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客家传统办学形式

客家传统办学形式

作者:杨安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6版(周末八境台)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挂接】

【全文】

私塾

客家传统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公学、书院、私塾等。公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即旧社会由县、府所办的学校,称为县学或府学;书院,为旧时学人举办的讲学场所,如赣州市的濂溪书院、阳明书院、爱莲书院;宁都的梅江书院、崇仁书院等。书院的教学活动,多为名贤讲学,授课内容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等。

私塾,俗称蒙馆,历史悠久,城乡皆有。私塾设馆的基本形式有:由豪门、官家、巨商、富户聘师至家中办学,教育其子女或至亲子弟读书;私塾先生设馆招生,学生家长出谷或出学费;宗祠公产设馆聘师,同姓子弟就读;村坊合作办学;社学,乡(政府)集资办学;义学,公益官商捐银生息(相当于助学基金)办学,专收贫家子女就学。私塾教学、教材多编文史经典,无修业年限,有的从幼时读到须发皆白,俗称“老童生”。

私塾有蒙馆、经馆两种。蒙馆教材为《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经馆取材一般为“四书”“五经”及其他为富家子弟应付科举而设的内容。

塾师,古称“西宾”,尊称“先生”。一般一馆一人,多为秀才,或颇受学生家长尊敬的有才之士。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