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7)
期刊(27)
学位论文(10)
视频(9)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7)
期刊 (27)
学位论文 (10)
视频 (9)
图书 (3)
按年份分组
2015(9)
2014(47)
2013(27)
2012(22)
2011(16)
2010(24)
2009(7)
2008(4)
2007(4)
200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9)
梅州日报(11)
海峡导报(6)
人民日报海外版(5)
南风窗(1)
东莞乡情(1)
快乐语文:下旬(1)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
北京:作家出版社(1)
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1)
客家服饰装束
作者:方芳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小孩戴各种花帽,女人戴满额、绉纱。 清以后,青年男人改穿对襟便衣,老年男人仍穿大襟衣。以土棉布居多,夏布亦不
客家山歌唱响小区中秋晚会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 2 “今天山歌也结果哎,结出来欢笑随风游哎……”悠扬的客家山歌《山歌唱出好兆头》令大家陶醉。9月28日晚上,市区江北嘉和名苑小区内灯火璀璨,众人欢聚一堂,小区物管组织业主举办了一台
饶荣发一生钟情客家山歌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饶荣发。(资料图片) “石榴山上哎长石榴哎,红豆岭上挂红豆哎,今天山歌也结果哎,结出来欢笑随风游哎!……”这是由深圳民协副主席饶荣发作曲的《山歌唱出好兆头》,属于创新的客家歌曲。它以
消失的客家传统物具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了年纪的客家人,或许还用过或见过许多已然消失的乡村物具,如草鞋、茶筒、饭箪等。 草鞋 客家人的草鞋有两种,一种叫秆草鞋(稻草鞋),一种叫布草鞋。秆草鞋以麻绳为“经”,以稻草索为“纬”,编织成脚底形的底,前尖设“鼻”,左右两边和跟部设“耳”,用适度长短的绳索穿过“鼻”、“耳”,绕于
“客家第一壶”在宁化问世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最近,宁化客家祖地杨边村的乡村公园耸立起“客家第一壶”大型雕塑。这把酒壶高3米,直径3.7米,海碗直径1.7米,坐落在高6.5米、底宽12米、厚6米的假山石上,壶边有三个海碗。如果用这壶盛满水酒,它可容纳水酒18380公斤,故称“客家第一壶”。 据介绍,这把酒壶的创意原型是宁化客家的大锡壶
深化龙台交流共叙客家乡情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谢钦福) 日前,副市长郭丽珍率团赴台湾开展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在台期间,郭丽珍分别拜会了新竹县县长、世界客属总会会长邱镜淳,新竹市市长许明财,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桃园县龙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宝,台北市教育局原局长陈汉强等在台客家乡亲,共叙乡情。 会见中,
《土楼回响》震撼旧金山 240人合唱团唱响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通讯员 诚毅)厦门爱乐乐团“土楼东行”在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市首演成功后,于当地时间10月6日晚上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二站演出,《土楼回响》交响乐震撼了旧金山。 厦门爱乐乐团《土楼回响》交响音乐会在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旧金山交响乐团 的主场地、著名的戴维斯交响音乐厅举行,这是中国内地乐团
“客家第一漂”蛟龙漂流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久闻宁化湖村蛟龙溪漂流是“客家第一漂”,5公里的漂流穿行在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从流漂荡,妙趣横生,令人流连忘返。 7月29日,从湖村国家地质公园天鹅洞出发,半个小时车程,便来到湖村肖严坊蛟龙溪漂流服务区。但见人头攒动,近百名上海、广东游客云集于此。我们穿上救生衣,登上橡皮艇,开始探访一汪
客家祭祖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客家人历来重视礼教,把祭祖看作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 客家人的祭祀分私祭和公祭两种。私祭,也叫家祭,指单家祭礼;公祭指合族、合祠或合房拜祭。 客家人对自己的祖宗非常崇敬,“草鞋脚上,灵牌背上”,即使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也要背着祖宗的灵牌随时供奉。为
客家名菜――“泥鳅钻豆腐”
作者:蓝玉文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有许多名菜,如田螺蒸排骨、酸菜煮田鸡……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泥鳅钻豆腐是客家的传统风味菜,看之十分别致有趣,嗅之香味直冲鼻中,食之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 传说过去祖居在“九巷十八下”的庐丰七厅角,有一位名叫蓝生华的老伯,在忙完农活时,常 常捕捞些鱼虾贴补生活。在每年的农历六月里,田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