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元素·客家研究·客家产业
【版次】第8版:走进台湾客家之屏东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客地漫笔]
2009年11月底,我们赴台湾屏东美和技术学院参加“第六届客家学术研讨会”。走进屏东,到处都充满着客家元素。美和技术学院会场前,悬挂着学生们制作的大幅客家染花布、客家妇女穿的蓝布衫;会间的茶叙吃的是客家发粄、甜粄等;会议讨论的是客家历史、文化和语言,以及客家旅游、客家产业等问题。
在屏东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学院,我们看见教学大楼的楼梯口、走廊上、课室门口都设有“客语自学区”,学生们带上耳机就可以自学客家话的发音、绕口令、谚语和山歌等。这为外国学生和其他方言区的学生学习客家话提供了方便。“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所”门口,有个客家文化的宣传专栏,专栏内有台湾客家人口分布表、六堆移民故事、客家小词典·六堆等。专栏有副对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这充分体现了客家祖先为后代树立的精神风范,也高度概括了客家文化的内涵:报效国家,孝敬长辈;刻苦读书,勤劳耕作。我们参观了研究所内展出的学生设计制作的蓑衣、签筒、手环等工艺品。这些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台湾旅游市场。屏东高校的客家研究非常注重与当地客家企业接轨,既培养了人才,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和地方达到了双赢的最佳状态。
我们在去高雄县美浓镇的半路上,顺道参观了台湾著名客籍乡土作家钟理和的母校——大路关小学。这里仅有183个孩子和23位教师,学生全部是客家人,教师绝大多数是客家人。校园的墙上挂满了客家修身俗语:“三月竹笋风打断,有头冇尾妄自高”、“细孔毋补补大孔”、“半节竹筒两头空”,客家健身谚语“朝莫饮酒夜莫食姜”等。大路关小学的领导向我们介绍了大路关小学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和教学管理模式,还赠送我一本《大路关风情——童诗作品集》,它收集了该校学生在台湾各大报纸上发表或各类比赛中获奖的93首诗歌,诗歌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客家孩子的稚气、才气和正气。在这客家元素浸润着的校园里,看着活泼可爱的客家孩子,让我想起了钟理和先生的《夹竹桃》、《原乡人》和《笠山农场》等名作,他那浓浓的思乡爱国情怀,至今仍旧感动着中外世世代代的客家人;他描绘的如诗如画的客家山村的景色,永远留存在全球的客家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