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山的客家风俗
-
作者:朱文
期号:第20期
来源:科学大观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井冈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厚重,民风纯朴。现境内居住的人口有两种:一是唐宋时期由山东、河南等地迁徙此地的北方人,后来称之为土籍;二是明清时期由广东、福建等地迁徙此地居住的,称之为客籍。客家人在井冈山落脚生根,逐步
-
客家研究的起源——从宋湘、黄遵宪到罗香林
-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罗香林 黄遵宪 民族大迁徙 宋湘 起源 中国历史 闽粤赣边
-
描述::“川陕边微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居其五,广东、安徽、江西各省居其三四。”闽粤赣边客民并非最多却成为客家,闽粤赣边均为客家地但客家问题却起于粤而不起于闽赣,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第一段]
-
汪毅夫与闽台文化研究
-
作者:刘大可
期号:第1期
来源:东南学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台文化 汪毅夫 文化研究 民间信仰 闽台两地 台湾文学 闽台社会 闽江流域 牡丹诗 中华文化
-
描述:福州市白马河畔的福建社会科学院是闽台文化研究的一个重镇。汪毅夫先生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中,他先后出版了《台湾近代文学丛稿》、《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台湾文化概观》、《台湾社会与文化》、《客家民间信仰》、《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中...
-
关于“我手写我口”三题
-
作者:罗可群
期号:第5期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红杏山房 宋湘 诗歌创作理论 客家文学 客家山歌 《人境庐诗草》 客家民间文学 口语化 诗界革命
-
描述:一、不是“我手写吾口”南社诗人古直编选的《客人三先生诗选》(仿宋精印线装本,1931年版)及其《黄公度先生诗笺》(中华书局,1935年版),均在卷前载《黄遵宪传》,古直在这不到500字的传记中,特别提到了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理论,其开篇即云...
-
黄遵宪诗与民歌的影响(札记三题)
-
作者:张永芳
期号:第4期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代诗歌研究 黄遵宪 民歌 艺术逻辑
-
描述:黄遵宪是近代著名诗人,他生于有“山歌之乡”美誉的客家聚居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从小便深受民歌的营养滋润。笔者曾写有专论《黄遵宪与民歌》。近日在学习过程中续有所得,整理成札记数则,愿与所有喜爱民歌或黄遵宪的读者共同评赏。
-
端午节的文化解读:以古代诗歌的描述为例
-
作者:郑紫苑 王帅
期号:第1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端午节 古代诗歌 文化解析
-
描述:端午节是中国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有些地方它还被称为诗人节。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以大量的诗歌来描述与记载这个盛大的节日。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端午节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民俗节日,它还是一个仪式展示的空间、情感释放的空间和灵魂寄托的空间。
-
客家文化对丘逢甲诗歌的影响
-
作者:杨伟宏 温敏
期号:第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逢甲 客家文化 人文精神 乡土意识
-
描述:丘逢甲是一位客家人,客家文化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他的一生。他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受家学、客家乡贤、客家人文与自然景观以及客家人乡土意识的影响。
-
赣南闹元宵 客家人的狂欢节
-
作者:钟小春
期号:第2期
来源:旅游纵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赣南 元宵节 客家民俗 传说 原生态 宁都县 狂欢节 早期
-
描述:"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大鹏鸟和腥日白光,回忆和遗忘都是久远的。对着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这是老老实实的、悠长的生活。"这是诗人海子的传说。在赣南的宁都,这个被称为早期"客家摇篮"之地,客家人将传说原生态地传承下来。
-
以黄遵宪叙事诗《新嫁娘诗》看客家迎亲礼
-
作者:曾晔
期号:第71期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叙事诗《新嫁娘诗》 客家婚礼习俗定亲礼
-
描述:近代广东客家爱国诗人黄遵宪,留下了许多客家诗歌,记载客家风土人情。本文便以黄遵宪的客家诗歌作为出发点和依据,对客家的近代民间习俗——婚嫁习俗做一些阐述,重点在于对"定亲"的调查叙述,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将成礼的步骤细作解说。
-
宋代广东第一进士古成之
-
作者:李楚
期号:第12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罗浮山 宋代 比较发达 客家文化 进士 东江流域 五代末年 客家人 河源市 广东省
-
描述:十多年,文誉传四方。成之写了很多诗,人们争相传诵,都知道罗浮山上有一位诗人。他经常草履布衣,入山采药为人治病,深受人民爱戴。他临终写下《忆罗浮》:"忆昔罗浮最上峰,当年曾此寄游踪。凭栏月色生沧海,欹枕秋声入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