。渔民们吆喝着开船,风一般驶向海中央,消失在海面上。一眨眼的工夫又冲回沙滩上,跳到沙里翻个筋斗,吼一声:“嗯,浪不大!” 海岸礁山后原始风貌的大岭吓村深深吸引着我的镜头,古居老房前留下了本土民俗文化的脚步,尤其是那些身着客家服饰、头戴凉帽的客家娘。82岁的老村长张水福介绍,全村五六十户人,就有十多个姓氏。通过几百年来迁移、聚居到大岭吓村这块土地上的外来人,经历过众多的文化融合。几百年来一直都相居相容,村里人的包容性很强,光这点就可以视作是大岭吓村客家人之精神。 大鹏渔民们从中午起,就开始载游客去不远处的“情人岛”上游玩。“情人岛”原名“赖氏洲”,主要供渔民养鲍鱼和海胆所用。小岛上大小礁石团团相抱,清凉的海水在它们中间淌过,翠绿的海藻随波摇摆。有人在岩石上刻下了“心”字,有人用小鹅卵石在沙滩上摆出了“love”,所谓海誓山盟便是这样的吧。 两个神秘的港湾 东冲、西冲位于深圳大鹏半岛最南端,东冲村不到500人,是深圳唯一不通省级公路的村。而西冲村是以养殖业和捕鱼为生。两个海港偎依在七娘山下,烟雾缭绕,水清沙细,被驴友称为深圳的天堂,而村落里的海鲜小酒馆亦让游人流连忘返。 狂奔到一个土坡上,一幅山水画顿时映入眼帘:最抢眼的当然是无边的大海,霸道的海蓝,把天空和山谷也染成了湛蓝,海岸线横空一划,弧线的那边,金色的沙滩格外耀眼,原来深圳的天堂在这里。 七娘山的绵延肢体舞着婆娑身姿,突然在海边刹住了脚步,直惹得海水欢笑着拍打山脚,洁白泡沫如裙裾飞舞。沙滩似乎恬静地吻着海浪,空气中夹着爽心的成味和海藻的鲜味。甩包,脱鞋,一阵冰凉和酥痒直浸到心尖上,原来已走到了海水里。东冲沙滩地势平缓,不涨潮的时候,从沙滩向海中直走一百多米,水深不过—米,最适合散步。 初夏的夜晚,东冲就似温柔乡,走在沙滩上,空际细雨朝雾暮烟似的,润湿了海湾的一切。然而不久,涨潮的轰轰声渐渐加重,风大了,海醒了,它和一夜未眠的波涛一起喘着气,踢打着沉默的岩石。此时,七娘山的裙摆伴着海浪,似乎正飘向海的中间。 一位渔姑娘一边敲下嵌在礁石上的褐色贝壳,一边对我说:这里有两个海,东边适合散步,你看这柔软的沙滩;西边适合;中浪,坐上快艇“哧溜”一下就到海中央了。看着我在一旁发愣,渔女略咯笑起来,深深的酒窝就像两个神秘港湾:东冲和西冲,谁都想在这里撒野。 另一个海是西冲,西冲美在它淳朴的农村气息,美在渔民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这里的海湾没有惊涛骇浪的雄姿,温柔得像一抹浣纱。长长的海岸线,因没有被开发,这个港湾和东冲一样,看不见任何人工痕迹,它与生俱来的大海风骨长在了海积海蚀的地貌和渔民黝黑肤色里。 看那白色贝壳嵌在沙里,仙人掌在礁石背后疯长。沙滩一角停着几十条快艇,木头搭起的凉亭,曲曲折折,直到村落里,斑驳的原木栏杆上有鱼鳞和海藻丝。亭下海水潺潺流着,看得清小虾在里面跳舞。在小岛的一角,常常有带着竹篓的渔民在垂钓。其实。矗立在突出的岩石角上,钓者,本身也就成了风景。 在凉亭上,远处可以看见三门岛的灯光。近处海滩沙子白如雪细如面,海水清澈透底。在沙滩上打打排球,活动活动筋骨,还可以去抓沙子里藏着涨潮时被冲上来的小海蟹,或是在岸边的火山岩中寻找海螺和海胆。 阳光明媚的日子,浸在清凉的海水里,看着色彩斑斓的小鱼在身边游弋,所有的烦恼和劳累顿时消失,剩下的只有宁静、舒适和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惬意。
赛夏方言的比较词汇
作者:Paul Jen Kuei Li  期号:第2期 来源: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ŋ>ŋ; *N, *n>l; *l, *R, *z>L; *s, *S2, *θ, *H1, *x1>h; *S136
走神(连岳专栏)距离
作者:暂无 期号:第22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到树上的蛇,山间的迷路以及土匪的窝。 还有大雪天在山顶俯瞰县城美景时的赞叹:真是漂亮啊。还有同行一位老挑夫发的感慨老妹啊,为什么我们这么苦呢々 第二天闲着无事,就开车去了她话中的乡镇,至今仍在公路的尽头,只有几十座建筑。此地出了县城教育局长,据说是当地最大的官(以官阶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客家人的劣根性,现在发现多少冤枉客家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持此标准者众),此前刚好因受贿倒台(舆论更喜欢的是他如何玩弄上十位女教师的),更有趣的传闻是他曾经在此地的祖坟里藏有两百万。 沿途倒是风景极佳。可能跟几十年前比,并无区别。只是路上的时间短了很多,来回不到两个小时。 战胜距离的能力慢慢变大,是生活形态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福州到厦门的动车开通很久以后,终于找到机会去体验一下,参加了一个随机漫游式的周末活动,几个人坐动车来到之前一无所知的闽东县城,在这里,知道了房地产的威力,和沿海几乎没有区别的高楼一幢幢在长,问一下房价,一平方米5000元了,而街上与商店却孤零零没几个人。在滩涂边的荒山上看落日,一个个心急的人更是自嘲为装逼犯。 第二天,人群游荡到附近的福鼎(动车就是一站地,十来分钟,不知城画在这里有没有读者,有的话,写封读者来信给城画吧),主要活动就是顺着大街闲走,看见小吃就吃一点,摊点都备有雪白的瓷碗,煮在沸水里,令人心喜。 而无意到达的桐山溪,更是满溪的鲤鱼,从酒店的高处看,河水都被锦鲤映红了,河边是闲人在喂鱼,一防风篷里在放木偶戏,配的是马连良的音。一小孩见我们喜欢他的拉布拉多,便起劲地逗它,把狗粮扔进河里让它秀泳技。据说此地人不吃鲤鱼,惧怕损了自己跃龙门的运气,所以河里的鲤鱼得以幸存得像小型鱼雷一样肥大——如果这个传言不实,那更证明此地人有格调。 因为有了动车,随机漫游的空间宽了,就是数百公里以外,也可以当饭后散步一样,突然在一个地方逛一下,有所得,无所得,都无所谓,但这些空间,确实已成了你生活中的储备了,扣除车票因素,这就像以前无目的地坐在公交车上瞎转,你总会见到一些陌生的事情刺激一下你。 所有加速到达的技术,无论是高铁、动车还是网络,都在增加人的厚度,那些人为的减速是多么令人扫兴啊。
看世博
作者:暂无 期号:第13期 来源:中国西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艺术为主线,融戏、舞、歌于一,荟萃名段名曲名家,黄梅戏淳朴清新、优美流畅,是安徽标志性文化形象;徽剧古朴神韵,四大徽班进京催生了国粹京剧的形成:花鼓灯热烈欢快、激情奔放,是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
连岳专栏 最标准的口音
作者:暂无 期号:第15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口音,而县城口音,又绝对是当地的贵族口音;所以农村孩子到县城读书,基本都会悄悄学习,在县城时变成了县城口音,用现在的话来说,向标准和上流社会致敬。 我也会两种口音的客家话。一个是中复村口音,这村原名“钟屋村”,在围剿与反围剿的拉锯战中改名,有“中央军光复”的含义,不知这个反动的名字为何没有改回来。村后是松毛岭,原来车要爬四十分钟才能翻越,曾打了惨烈的一战。我有次问我奶奶当时的情形,她说,反正兵来就跑……有次在树丛里,我还见到跑得急没穿衣服的女人。 还有一种是县城口音。教室前面是瞿秋白被枪决的地方,他走到那里,坐在草地上说:此地甚好。行刑人就开枪。离他的囚室并不远,那是一房一院,房里有床和桌椅,院子里鹅卵石铺地,中间有棵小树,好像是梅花。我觉得他死得很酷,是高僧的死法,是摇滚巨星的死法。 一说到口音,就扯出它钉住的事情。所以我支持方言复兴,反对普通话对方言的强拆。方言应与普通话共存,不分尊卑。客家人就要会客家话,广州人就要会粤语,上海人就要会上海话,闽南人就要会闽南话……方言是民系的自我认同与特质,方言岛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除了会两种口音的客家话,听得懂从客家话向闽南话过渡的龙岩话,听得懂闽南话,在广州两年听懂了基本的粤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妙之处,而方言消失就不会凭空再现了。我没有语言天赋,有的人愿意学,可能一辈子能学许多语言。 在方言区,一个的语言应该从方言开始(当然不是终于方言),然后是普通话和其他语言(比如英语),语言学得越多,越有意思。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客家人的孩子已经不会说客家话了,而是从小被教了一口发音不标准的普通话。我猜想,客家人除了语言,其他方面与其他中国人并无两样,所以一个人不会说客家话,即使父母是客家人,这人应该也不算客家人——我这个标准同意的人不会多,不过我自己蛮喜欢的。 我对方言的态度是:参差多态是美,越多方言有人说越好;平等包容也是美,不能因为自己的方言强势而歧视“外人”,更不必因自己的方言弱势而觉得土气。 因为语言多,所以交流要有礼仪,说话时应该照顾在场所有人,方言不应成为排斥他人的工具。(强势)方言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和狭隘的排外等同起来,那方言难免就被当成野蛮人的武器。心态要开放,方言才更美。 出生地的方言,是我们此生最标准的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