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社团与沟通媒介之研究:以台湾客家教师协会为例
-
作者:李中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社团 沟通媒介 台湾客家教师协会 组织承诺
-
描述:與社會期待、族群認同來滿足成員在社團中所獲得的親和關係及歸屬感,共同努力推廣客家文化。然而客家社團的成員散居各地,社團又是如何帶動各地成員一同推動客家事務是本研究要探討的。 本研究發現,台灣客家教師協會推廣客家文化,其社團在成員客家認同為基礎下,希望提升成員重視台灣客家事務的發展,因而與政府、民間開辦各項活動。台灣客家教師協會透過溝通媒介訊息感受程度的差異,而選擇適當的溝通方式讓客家活動資訊有效流動,但無論何種溝通並不影響對於客家事務的熱忱;然而在社團發展過程中因應政府鄉土語言教育的推動,讓台灣客家教師協會在客語推動的角色與成立之初有所衝突,因此,客家社團如何在政府推動客家事務的過程相互配合,將資源作最有大的發揮是未來客家社團當務之急要面對的。
-
台湾客家意象之实证研究-族群之组间与组内的差异分析
-
作者:陈文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客家意象
-
描述:述。2.驗證比較國內各族群間之行為態度。3.客家族群內部之差異探討。4.分析描繪客家圖像。經研究發現: 一、在金錢行為與態度上:客家族群統計數據介於大陸各省市及閩南族群之間,比較接近閩南族群,與大陸各省市族群有顯著性差異。都市、60年次〈含〉後世代、高學歷之客家族群之金錢行為態度與城鎮偏鄉、59年次〈含〉前世代客家族群有顯著性差異。 二、在教育價值上:閩南及客家族群最重視找到好的工作,大陸各省市族群最重視學習做人處事;而在教育態度方面,客家族群最重視男女孩應有專科以上之教育程度,其次為大陸各省市族群,閩南族群居末。己身教育程度較高之客家族群更加重視子女之教育與低學歷之客家族群教育態度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三、在人際信任網絡方面:客家族群在人際關係、溝通網絡上數據最高,其次為閩南族群,最末為大陸各省市族群;而大陸各省市族群在人際信任數據最高,客家族群居中,閩南族群最低,綜合觀之以客家族群數據最高、大陸各省市族群居次、閩南族群最末。另外組內在人際信任及溝通網絡上,不同世代及不同學歷之客家族群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四、在公共參與上:從整體數據觀之以大陸各省市族群最高、客家族群次之、閩南族群居末。而在組內,南北區域、都市偏鄉客家族群雖有差異、但仍以不同世代、不同學歷之客家族群出現顯著性差異。 五、本研究所呈現的事實是,在台灣客家族群是一走中間價值行為的族群。 筆者建議:客家族群之核心危機在客家文化的消失及隱形化。在年輕世代身上已看不到客家元素(隱形化、對客家文化事務認同已消散褪去),如何加強年輕世代對客家之認同是當務之急,值得客家行政相關單位深思重視!
-
客家宗族与在地社会变迁-以新竹新丰凤山崎何氏宗族为例
-
作者:何瑞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公庙 社会变迁 客家宗族
-
描述: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 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 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 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卂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圕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 民國58年何家捐地蓋貣了地方上第一座溪南觀音廟-鳳蓮宮,從鳳蓮宮原始樂捐簿的統計中發現何氏宗族是樂捐金額占全部樂捐姓氏排序的第一位,從鳳蓮宮第一屆亯徒名冊統計中也發現何氏族人是所更卂與廟務人數占最多的,可見何氏宗族透過公廟的運作,穩定了鄉 ii 族勢力對地方事務的領導與控制。 這篇論文研究中也發現雖然鳳山崎陎臨了劇烈的變遷,例如設置湖口工業區,土地被徵收,大量人口移入此區等,但是何氏宗族仍然更辦法維繫住傳統社會的宗族現象,他們一方陎保留了的宗族祭祖儀式而把各家戶結合成宗族,形成村庄的次單位,卂與了地方事務;一方陎透過地方公廟的祭祀活動等神聖事務來達成凝聚何氏宗族的力量,形成在地的一個大宗族。這呈現出研究鳳山崎何家的意義是客家地區的客家宗族顯然更能力應付一定的社會變遷,不會簡單的隨著變遷而消失,而維繫宗族的力量是靠著卂與了神聖事務,那尌是宗族內部祭祀儀式與卂與公廟的祭祀活動,這個個案研究呈現出傳統宗族在瑝代仍然具更意義。
-
学校与社区协力发展客家本位特色课程之研究 :以桃园县中平国
-
作者:傅珍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校本位课程 协力治理 公私协力夥伴关系 特色课程 客家本位特色课程
-
描述:課程,要延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 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
-
客家地区宫庙与祭祀圈发展之研究-以杨梅锡福宫为例
-
作者:许翘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间宗教信仰 宫庙发展 祭祀圈
-
描述:探討傳統客家信仰組織互動與社會功能以及祭祀圈內涵價值,並評估政府在辦理推動客家重點發展區的設置或客家文化節目活動,推行的可行性參考,進而建議楊梅客家地區宮廟能夠發展成為最具客家代表性之一的地區信仰中心與客家文化特色風貌的再現。最後也將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期望將來各方作為相關法令的修訂及宮廟重建的全面性規劃參考,並提供宮廟發展與經濟觀光效益面向的參考。同時透過祭祀圈來看客家地區楊梅錫福宮九個里所共同聯庄祭祀範圍的發展現況。也期望藉由本文的相關文獻蒐集與實地參與紀錄資料,以重整錫福宮快要流失的資料,藉以保存大部份已漸漸被遺忘的廟宇沿革及發展歷程。
-
客家餐厅评鉴制度之检视:新北市与苗栗县个案分析
-
作者:黄博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管道理论 餐饮评鉴 客家饮食文化 评鉴制度
-
描述:織、人士與學者專家為輔。 本研究彙整台灣北部地區之餐飲評鑑活動之外,亦收集探討國際間餐飲評鑑系統的相關資訊,進行餐飲評鑑活動執行狀況比較,相關建議如下: 1、餐飲業評鑑制度須建立於公平及公開之原則,透
-
客家非营利组织与地方互动关系之研究:以东势义渡社会福利基金
-
作者:田姝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势义渡基金会 客家非营利组织 义渡 网络 社会资本 信任 规范
-
描述: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個案探討的對象,探究其與地方的互動關係,及其對地方的影響。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經由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理解東勢義渡基金會之緣起,分析其變遷與轉型。並將焦點置於此一客家非營利組織,在發展過程如何與地方互動。並以溝通接觸與資源依賴兩個面向,援用Kuhnle與Selle的四個互動類型,分析東勢義渡基金會初創、日據到轉型與地方之互動,發現其關係從「整合依賴」、「整合自主」到今日之「分離自主」。另外,就社會資本中網絡、信任與規範三個主要概念,檢測東勢義渡基金會與地方的互動關係,理解東勢義渡基金會,初創時期從地方及地方政府獲取資源,創設之後則扮演回饋社會之角色,再製社會資本。「東勢義渡基金會」具有濃厚之客家特質,是社會資本也是文化資本,它不但照亮客家,也為臺灣的非營利組織領域增添風采。
-
客语生活学校与社区组织协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园县中平国小布马
-
作者:彭成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布马阵 社区资源 社区组织协力治理
-
描述:為桃園縣98年度實施客語生活學校50所國民小學的承辦人員中的校長、主任、組長、級任或科任為範圍,共發出210份問卷,回收可用問卷186份,問卷可用率達88.5%,研究工具為「桃園縣國民小學辦理客語生活學校之成效評估」問卷;第二部份施測對象為實施客語生活學校南桃園地區中平國民小學選修客語一至六年級的學生為範圍,共發出548份問卷,回收可用問卷507份,問卷可用率92.5%,研究工具為「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之成效」問卷。回收調查所得的資料彙整、編碼登錄後,應用SPSS17.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深度訪談法部份,以南桃園地區連續5年辦理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成功為典範的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之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文史工作者或耆老以及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客語生活學校的兩位委員為對象,分別進行訪談。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實施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現況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最成功的範例,首推南桃園地區中平國小布馬陣的活動為典範,讓社區組織進入校園,並聯合社區、民間、政府機關的資源,共構客家文化及客語教學,有效結合家庭-學校-社區,共同實現客語生活學校的環境。 二、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之成效 從客語生活學校問卷的前測中,行政運作、教學與活動規劃、社區資源結合運用、學生客家文化成長等四個構面分析,很多學校在辦理活中時無法充分運用社區資源,有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的初衷外,其他構面情況良好且獲得親師生、社區的肯定,因此社區資源的運用是學校辦理客語生活學校各項活動的方向。 三、客語生活學校學童客語能力現況 小朋友學習客語之後,使用客語的比例有越來越好,有逐漸上升趨勢,家長也普遍認為客語教學的成效在於不斷的鼓勵、推動、喚起學生主動學習客家的認同,有助於改善親子間語言隔閡,增進感情交流和文化保存。 依據文獻探討和本研究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往後辦理客語生活學校的行政單位、縣政府教育局承辦人員參考,以期提升整體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社區資源的合作,並藉以提升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的滿意度和成效。
-
台湾客家电台发展之研究:以Bourdieu场域论与资本论的
-
作者:林昌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心态 客家电台 Bourdieu 场域 资本 实践
-
描述:論與資本論的觀點,來探討全國各地客家電台所賦有的生存心態和資本結構,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廣播場域中發揮不同的效力並致力實踐。 本研究以台灣11家客家電台為研究對象,透過質性的深度訪談及次級資料的分析,獲致以下研究發現: 一、客家電台賦有的生存心態因族群背景、經營理念、意識形態與所在地域等的不同,而使得客家電台各類資本呈現差異,以及做出不同的因應策略。 二、客家電台各類資本的「積累」、「移轉」與「耗弱」,會影響其在廣播場域的競爭力與經營型態。 三、客家電台場域競爭的優勢取決客家族群聽眾的收聽習性以及人口多寡和密度。 四、「四縣腔」與「海陸腔」在客家電台的優勢傳播,已經壓縮排擠其他客家弱勢語系的發展空間。 五、客家的文化資本是電台拼搏市場的重要動能。 最後,本研究從客家電台成功經驗與實務營運法則,提供其他廣播業者借鏡參考與省思,建議政府應更重視客家廣播政策與弱勢媒體近用權,並審慎推動廣播頻道開放空間與審核機制,期望落實發揮客家電台功能與傳播效益,才能讓台灣的天空繼續傳承客家母語和文化。
-
桃园县客家文化馆组织定位与治理模式之研究
-
作者:陈宪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馆 社区治理 公私协力夥伴
-
描述:對於館舍營運決策模式、與社區互動的機制、社區的公民及社會團體參與營運、績效衡量及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等議題,值得研究探討。 本研究從質的方面廣泛及深入的角度觀察桃園縣客家文化館與社區生活現象,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社區組織、社團及產業等三種類型,以了解彼此之間治理網絡互動關係,並有效搜集及分析衍生社區治理問題影響因素。 客家文化館的經營管理性質,較屬於非營利推展文化性質,為求館舍的永續經營,即開始思考尋求何種最適合的經營管理模式,而在委外經營的不可行,而政府部門經營又必須耗費鉅額經費的情況下,因此,結合社區組織,建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並透過社區組織的參與治理,形成與地方文化館共同治理的經營管理模式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