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61)
期刊(846)
图书(276)
学位论文(168)
视频(63)
会议论文(34)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61)
期刊 (846)
图书 (276)
学位论文 (168)
视频 (63)
会议论文 (34)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40)
2012(260)
2011(291)
2009(107)
2007(52)
2004(14)
2002(3)
2000(4)
1999(5)
199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1)
海峡导报(69)
漳州客家(7)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中华文化论坛(3)
中国酿造(2)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艺苑(1)
社区(1)
台湾客家令子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上之应用
作者:冯咏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育应用  客家令子 
描述:括民間文學、傳統謎語、令子等相關文獻之研究,以及介紹令子領域之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第三章台灣客家令子之探源與形制。從令子的起源、作用、形制、表現方式等方面了解令子與謎語的關係,令子在娛樂休閒、知識教育、文化傳承的作用,以及令子的結構、句式和表現方式等。第四章台灣客家令子的內容與特色。令子包羅萬象的內容,生活化的題材,以及形式多元、詞彙豐富等特色,都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台灣客家令子的文化意涵。旨在了解令子中所傳達的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包括客家族群幽默風趣的性格、客家族群鮮活的生活體驗,以及客家族群珍貴的語言文化。第六章台灣客家令子在教育上的應用。旨在陳述令子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略的方向,令子與各學習領域的結合,以及令子教學可預期的教學效能,如增強學習動機、提高教學趣味性、啟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第七章結論與建議。總結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以及未來對於令子研究與教學應用的建議,如建立完備有系統的語料庫、利用學科融入的形式發揮令子在教育上的功能等。
台湾客家山歌的运用分析研究
作者:吴川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Hakka  folk  songs  “Hakka  Tea  picking  opera”  “Group  performance  of  trick”.  撮把戏  三脚采茶戏  客家山歌 
描述:會,高興之際唱山歌、吃粢粑,最能回憶家鄉過往的情景。 一首山歌七言、四句、八節,二十八個字,每一首小節中有四字和三字的詞彙,前後要對稱、語意要貫通,也要注意押韻,無押韻就不成山歌。虛字和襯字的增添,連音、轉音、拉音、拖音的運用恰當,能使山歌更加婉轉動聽。尤其是加上虛字、襯字後,更能變為道地鄉音濃厚的客家山歌,這些深具高度藝術化的山歌,令人拍案叫絕,致使客家山歌能歷久而不衰。 本篇論文以《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分析》為研究主題,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預期目標、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內容包括客家源流、客家移徙台灣經過、台灣客家人與客家語言使用情況、客家山歌等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臺灣客家山歌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在探討台灣客家山歌的形成、特色與發展。第四章「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包含歌曲詞有如商品比較分析、及客家山歌詞的搭配、運用等。台灣客家山歌包羅萬象的內容,生活化的題材,以及形式多元、詞彙豐富等特色,亦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台灣客家山歌運用的呈現」,分別介紹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者徐阿彩敘述滿山趖;賴碧霞喜愛山歌的過程;廖忠華經由藝人吹出的嗩吶聲,憑著數十年前的山歌調記憶,無師自通譜出了數首高樹山歌詞曲;徐木珍的傳統即興山歌演唱,猶如山歌后劉三妹山歌隨口出。客家山歌不只獨唱和對唱,林佩君、胡泉雄編出山歌分部合唱,呈現山歌另一種風味;客家山歌的運用千變萬化,陳雙雄將山歌詞譜上曲調,變成一首一首動聽的創作歌謠;昔時的客家生活唱山歌、看三腳採茶和看撮把戲,是最佳的娛樂消遣,客家藝人葉香蘭、曾德銀表演經歷精采無比;客家山歌搭配簡單的傳統樂器,讓人回味無窮,謝其國教學客家樂器費心盡力;製作四十餘年客家文化節目影視傳播的徐雲芳,對客家山歌有著深厚的期許。第六章「結論」,總結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客家文化的傳揚包括語言、山歌等,不能只靠有興趣者播種,身為客家的每一份子,均有義務挑起傳揚的責任。
台湾客语分类词谚语:隐喻与转喻之应用
作者:彭晓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分类词  谚语  隐喻  转喻 
描述:基礎。此外,本研究針對Radden (2003) 所提出以轉喻為基礎的隱喻之四種來源分類提出修正。 除了呈現認知語意機制,文化制約之世界普遍性及台灣客家文化之特殊性也在台灣客語分類詞諺語中展現出來。最後,透過Lakoff and Turner (1989) 所提出的生命物種之大鏈隱喻,我們了解諺語所表達的最終概念是以人為中心,而且諺語通常帶有勸世的功能。簡言之,本論文藉由探討認知語意機制如何在台灣客語分類詞諺語中運作,呈現人類認知過程以及展現台灣客家文化。
台湾客家族群权利之制度与实践
作者:雷耀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主义多元文化论  少数族群权利  优惠性公平待遇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基本法 
描述:展開三階段的客家運動。凜於客家「關鍵少數」的選票力量,朝野無不以客家政見積極回應客家族群的權利訴求,並促使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2001年6月成立,自此客家運動由民間訴求進展到政府推動。2010年1
台湾客家节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
作者:于佩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饮食  节令习俗  食俗  饮食文化  饮食 
描述:層面活動,同時也就是文化的產生。節令文化,是自然與人文活動的結合,寓有多種功能,且內容豐富精彩。自古人們就賦予節令特殊的意義,並經由節令,制定禮儀法則來帶動禮的推行,故節慶除了相襲成俗,還可寓文於樂。而節令中的食俗,又對節令的發展具有生動的意義。飲食文化隨著人類的日常生活演進,在各朝代、民族的節令中表現其特殊性,故有其研究的價值。全文內容分為八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介紹文獻資料的來源、選取及研究方法,開展本文研究價值及發展。
第二章 針對節令特質分析傳統節令形成因素,自農業生活中的歲時周期化育後,經歷社會生活的轉變,又自文獻中了解早期的禮制多與祭祖相關,而民間傳說可增添節令的精神意義,節令中的娛樂活動引人期待、興奮,諸多因素使節令活動延續並擴大。
第三章 自中國節令及食俗開展本文,探究傳統節令的淵源、歷史背景及時代意義,民間習俗的發展,乃構成文化的重要部分。自文獻中有關節令的記載,可了解歷朝各代的特色。而節令食俗是本文的另一研究方向,藉由飲食文化的發展將節令帶入高潮。
第四章 對客家民系做概述,了解臺灣客家源流,經由遷徙來臺後的客家人開墾路徑,在北、中、南、東區各縣的分佈現況。
第五章 從了解客家族群的特質著手,研究客家人日常飲食行為及食材運用方式。其中有關「粄類」的說明及節令中的運用,是本章重點。
第六章 為本文主題「臺灣客家節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承續上述中國傳統節令形成因素之淵源,深入客家節令的特色及發展,並將食俗載入其中,進而了解客家人日常飲食與節令飲食之異同。
第七章 將上述客家節令及食俗特色做分析,研究節令中常見習俗之意義及文化背景,探討食物在節令中的應用及取決因素,如常利用於祭祀、驅吉避凶、乞子等儀俗。
第八章 結論,說明研究成果。歸納節令與物質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精神生活中育、樂的關聯。對於議題的開展與限制因素,不足之處,期望未來能更深入研究之範疇。
台湾地区中老年人长期生活满意度研究
作者:吕雅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  中老年人  长期资料  广义线性模型 
描述:藉由長期追蹤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來知道其生活滿意度之改變與哪些因素有關;本研究即從社會學觀點以緃貫面向之探討以了解影響台灣中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改變的原因以及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世化變化。
本研究之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89,1993,1999,2003 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主要針對台灣地區57歲以上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利用平均反應曲線來呈現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長期趨勢,長期資料的廣義線性模型來分析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之改變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世化變化。
本研究發現影響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改變之重要因素有「性別」、「年齡」、「籍貫」、「老年居住型態」、「婚姻狀態」、「老年工作型態」、「子女數」、「手足數」、「休閒活動參與數」、「社團活動參與數」等變項,研究結果顯示,有工作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沒有工作者高,其中,有工作之女性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男性低;平均生活滿意度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客家族群於1989年時其平均生活滿意度高於閩南人族群,但於1993年時,其平均生活滿意度為最低;與配偶或子女孫子女同住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獨居之中老年人高,有偶之中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比無偶之中老年人高;子女數愈多則中老年之之平均生活滿意度愈高;手足數愈多之女性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男性中老年人高;社團休閒活動參與數較多者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參與數較少者高。
研究發現1993年時其中老年人平均生活滿意度為最低,而該年也社會經濟發展開始衰退之際,顯示社會經濟發展對中老年之生活滿意度深具影響;綜上所言,經濟、男女工作平等及族群認同度等因素對中老年人之生活滿意度具有影響力,本研究之結論希望能提供未來政府相關單位做為如何因應未來老人生活規劃之參考。
台湾客家电视媒体发展之探讨
作者:徐佳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电视媒体  多元文化  语言政策  公共论域 
描述:來發展方向。研究問題有三:一、探討戰後臺灣語言文化發展與客家媒體;二、解析臺灣客家電視媒體之發展歷程;三、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探討臺灣客家電視媒體未來發展方向為何?研究方法有二:一、文獻分析法;二、深度訪談法。研究途徑採歷史研究途徑。本論文將臺灣客家電視媒體之發展歷程一一脈絡化,進一步提出臺灣客家電視媒體之未來發展方向。

本論文之研究發現有七:一、就發展面而言,臺灣客家媒體的發展與語言文化政策及客家運動息息相關;二、就型態面而言,「語言文化政策」、「客家運動」,以及「媒體近用」三者形構出今日臺灣客家電視媒體的樣貌;三、就微觀面而言,客家族群的「媒體近用權」需求大致已獲得初步滿足;四、就宏觀面而言,客家電視臺只達到部分「族群內文化傳承」的功能,尚未具備「族群間文化交流」的特性;五、就結構面而言,客家電視臺除以傳承客家語言、文化為定位外,未來應加強人才培訓及開發非客家族群市場;六、就內容面而言,客家電視臺應製作具有深度之客家文化性節目,將客家地方特色融入創意,形成新客家文化,確保客家文化永續經營;七、就法制面而言,未來客家電視臺應取得「法制化」地位。
影响台湾中老年女性生活适应的探讨
作者:杨婕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老年女性  生活适应  工作经历  生活资源  老年女性  生活适应  工作经历  生活资源  老年女性  生活适应  工作经历  生活资源 
描述:中老年女性身、心、生活、社會、經濟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個人背景特性」中之年齡、教育、婚姻、族群、宗教、居住型態、子女數、手足數、日常生活活動(ADL)、工具性日常生活(IADL)困難數與生活適應之各層面有顯著相關。「生活資源特性」中之個人保險數、收入來源、年收入、資產總值、社會福利資源使用、參與休閒與社團數的多寡與生活適應之各層面有顯著相關。「工作與否之經歷」變項中之工作與非工作工作生活經歷、動機與生活適應之各層面有顯著相關。「工作與否之經歷」變項與生活資源特性之保險數、收入來源、總收入、社會福利資源使用、參與休閒與社團數有顯著相關。
隨著年齡增長、受教育程度愈高、客家族群、信奉佛教、道教、居住型態為與配偶同住者、子女數多、手足數多、擁有保險數愈多(有其他個人保險資源) 、年收入愈多、收入來源為子女提供、有個人資產、有利用社會福利資源、能夠參與休閒與社團活動者。幫家中生意或農事者、工作的動機中,有動機的持續工作或安排退休者包括興趣、經濟興趣兩因素者、家庭管理者、無工作者;具備這些特質條件的女性,在其生活上展現主動與積極的一面,重視健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其獲得週遭人的關心與社會支持較多,少有孤獨感與憂鬱情況的發生、個人自覺經濟狀況不錯,對中老年身心、社會支持、經濟適應上愈佳,面對生活壓力的調適,能有較佳的處理能力與應變措施。
無偶、獨居者、其他少數族群(除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 (IADL)、日常生活活動(ADL) 困難數愈多、無收入或需社會救濟者、收入為其他來源者(非自己、子女提供)、家庭管理者或無工作者、使用社會福利資源者。結果分析發現這些特質的女性,對中老年生活適應之「健康、心理、生活滿意度、社會支持、經濟安全」影響較嚴重,面對生活上無力抵抗的壓力、無法怯除存在的問題與適應壓力,也許是個人背景或資源累積、生活際遇的不同,造成這些弱勢族群的女性一直處於適應失調的狀態,建議政府及相關單位對居弱勢的族群應多給予關懷、協助,家庭亦應負起相關責任,以期中老年人婦女的生活皆能達到最佳的適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