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21年风雨无阻摆摊修鞋从浙江到惠州的修鞋匠杨义飞手艺好,熟

21年风雨无阻摆摊修鞋从浙江到惠州的修鞋匠杨义飞手艺好,熟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1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2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杨义飞正在认真地修伞。 本报记者叶莉子 摄

杨义飞正在认真地修伞。 本报记者叶莉子 摄

上世纪80年代,不少浙江人来到惠州,用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手艺当起了修鞋匠。后来大部分人陆续回去了或到其他地方谋生,只留下为数不多的浙江籍修鞋匠,仍然坚持在惠州做着老本行。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份水村的杨义飞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是他来惠州的第21个年头了。近日,在杨义飞的修鞋档口里,他一边修鞋一边与记者聊起了在惠州的修鞋生涯。

夫妻分别摆摊,“经营范围”从修鞋扩大到修伞修皮包

杨义飞的小档口在市区南门路的一家小店旁边。小档口的前面摆放着一台补鞋机,地上放着皮革、万能胶、锥子、剪刀、刷子等工具,还有为客人准备的两张小凳子及几双干净的拖鞋。在墙上还挂着一个大水瓶及几把修好的雨伞、皮包等。理着平头的杨义飞正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双膝上铺着一块黑色的布,一手拿着一只又旧又脏的鞋,一手拿着胶水全神贯注地修鞋。

今年43岁的杨义飞说,他20岁就只身一人到天津干起修鞋的活。当时对修鞋没有任何技术的他一边摸索,一边给别人修鞋,活儿越做越熟。在天津呆了3年后,杨义飞和妻子林飞来到了惠州,夫妻俩一起当起了修鞋匠。

“刚到惠州时,我们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套修鞋工具到各个乡镇去摆摊修鞋。”杨义飞说,那时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出门去摆摊,因为下雨天同行都比较少,所以生意更好。

1995年开始,杨义飞把小档口固定在现在的南门路,而妻子的档口则固定在南新路,两口子的“经营范围”从修鞋扩大到修伞、修包、擦鞋、换拉链等。每天早上,他与妻子一起吃过自己做的早餐后就出门了。到了中午,他们都是买盒快餐简单填肚子,有时忙起来往往连中午饭都顾不上,直到晚上八九时夫妻俩忙完手头上的活,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家。“一年365天,除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外,几乎每天都是重复一样的活,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杨义飞笑笑说。

热情服务赢得不少回头客

在采访中,不时有人来修鞋、修伞,杨义飞总是笑脸相迎,不时听到他与顾客爽朗的说笑声。他说,干这行靠的就是回头客,服务态度好,热情周到,客人自然愿意光顾。

一位阿姨拿着一双鞋子来修,杨义飞热情地招呼她坐下来。只见杨义飞熟练地穿针引线,敲敲打打,补补缝缝,没几分钟鞋就修好了。这位阿姨开心地说:“这位师傅手艺挺好的,人很实在好说话,价钱又公道,很多人都喜欢来他这里修鞋。”这时,附近卖衣服的档主也凑过来说:“很多住在江北的市民都大老远地把鞋拿给杨师傅修,他有亲近感,很喜欢讲笑话。”她们还说,杨义飞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分给别人吃,但别人给他东西,他却总是不好意思要。有时遇到有事需要走开,让他帮忙看档口时,他都爽快地答应。“与他做‘邻居’,挺好的。”

面对别人的夸奖,杨义飞憨厚地笑了。他说,来修鞋修伞的大部分都是熟客。修鞋既能赚钱养家,又方便了他人,没有什么好计较的。由于长期坐着低头修鞋,活动量少给他带来了颈椎病和腰肌劳损。他说,每天长达10多小时的活儿,使他腿脚都不灵活了,走起路来不一会就感觉很累。双手变得粗糙了,手指上起了一层厚厚的茧。但20多年,杨义飞每天重复一样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看来,很枯燥与乏味,但他却不这么认为。“也许别人还会认为修鞋脏,但修鞋不偷不抢,是凭劳动挣钱,并不脏。”

手把手把手艺教给外乡人

记者看见,在杨义飞的旁边,还坐着两个比较年轻的男女,他们低着头专注地缝合手上的鞋子。原来,这对男女是一对夫妻,是杨义飞的学徒,男的叫罗德勇,梅州人,认识杨义飞已经有10多年了。

罗德勇说,杨义飞不管多忙,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夫妇俩讲解怎么修鞋,还亲自示范给他们看,直到弄懂为止。原来,杨义飞下个月中旬就准备和妻子回老家,帮亲戚照看工厂。罗德勇正好对修鞋有兴趣,于是杨义飞就想把自己的修鞋手艺教给他们,让这两个“新客家”做自己的接班人。“到时我还会把这套陪伴我多年的修鞋工具送给他,希望他不怕辛苦把这活干好。”杨义飞说。他还说,要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惠州与放下20多年的修鞋活,他有点依依不舍。但在江西南昌读大学的儿子再过1年多就毕业了,儿子长大了,他和妻子的压力将会小很多。而老家还有年迈的父母,回去既可以帮亲戚的忙,又能照顾父母。所以,当了20多年新客家的他还是选择了回去。本报记者叶莉子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