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322)
报纸(4268)
学位论文(842)
图书(711)
视频(208)
会议论文(188)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322)
报纸 (4268)
学位论文 (842)
图书 (711)
视频 (208)
会议论文 (188)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1)
2014(5464)
2012(955)
2011(910)
2010(734)
2009(406)
2008(400)
2005(43)
2001(17)
2000(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84)
客家研究辑刊(237)
南方都市报(177)
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27)
魅力中国(7)
宜春学院学报(6)
江西农业(4)
当代旅游(学术版)(4)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中国地产市场(1)
客家地区生态观光规划与思维的探究:以新竹县横山乡大山背地区
作者:詹云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  产业转型  永续发展 
描述:閒農業』的產業發展,帶動地方文化與經濟的復甦與提升,企盼達成地方永續發展的理想,這也正是本研究所關切的議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等;而研究對象可分
客家土楼风荷载特性及抗风措施研究
作者:徐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土楼  风荷载特性  抗风措施  屋盖结构  数值风洞模型 
描述:技术的可靠性,同时,对数值模拟中的关键参数的设定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对客家土楼此类建筑计算域优化取值。 福建土楼有“六群四楼”46座不同形式的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永定客家土楼占“三群两楼”,有初溪土
河坝个歌-利玉芳诗作之客家书写研究
作者:陈丽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利玉芳  客家意识  本土认同  女性形象 
描述:尋根之旅的所見所思。2000年第三本詩集《淡飲洛神花茶的滋味》出版,其客家認同明顯在地化,嘗試以客語歌謠書寫記憶中的童年、家鄉和風俗文化,充滿懷舊之情。2010年第四本詩集《夢會轉彎》出版,面對多元化
释教打血盆仪式的意涵、流变与传承:以新竹县横山乡春盛坛为例
作者:刘美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释教  丧葬拔渡法事  打血盆  客家  香花和尚 
描述:佛事相承一脈。而透過儀式的觀察與文本的分析,歸結出新竹地區客家族群打血盆儀式所呈現出經血的文化乃是一元的特性:女性等同汙穢的宿命在血盆儀式中不斷的被演繹與強調。另外,儀式中孝道包含「性別」,性別意謂著「汙穢」,這個汙穢必須透過子嗣去除,這也是打血盆儀式孝道的關鍵所在。
农村体验节庆推广活动如何建构游客地方依附:以2010年新埔
作者:刘贞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依附  新埔  农村节庆  体验 
描述:增加新埔公部門與地方業者對於遊客遊憩需求與偏好之掌握,協助其改善並創新以農村地方文化產業為主體的體驗遊程設計之外;更期盼能從體驗活動建構遊客地方依附的角度,為臺灣其他農村提供轉型體驗觀光的參考,進而有
地方有线电视客语新闻之阅听人收视行为研究:以大苗栗客家话新
作者:黄雅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族群媒体  阅听人研究  收视行为  使用与满足  有线电视 
描述:的實務問題。
本研究以苗栗有線電台視的「大苗栗客家話新聞」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口變項與閱聽人收視行為、偏好、動機之間的關連和影響因素,共計完成1011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1)大苗栗
客家妇女作月子民族植物之使用经验及知识传播管道
作者:吴佩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族植物  作月子  知识传播管道 
描述:文字記載,故其傳統生態知識的建構非常不完整。本研究透過探討客家婦女作月子期間民族植物的使用經驗及其知識傳播管道,除可將前人智慧紀錄下來,對國人更具文化保留的意義。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選取研究對
台湾客家人的族群认同和政治态度
作者:吴祖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人  族群认同  政治态度 
描述: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民主化运动中,客家意识乘势而起,在复兴客家文化和恢复族群尊严上提出自己的诉求。在此过程中,客家人的性格在族群意识上凝聚成政治价值取向,影响着其政治参与行为
台湾客家俗谚语在国小乡土语言教学之研究
作者:李雪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俗谚语  乡土  本土  语言  中心德目  七大议题 
描述:體、教具來輔助教學,為客家俗諺語編入好聽的歌曲,實施「小老師」制度協助教師輔導同儕等。客家俗諺語是文化的瑰寶、語言的明珠,妥善的融入語文教材、或其他領域教學,可讓學生更多元的學習客家俗諺語,並使客家俗諺能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