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地区的汉帝信仰研究-对赣南宁都县的重点考察
-
作者:邱浪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都 汉帝信仰 民间信仰 研究
-
描述:动态地“还原”了汉帝信仰在客家地区与客家社会的互动过程。文章认为汉帝神明是土著神明,是在客家族群形成过程中,一些土著神如凌云山神为谋求所谓正统地位而假借汉高祖刘邦之名。文章还通过几个村汉帝信仰的个案分析,认为汉帝信仰体系与传统社会宁都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吻合,汉帝神明是维系村民及宗族的精神纽带。
-
浅析闽西地区客家文化的形成原因
-
作者:杨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客家文化 闽西地区
-
描述:人聚集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到现在仍在持续。近几年来闽西地区以客家文化为卖点,以期发展旅游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闽西客家文化形成缘由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
赣南地区客家传统银饰研究
-
作者:王姣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传统银饰 历史文化传统 艺术特征 文化观照
-
描述:已经或正在丢失的东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客家传统银饰艺术所处的曾经的历史文化传统开始分析,了解客家传统银饰艺术自身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从形制多样的银饰种类开始,去细数材质的搭配,工艺的融合,从而去探寻造型的美感和纹样的生动;再次在比较的视野中,从中心到边缘依次对比,从而总结出其具有的总体特点,了解其不可复制的艺术本质;最后上升到文化的角度,对客家传统银饰艺术进行文化层次上的观照和审视,从其功能入手,在民俗文化的聚焦下,逐步走进它所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征。在对客家传统银饰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从表征到内涵,从艺术到文化,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详细阐述的过程中,让我们经历了一次艺术的洗礼,实现的是视觉冲击在文化认知意义上的延长和拓展。穿行于历史、艺术、人生和文化的维度,在客家传统银饰的画卷中,体会到的是客家人在历史中步步维艰的历程,感悟到的是震撼心灵的艺术美感,理解到的是艰难却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得不思索的是对客家传统银饰的保护与传承,提醒人们在未来发展的文化语境中,要用警醒的目光去关注一直在路上的客家传统银饰艺术、客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在现代性基础上精神的本质的高扬。
-
赣南客家地区许真君信仰研究
-
作者:李晓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许真君信仰 整合功能
-
描述:地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以及民间信仰在地方社会的整合功能。
文章通过对许真君信仰传入赣南的年代、途径以及万寿宫在赣南的数量、分布与真君庙会等相关内容翔实地考述,从历史脉络中动态地“还原”了许真君信仰在赣南“客家化”的过程。文章认为赣南的许真君信仰最早是在元朝时期由净明道道士的布道而传入的;明清时期是许真君信仰传入赣南的高峰时期,其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其中官方集团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文章还通过几个许真君信仰的个案分析,认为许真君信仰与赣南乡村墟市的商品交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众加入许真君信仰等于是购买了墟市的“入场卷”,万寿宫成为墟市拥有权的象征场域;同时许真君还充当了地方社会“父母官”的角色,在赣南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中,许真君信仰调适着宗族之间的互动,维护着宗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从...
-
成都东山地区客家乡土建筑研究
-
作者:周密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乡土建筑 民居
-
描述: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客家文化与历史背景对东山客家乡土建筑的深刻影响,对东山客家乡土建筑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进行了概略的探讨,并对东山客家乡土建筑的空间与形式的特征与建筑的防卫功能和建筑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对东山客家民居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进行了简要的透视。
-
恒春地区东片山客无到聚落研究
-
作者:张靖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 福佬客 六堆 中央山脉 恒春
-
描述:7年。在聚落研究的分類上屬於區域性聚落空間與形式之便遷研究,企圖全面性地瞭解影響客無到聚落發展的因素、客無到聚落的建構、對母文化的移植與變異。 研究方法上,先以前人研究建立起知識體系,並採取歷史文獻的解讀、各年代輿圖的套疊、田野調查所得之研究資料來撰文,將全文分為區域發展歷程與內部族群關係及互動、領域的構成與界定、聚落實質環境的構成與形塑、構成元素的作法與其形塑出的領域界定,共四章,首先摹擬出客無到所處的空間場域,再依空間層級的劃分,由領域、聚落實體環境、元素的營建體系來逐一檢視各層級的問題。 本文指出,客無到掌握、經營族群關係作為生存條件,承襲原鄉經驗與宇宙觀,採取宗族簇群的方式,建立血緣認為的城仔為基礎單元,逐次向外的三層防禦工事、緩衝區、天然屏障,形塑出防禦型態的聚落,各城仔共組聚落所憑藉的是我群的身份認同,但自然與歷史條件,使得領域由各聚落邁向區域整合,民眾轉往領域所界定出的地緣認同而造成變遷,發展出具地域特色的聚落型態而有異於六堆。 本文也可視為是篇關於族群文化的研究,為尚有客家認同的客無到留下紀錄,並銜接起六堆客家發展歷程的一環。
-
北埔地区客家人使用国语ㄐ、ㄑ、ㄒ之社会变异研究
-
作者:曾国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发音 社会变异 语音变异 客家国语 北埔 客家话 社会语言学
-
描述:而ㄐ、ㄑ、ㄒ前移時會被ㄗ、ㄘ、ㄙ所取代,例如「機」發成「ㄗㄧ」。本研究將探討影響語音變異的因素包括內在的語音環境(韻母)及外在因素如說話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風格以及語言態度。
受訪者為北埔鄉當地以海陸腔的客語為母語的居民。二十位受訪者逐一接受三十至四十分鐘的訪談並錄音。訪談的內容分為面談(個人背景、回答問題)、重述故事、朗誦短文及詞表。訪談結束後,受訪者填寫評量自身語言態度的問卷。語料經整理後並以GOLDVARB 2001 (Robinson, Lawrence & Tagligmonte, 2001)進行語音變異的量化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內在及外在因素影響ㄐ、ㄑ、ㄒ語音變異。內在的語音環境方面:一、當韻母以「ㄧ」為其介音或主要元音時,ㄐ、ㄑ、ㄒ發生前移並被ㄗ、ㄘ、ㄙ取代,同時前移所佔比例最高。二、當韻母以「ㄩ」為其介音或主要元音,出現前移現象時,圓唇音「ㄩ」會被非圓唇「ㄧ」所取代,ㄐ、ㄑ、ㄒ則保持不變。三、當ㄐ、ㄑ、ㄒ其後的韻母為「ㄩㄣ」時出現例外現象,介音「ㄩ」不會被非圓唇「ㄧ」所取代,相對的,ㄩㄣ發成一ㄨㄣ。外在的因素方面,一、女性比起男性使用較多的正確發音。二、年輕的受訪者使用的正確發音比年長者多。三、教育程度高者使用正確發音多,相對的,程度低者,產生前移現象多。四、受訪者在正式風格使用較多正確發音,在非正式風格上,前移相對較多。最後,語言態度的問卷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不同變體接受度與本身語言使用狀況有不一致的現象。本文將針對結果做進一步的探討及合理解釋。
-
台湾地区中老年人长期生活满意度研究
-
作者:吕雅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 中老年人 长期资料 广义线性模型
-
描述:藉由長期追蹤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來知道其生活滿意度之改變與哪些因素有關;本研究即從社會學觀點以緃貫面向之探討以了解影響台灣中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改變的原因以及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世化變化。
本研究之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89,1993,1999,2003 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主要針對台灣地區57歲以上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利用平均反應曲線來呈現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長期趨勢,長期資料的廣義線性模型來分析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之改變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世化變化。
本研究發現影響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改變之重要因素有「性別」、「年齡」、「籍貫」、「老年居住型態」、「婚姻狀態」、「老年工作型態」、「子女數」、「手足數」、「休閒活動參與數」、「社團活動參與數」等變項,研究結果顯示,有工作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沒有工作者高,其中,有工作之女性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男性低;平均生活滿意度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客家族群於1989年時其平均生活滿意度高於閩南人族群,但於1993年時,其平均生活滿意度為最低;與配偶或子女孫子女同住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獨居之中老年人高,有偶之中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比無偶之中老年人高;子女數愈多則中老年之之平均生活滿意度愈高;手足數愈多之女性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男性中老年人高;社團休閒活動參與數較多者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參與數較少者高。
研究發現1993年時其中老年人平均生活滿意度為最低,而該年也社會經濟發展開始衰退之際,顯示社會經濟發展對中老年之生活滿意度深具影響;綜上所言,經濟、男女工作平等及族群認同度等因素對中老年人之生活滿意度具有影響力,本研究之結論希望能提供未來政府相關單位做為如何因應未來老人生活規劃之參考。
-
新竹内山地区民间信仰的空间差异
-
作者:郭功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山国王 内山 三官大帝 宗教网络 中心四方 终极关怀
-
描述:空間差異。
三官大帝神祇的發展脈絡遠可溯及漢代,古人對於自然萬物之崇信,認為天、地、水為構成世界的主要三元素,隨著時代的推衍、轉變,形塑出三元佳節,並成為全國性神祇,甚至內化之家神系統當中。而三山國王信仰原為潮惠、嘉應一帶的界山,三山之頂立、崇峻,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三山國王之形象於此幻化而生,並轉變為地方鄉土的守護神。
隨著墾民東渡臺灣發展,由原鄉所攜帶而來的香火袋成為了他們得以獲得心靈寄託、並與神靈進行祈求的主要物件。香火袋有如一個個流動的結點,當墾民生活趨於穩定,廟宇的興建亦將同步展開,地方群眾在主祀神祇的選擇上,多會配合當地特殊環境、族群互動、以及各神祇職司功能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並由這些流動的結點,選擇適宜的神祇作為主祀神,至於分屬其他系統的神祇,則轉為陪祀神的角色。在漢人逐步往東拓展的過程中,香火袋依附於墾民尋求宗教寄託的心靈狀態下,逐漸向其他地區進行傳遞、闊張。隨著聚落的設置、廟宇的設立,流動的結點逐漸固定下來,在分香、分靈的過程中,形塑出新竹內山地區宗教網絡的階層關係。
香火的來源成為廟宇階層主要依據,在信眾生活日漸豐足,神祇的象徵亦由過去的香火袋轉變為牌位或具體的塑像做為象徵,並形塑出「中心—四方」之神聖景觀,而塑像所含括的象徵層面,擴及於整個廟宇的創建歷史、族群互動、終極關懷等文化意涵。當塑像進行搬移、改祀,也將使得原先創設廟宇失去其既有的階層地位,轉而淪為從屬階層。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以及臺灣光復相關的寺廟條例的影響下,使得既有的廟宇網絡空間逐漸產生變化,各廟宇藉由自我論述的建立,使得廟宇階層得以脫離原來的從屬關係,提升自我廟宇階層屬性。在現代社會中強調個體的自由性,意味著擺脫社會整合性的存在,以及既有的社會約束之下,既有的宗教網絡關係亦由統整的狀態,漸趨離散。
-
台湾地区客家童谣之研究
-
作者:陈淑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童谣
-
描述:析。共分三節。首先說明兒歌與童謠之異同,其次敘述客家童謠之發展,然後探討客家童謠對兒童所產生之影響。
第三章客家童謠之美感表現。共分五節。首先談論客家童謠內容中陰柔的月光,其次是提到腔調的多變性,然後是客家童謠中的音樂美及節奏感,接著則是強調詞類的多變性,最後敘述客家傳統生活的樸素美。
第四章客家童謠的分類。乃將所搜集的客家童謠分成娛樂及教育兩大類,分門別類外,並舉例說明。
第五章客家童謠之文學探討。共分四節。首先從客家童謠的句子談起,其次談押韻,接著說明客家童謠的修辭,最後談到客家童謠的變例問題。
第六章客家童謠的內涵。共分四節。首先說明客家童謠與母語之相關及客家童謠之語言特色,其次從物質文化來討論客家童謠,包括食、衣、住、行及謀生方式,然後探討客家童謠所呈現的精神文化,包括民俗、歲時禮俗、宗教信仰及客家精神。
第七章客家童謠與客家棚頭戲。首先介紹客家棚頭戲,包括其意義與作用,接著說明客家童謠與客家棚頭戲的相關。
第八章客家傳承童謠與創作童謠之比較。乃針對客家傳承童謠與創作童謠,而分別從主題內容及形式表現兩方面來進行比較。
第九章結論。綜合說明研究的過程與結果,希望透過此次的研究,能觸發新的觀點,更拓展客家童謠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