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布鞋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王春芝
去了一趟乡下,偶得一双布鞋。细细端详,爱不释手。
手工布鞋针脚细密,耐穿。因为是棉布制作,所以防汗防臭,绿色环保,脚底平整,舒适轻便。
手工布鞋现在估计已经很少了,但曾经带给我们温暖的记忆不会磨灭。在那个年代能穿上一双新布鞋,就是一种幸福。
不管是母亲们在灯下为儿女纳鞋底,还是姑娘
-
客家人的布鞋情节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邱金湟
客家妇女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在田头地角,家里家外,处处能干,样样精通。而且,在针头线尾、挑花绣朵表现在做布鞋上,更显得心灵手巧。
客家布鞋具有浓郁的文化风味和人情味。不仅体现在鞋
-
千底鞋穿出的客家年味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欧阳国
“做双布鞋千万针,缝缝密密真苦心,出哩几多手指血,拗断几多绣花针。”这首《做双布鞋难打难》的客家山歌道出了客家妇女纳千底鞋的艰辛。“过新年,穿新鞋。”说的是我们客家人新年穿上新纳的千底鞋。过去,在我们村子里,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还是结婚生子的婶子们,甚至是还没出嫁的姑娘都会纳千底鞋,
-
客家女子做布鞋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民俗]
旧时客家妇女不但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在田头地尾,家头灶尾,样样精通,而且在针头线尾表现在做布鞋上,更显得心灵手巧。
客家女子从十三、四岁开始就要跟母亲或婆婆学做布鞋。首先把一块块白布做成布帕,叠成手指般厚后,用刀割成鞋底形,用钻子在鞋底上钻成孔,把麻线缝上去,并用力拉
-
客家妇女做布鞋
-
作者:温云远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做双布鞋千万针,缝缝密密真苦心,出哩几多手指血,拗断几多绣花针。”这首《做双布鞋难打难》的客家山歌道出了过去的客家妇女“手纳‘千层底’,寒夜打布鞋”的劳苦艰辛。
传统的手工布鞋穿在脚上松软舒适、保暖御寒、除汗去臭,走起路来又轻又快,稳稳当当, 特别适合走在乡村小路上,令人爱不释脚,然而做双布
-
21年风雨无阻摆摊修鞋从浙江到惠州的修鞋匠杨义飞手艺好,熟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杨义飞正在认真地修伞。 本报记者叶莉子 摄
上世纪80年代,不少浙江人来到惠州,用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手艺当起了修鞋匠。后来大部分人陆续回去了或到其他地方谋生,只留下为数不多的浙江籍修鞋匠,仍然坚持在惠州做着老本行。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份水村的杨义飞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是他来惠州的第
-
“依信草鞋厾到簕”你懂么?
-
作者:张珊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市民在参观完客家围屋之后品尝客家美食。本报通讯员 吴良玉 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日前,由龙岗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龙岗区文体旅游局主办的“龙岗客家与民间熟语的故事”活动在鹤湖新居举行。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廖虹雷老师与50多位“龙岗发布”的微博粉丝及市民代表一起游览客家建筑,品尝客
-
让“客家鞋垫”搭上旅游车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罗惠荣 凡是到赣南农村生活过的人,都见过农家女绣鞋垫的情景,在她们飞针走线之间,一双双精美的客家鞋垫展现在眼前。它带着客家人勤劳和智慧,成为馈赠亲朋的礼品;它带着客家少女心灵手巧,成为珍贵的嫁妆。长期以来,它仅仅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流传,而没有成为一种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开发“客家鞋垫”为特色旅游
-
客家传统办学形式
-
作者:杨安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私塾
客家传统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公学、书院、私塾等。公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即旧社会由县、府所办的学校,称为县学或府学;书院,为旧时学人举办的讲学场所,如赣州市的濂溪书院、阳明书院、爱莲书院;宁都的梅江书院、崇仁书院等。书院的教学活动,多为名贤讲学,授课内容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等。
-
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柯振海作品《草书团扇》
本报记者 梁 瑛
探究历史源流,感受时代大潮,访寻岁月印记,捕捉生活瞬间……2008年12月底,“客家风情美术、书法、摄影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130多幅作品运用多种艺术语言,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灿烂与厚重。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各区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