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307)
报纸(300)
视频(102)
图书(79)
学位论文(3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307)
报纸 (300)
视频 (102)
图书 (79)
学位论文 (35)
按年份分组
2015(102)
2014(401)
2013(52)
2011(61)
2010(51)
2009(27)
2008(30)
2007(13)
2003(4)
200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1)
客家研究辑刊(25)
岭南文史(13)
学术研究(6)
大众文艺(2)
湖北画报(湖北旅游)(1)
东方文化(1)
学理论·下(1)
商情(1)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1)
318米《中国客家村居图》亮相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围屋是客家历史最鲜活的载体,也是岭南珍贵的风土人情。昨日,《岭南·西域·故乡情———熊启雄画展》在深圳博物馆举行。在现场,一幅反映客家村居风貌的巨型中国山水画长卷《中国客家村居图》惊艳亮相。据介绍,闽西、梅州、赣南三个地区的典型民居建筑是客家民系在辗转迁徙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而此幅长卷也由《闽
杨宏海工作室 推出《艺韵客家》专辑
作者:梁婷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深圳特区报讯(记者梁婷)今年,是“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成立三周年。作为对这三年的总结,该工作室近日推出一套原创客家文艺专辑《艺韵客家》,将他们的创作成果向社会汇报。 据杨宏海介绍,这套《艺韵客家》的作品是在“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理念下创作的,专辑入选了《月照围楼
客家元素·客家研究·客家产业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地漫笔] 2009年11月底,我们赴台湾屏东美和技术学院参加“第六届客家学术研讨会”。走进屏东,到处都充满着客家元素。美和技术学院会场前,悬挂着学生们制作的大幅客家染花布、客家妇女穿的蓝布衫;会间的茶叙吃的是客家发粄、甜粄等;会议讨论的是客家历史、文化和语言,以及客家旅游
龙川佗城承载2200余年沧桑 南越王赵佗引导中原人与南越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佗城的考棚。 佗城内修缮一新的学宫。 龙川孔庙大钟。 越王井至今保存完好。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关于赵佗龙川故城究竟在双江牛颈岭上还是佗城的学术讨论在广东省史学界激烈地进行着。10多年过去了,这场争论的最终答案已经勿庸置疑。从那时起,广东省的龙川县,就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客家侨都(上)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苏轼像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惠州是海外客家籍华侨的第一大侨乡,居“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岭南
穗城名家共谱大型山水长卷
作者:杨逸 杨正锋 赵晓青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山居图》长卷。 《客家山居图》大埔段。 《客家山居图》梅州段。 由广州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策划、列入去年重点策划“岭南人文山水长卷”创作计划之一的《客家山居图》长卷在日前完成。《客家山居图》经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后,以长卷和册页的形式向全国经销发行,并于8月17日在2014年南国书
客家族谱透露移民“天府之国”秘密
作者:周俏春肖林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几百年来,是什么原因吸引着客家人不远千里移民“天府之国”呢?$$成都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肖平近日展示了他收藏的洛带客家族谱,从这里也许能找出一些答案。$$首先,岭南客家人是被四川“天府之国”的美名
华侨网上寻亲 祖屋原在凤岗 其祖先在一个叫“岭排围”客家村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东莞6月19日讯】 19日是“父亲节”,东莞凤岗论坛上的一则寻亲帖感动了不少网友。一位名叫“马客安东尼张(音)”的牙买加华侨想重回故里,看看自己祖辈当年生活的地方,并寻求热心人提供线索让他能够顺利找到祖父当年老家的亲人。侨务部门称:已将资料转交牙买加东莞同乡会。 “我希望今年年底回祖国寻访
客家赣州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一 清丽的月光下,辛弃疾乘着一片诗歌的风帆 作别战场的硝烟,弹奏着赣江隐约的琴弦 在相思辽阔的赣州,对酒当歌 千年吟诵,却不舍对赣州千年不改的眷恋…… 又见苏轼、朱熹、周敦颐和王阳明…… 携带着美酒、诗篇,回眸驻足 欲言又止,久久不肯离去—— 那些名扬史册的“风流之士”,承载着 桑
充满乡韵童趣的客家童谣
作者:吴德祥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童谣,即是客家乡村儿童流传的口头歌谣。这些歌谣都是客家乡民在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供小儿传唱的歌谣,它使用诗歌的韵律和形式,来表现客家乡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充满了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和儿童趣味,反映了客家乡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对假、丑、恶的控诉和鞭挞。不仅对儿 童培养韵律、想象、联想等
上页 1 2 3 ... 7 8 9 ... 28 29 30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