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文化:以台湾的七座客家博物馆为例
-
作者:黄雅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博物馆建筑 空间型构 客家 文化
-
描述:孕之空間機制特徵。透過本研究企圖理解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之本質,即如何透過空間組構型態得以有效地傳遞知識訊息以呈現展示客體之重要文化意涵,如此可更深入掌握博物館建築之基本認知。
-
学校与社区协力发展客家本位特色课程之研究:以桃园县中平国小
-
作者:傅珍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校本位课程 协力治理 公私协力夥伴关系 特色课程 客家本位特色课程
-
描述: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
-
新北市客家社团公民社会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会指标
-
作者:陈桦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社团 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指标
-
描述:本轉向橋接社會資本,並擴張為連結型社會資本,獲取資源,在2010年客家基本法通過之後,更是開啟多元文化發展之里程碑。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新北市客家社團最為探討對象,利用全球公民參與聯盟(CIVICUS)所建立第二階段公民社會指標,透過德菲法以及層級分析法修改適合成為測量客家社團之指標,以及各指標之權重,隨後對於新北市客家社團發放問卷,從四大構面,外部環境、公民參與、組織運作、實質影響,評估客家社團公民社會現狀。 而研究發現,新北市客家社團在四大構面表現算是平均,且正向(3.72至3.85,滿分5分),公民參與以及組織運作方面表現略優於其他兩構面,外部環境與實質影響表現較弱,而本研究亦發現,公民社會指標結果與問卷填答者之社團任職情況、參與社團所屬行政區以及社團主要使命類別上有顯著差異。最後,本研究建議未來亦可採取跨行政區之研究,並加入質性研究方法,增加客家社團研究視野,彼此學習與借鑒。
-
学校与社区协力发展客家本位特色课程之研究 :以桃园县中平国
-
作者:傅珍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校本位课程 协力治理 公私协力夥伴关系 特色课程 客家本位特色课程
-
描述:課程,要延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 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
-
我国地方客家事务行政机关文官角色认知与行为之研究:代表性文
-
作者:潘蓉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代理动机 代理成本 代理关系 代表性官僚 代表性文官 代表性行政机关 客家事务行政机关 文官角色认知与行为
-
描述:)。(二)代表性文官角色與生命經歷和社會化歷程有高度相關;非代表性文官則是與角色期待因素有較高的關聯性。(三)影響文官角色認知與行為的主要因素計有:「生命經歷」因素為客語聽說能力。「社會化歷程」因素為參與
-
客家土楼风荷载特性及抗风措施研究
-
作者:徐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土楼 风荷载特性 抗风措施 屋盖结构 数值风洞模型
-
描述:加强抗风处理,在台风作用下整体风致破坏。而我国规范没有对土楼这种低矮异型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风性能建议条文。在申遗获得成功之后,客家土楼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从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方面剖析客家土楼,同时对国内外在低矮建筑风致破坏机理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阐述了钝体绕流的基本特性;然后根据已有标准低矮建筑TTU模型实测值与风洞试验值的研究,利用CFD数值模拟进行计算分析,从而验证数值模拟技术的可靠性,同时,对数值模拟中的关键参数的设定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对客家土楼此类建筑计算域优化取值。 福建土楼有“六群四楼”46座不同形式的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永定客家土楼占“三群两楼”,有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然后根据实地调研分别建立单体圆形土楼振福楼和方形土楼奎聚楼的数值风洞模型,对振福楼和奎聚楼的表面风荷载特性和周围风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屋面的风压分布和流场变化规律,重点讨论在不同工况(屋面坡度和高径比或高宽比变化)下,其对屋盖挑檐风压分布的影响,并优化此类低矮异型建筑的坡度限值和最优尺度;最后对圆形土楼振福楼采取气动抗风措施和相应的构造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屋脊起翘能明显降低客家土楼悬挑屋盖的负压峰值和净风压系数。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客家土楼的保护从结构抗风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类土楼模式的现代建筑抗风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国语和客家话的结果式:论元体现
-
作者:叶瑞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结果式 国语 客家话 构式语法 论元体现
-
描述:式的論元體現無法單獨由組成動詞的論元結構來預測,本文主張把結構視為基本的語言單位可以解釋許多看似特殊的論元體現現象,尤其是對於非次類劃分論元的出現更具有解釋力。關於第二項議題,我們採用Dowty (1991)的典型語意角色隱涵理論解釋核心論元與相對句法位置之間的選擇,此外,為了說明非核心論元的選擇,我們加入了Croft(1991, 1998a, b)的事件結構理論,主張事件結構中,參與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國語和客家話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結果式複合詞的多寡:國語有很多結果式複合詞,但客家話只有零星的結果式複合詞,因此客家話採取不同的句式去表達結果式。本文研究顯示,這兩個語言中,結果式的諸多差異源自於「動-結」組合的句法地位不同,即「動-結」組合在國語中可分析為詞組,但「動-結」組合在客家話中絕大多數的例子仍是詞組。其中一項支持將客家話的「動-結」組合視為詞組的證據在於賓語名詞組無法出現在「動-結」詞組之後,為了要避免違反詞組結構條件(J. Huang 1984b)的「動-結-賓」這種不合語法的語序,賓語必須前提,而準被動句、佬字結果句、分字結果句和到字結果句是客家使用者較常採用的策略。
-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
描述:述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怎样成为我”一系列的自我反思不断促使着人类对自我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和建构。为了形成强大的力量,有着相同文化特征和血缘关系的人类凝聚在一起,“我”就成为了“我们”,并且“我”依靠在“我们”中的归属关系获得慰藉和资源。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各种“我们”的表述被视作为“族群身份”加以研究。而族群身份中,最直接的把“我族”与“他族”相区别的就是“身份表述”,族群是如何进行身份表述的?在族群身份表述的背后究竟有哪些要素能真正承载族群身份特征,使之成为“我族”与“他族”的本质差异代表?而族群身份表述之后,又能为族群带来怎样的后果?所以,身份表述的背后与之后是当代族群身份研究的重点。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部分族群对于自己的族群身份的表述是稳定的,但是有的族群却因为不断迁徙,特别是在本族群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环境中,稳定的族群身份表述也会遭受到疑惑甚至遗忘。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客家就是这样一支迁徙的族群;而身处在“新乡”中的成都东山客家就是这样一个曾经遗忘了自己族群身份的群体,从“土广东”到“客家”,呈现了一条艰难的身份表述的寻找之路。而在寻找的历程中,东山客家最后能快速接受自己的客家身份,是因为不管其表述的称谓是什么,都一直默默地坚守着祖先传承下来的的文化表达系统,正是这些在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文化传统却代表着客家的族群特征,以致于成为了最后帮助东山客家寻找到自己族群身份表述的真实称谓的重要工具。可见族群身份表述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它还包括一整套维持族群身份特征的文化表达系统:族谱、祠堂、入川记忆、会馆、民间信仰、语言、神榜、游艺、葬俗……在这多样化的文化事像中,却体现了族群身份表述的内在层级:家族身份——族谱;宗族身份——祠堂;地缘身份——入川记忆、会馆、民间信仰;表征身份——语言、神榜、游艺、葬俗。而透过这些层级,可以了解到族群身份表述的基础和递进,也可以说族群身份表述中个体是如何一步一步最终走到群体之中。而当族群身份表述被确定了之后,“客家”这一身份表述还被“我族”东山客家和“他族”所运用到多个领域中,从而体现了“客家”的资源身份——在文化、情感、经济、统战方面的价值。 这套文化表达系统的传承恰恰建构了东山客家的地方传统。地方传统中的保留与改变也绘制了东山客家的在地化图景。“地方”体现空间变化,“传统”体现时间变化;当东山客家在族群身份表述中带有地方传统痕迹时,时空因素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变迁影响也直接呈现。主要有两大影响:其一空间变化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影响:从原乡到新乡,导致了从原乡的“中心族群”到新乡的“边缘族群”格局的变迁;其二时间变化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影响:从入川后的清代到民国再到当代,从“客人”到“土广东”再到“客家”,东山客家在呈现族群身份表述时的曲折历程,也折射出与国家历史不同阶段的遭遇:土改、文革、当下。其在传统中所保留和舍弃的,正体现东山客家的阶段性身份表述诉求。 透过东山客家族群身份表述之路,还可以看出推动其表述的背后力量有文化、经济、政治领域,并且都有一个共性:精英化。因为他们既在族群之中又在族群之外,“族群之中”是因为其生长处于族群内,熟悉族群的传统文化;“族群之外”是因为其由于工作需要会广泛接触“他族”,甚至是“他族”中的优秀者,从“他族”反观“我族”,更加深了对“我族”现状的深刻认识。族群精英的这种“族际”视野注定了不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再生产,都是最先觉醒者和实践者。文化正名,经济充实,政治统摄,在2005年成都的“第20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成功举办,终于成为这三方力量共同打造的客家盛宴,东山客家终于从新乡的“边缘”开始走近“中心”。 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到东山客家地方传统的形成和演变脉络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影响,从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成都东山地区的三圣乡、石板滩、龙潭寺、黄土镇、洛带镇、万兴乡、清泉镇、柏合镇、天回镇、五凤溪等地开始了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的研究,对方志、族谱、金石碑刻、图像等广泛蕴藏地方传统的地方文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本地区内如今仍然鲜活存在的民间仪式也亲身经历,现场式的参与观察不仅与各种文献形成了互文,还弥补了文献中的不足,还原了在文献中由他人视野选择而形成的遮蔽。采用“文字叙事、口传叙事、图像(物的)叙事、仪式叙事”所体现了的“四重证据法”①力图真实地呈现东山客家的身份表述载体和内容。在采访对象中,从始龀之年到耄耋之年,从白丁到精英,各年龄层次、各种职业背景都倾诉了对自己客家族群文化及族群身份的认识和感想,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最终呈现的成都东山客家的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关系的研究结构为: 绪论:从人类学对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的知识梳理入手,寻找到学科背景对此命题的认识基础。进入到客家学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其学术史的研究回顾,发现了在其众多分散性的研究领域中,其都隐含着一个研究共性:客家的族群身份及其身份表述的的多样性。而在台湾发源的“新客家运动”正是与学术研究形成回应的族群身份表述的实践体现。并在现有的客家整体研究和东山客家的具体研究中发现对于“身份表述”问题,目前的学术研究思路带有“以文化替身份”的遮蔽特征,由此确立了后续研究的从族群内、外两方面来“凸显身份”思路。 第一章:东山客家概述:从东山之“东”、之“山”探讨了东山客家形成的历史原因、地理特征,考证了东山客家当下的地理范围,并指出东山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孕育出客家族群身份表述中的“他称”:“土广东”、“东山来的”,并形成了客家内部的经济、文化交互网络“东山五场”。揭示了由地理环境带来的东山客家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边缘性,而正是由于这种边缘性导致了东山客家族群寻找真实身份表述的曲折性。 第二章:家族身份:以族谱为研究中心。从石板滩的《廖氏族谱》、十陵的《谢氏蜀谱》和龙潭寺的《范氏族谱》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作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中的传统事像分析了族谱中家族身份的构建体系是父系血脉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以父权中心为主导的传承规制。从修谱的断代时间点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历史进程对客家族群身份表述态度的影响;并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地位在族谱中的变化,并指出这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当下出现的族谱的新的体例变化、断代后的重启与公开发布所体现的文化自觉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宗族身份:以祠堂为研究中心。从代表宗族身份的象征物祠堂入手,并亲自参加石板滩廖氏、龙潭寺范氏、清泉镇曾氏、彭氏、宝胜村刘氏的祭祖仪式,见证了祠堂在客家心中的崇高地位,并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分析出祭祖组织的“直线职能制”式的管理模式实为宗族族老政治的集中权力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由祠堂空间及其陈设偶像群所形成的强大宗族凝聚纽带;从对宝胜村刘氏祠堂中的“示谕碑”的分析,揭示了祠堂曾经作为宗族中族老政治管理示训的场所;以龙潭寺范氏老祠堂的多种身份:“祠堂”、“小学”、“住所”、“文物”透露出伴随着国家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祠堂土地产权的纠纷,以及范氏族人当下的尴尬;而随着范氏新祠堂的建立,以“文化之名”创造的新的宗族管理组织也应运而生;在新旧宗族管理组织的从名称到实权的随退,也注定了祠堂地位从政治性到文化性的变。 第四章:地缘身份:以迁移史、会馆、民间信仰为研究中心。从由不同迁移原乡而构成的在新乡中的地缘身份的标识——会馆入手,并从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和福建会馆的神道、经济、事务等多种功能实现的同乡凝聚。而随着“日久他相既故乡”的规律,会馆及民间信仰的变迁,也勾勒了东山客家族群代表原乡的地缘身份由彰显转变到模糊,同时也建构出了新的地缘身份:与祖辈不同的以新乡为认知凸显的“四川客家”,而共同的入川经历正是成为了当下地缘身份建构的“集体记忆”。 第五章:族群身份:以语言、神榜、游艺与葬俗为研究中心。从民间故事中叙述的东山客家族群与湖广族群的对立,透露出客家顽强的族群性格。而作为族群最重要的特征客家话也陷入萎缩与坚守的境地,透过对洛带一小的学生的“客家话使用问卷调查”,并通过萎缩与坚守的多种事象,探讨了客家话传承的规律。而体现在家庭神榜中的祖先崇拜、猫公牌中的农耕特征、捡金葬中的生死观,都成为了客家独特的以族群为单位进行的身份表述。 第六章:身份实践:在现代性的消费主义中,身份不仅是族群认同的文化现象,更带有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战效益的资本特征,以旅游资源、情感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统战资源为研究中心,分析了在客家身份的多样性资源实践中,不同主体所体现的对客家文化再生产的利益需求和角色扮演,特别是“第20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举办,成为了东山客家身份实践的最佳运用,也成为了“新客家运动”的在地化呼应。 结语:综合分析东山客家在变“新乡”为“故乡”后,体现在当地的地方的传统变迁的特征;客家身份的危机与再造中主导的力量;以及各种身份表述的内在相互关系。
-
关西饶平客家话调查研究-以郑屋、许屋为例
-
作者:张孟涵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时 历时 移借 接触 语言 关西
-
描述:人們口耳相傳的鄉音,但也因為近代各族群間互動頻繁,使得語音開始轉變,饒平客語開始滲入其他方言、次方言的語音現象,但因宗族語言的封閉性,使得各姓氏內變化速度與情況不一,關西的饒平客語呈現多樣化,故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