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265)
期刊(1879)
学位论文(447)
图书(351)
视频(129)
会议论文(38)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265)
期刊 (1879)
学位论文 (447)
图书 (351)
视频 (129)
会议论文 (38)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142)
2014(2568)
2013(635)
2010(510)
2009(299)
2007(139)
2004(45)
2003(18)
2000(8)
1995(7)
按来源分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4)
食品安全导刊(2)
艺术探索(2)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
音乐爱好者(1)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1)
三明学院学报(1)
大江周刊(1)
惠文设计印刷有限公司(1)
社会科学评论(1)
“克拉克瓷”的寻根之旅
作者:何书彬  期号:第3期 来源:看历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克拉克  景德镇  中国瓷器  平和县  荷兰东印度公司  葡萄牙人  民窑  制造工艺  荷兰人  明代 
描述:,柚林遍布了这里的每一片山野、每一条河谷。 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福建省博物院和平和县博物馆联手在该县的南胜镇、五寨乡展开的一次考古行动却引起了瓷器研究界的普遍关注。从199411月到19986月
客家研究一宗师——罗香林
作者:罗桂祥 肖伟光  期号:第S1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史研究  宗师  朱希祖  罗香林  香港  客家研究  系主任  大学教授  书院  副教授 
描述: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1906生于广东兴宁县宁新镇水楼下石窝祖屋。父师杨,擅长诗词及史学,著有《希山丛著》八卷:母邓氏,生五男二女。香林居幼。他自幼勤奋好学,每试名列前茅。
留得丹心万扬──怀念项南同志
作者:李逢蕊  期号:第4期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文虎  客家学研究  三十烷醇  闽西客家  中国书画  工艺美术  农业科技  胡仙  经济振兴  国宾馆 
描述:留得丹心万扬──怀念项南同志
父子两 一门四杰
作者:晓枫  期号:第5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法篆刻  书法艺术  平远县  客家文化  艺术风格  艺术特质  客家民俗  艺术形式  一门四杰  广东 
描述:在广东平远县,有这么一家人,父子四人都是艺术爱好者,而且在书法、篆刻和摄影上颇有建树。他们把客家文化人对现代艺术特质的感悟与客家民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以书画、篆刻、摄影等艺术形式为
福建将乐发现宋代擂茶器具窑场
作者:李熙慧  期号:第23期 来源:茶叶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擂茶  福建  器具  宋代    研究所  博物院  将乐县 
描述:12月13日,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获悉,在福建将乐县玉华村,发现了一处专门烧造客家擂茶器具的宋代窑场,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瘅疠、动乱和口迁移对宋代赣南的影响
作者:李云彪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宋代  迁移  动乱  石城 
描述:今天的赣南,涵盖了宋代的虔州府和南安军,共辖13县。以虔州城为中心,中部包括赣县和雩都2县,北部包括兴国、虔化和石城3县,东部包括瑞金和会昌2县,南部包括安远、虔南和信丰3县,西部包括南康、上犹和大庾3县。
乐观无忧享百
作者:梁智华  期号:第12期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勿里洞槟港岛。邦加勿里洞是印尼的一个省,由邦加岛和勿里洞岛组成,与南苏门答腊省隔海相望,在全省人口中华人占了四分之一,华人文化影响深远。1926,18岁的林友花经人介绍与
民间大地的浮沉
作者:李洪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集镇信泉为中心,描写了不同类型乡村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演绎了赣南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抒发了民间大地浮沉的叹惋之情。虽然写的是上世纪前50赣南乡土的人和事,却贯穿着丰沛的当代精神。在物质现代化滔滔
年代的更替岁月的轮回明月映照下的井冈山民俗文化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地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人类活动  明清时期  唐宋时期  迁徙  客家风情  居住  客籍  史料记载  民俗文化 
描述:省边区落脚生根,逐步形成一个具有
九○年代後客家及原住民创作音乐中的原乡想像与族群认同
作者:简妙如  期号:第1期 来源:文化实践与社会变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原住民  族群音乐  认同  内在离散 
描述:与经济、阶级、性别、文化等面向有所构连。另一方面, 这批族群音乐创作中的原乡想像,也指出一种台湾原住民特有的「内在流离」厉受。本文认为这波晚近客家及原住民族群认同的建构历程,蕴含着对主流文化的深刻反省,也兼具了以音乐的表演及创作实践, 形塑超越族群意识的新兴文化实践, 由此指出台湾多元社会的可能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