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意涵:李乔台湾历史书写的认同流变与文
-
作者:张怡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乔 历史书写 民族想像 认同流变
-
描述:,此作品發表在軍中的刊物上,在意識形態上與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宣傳的歷史觀點較為契合。在此著作中,李喬所描述的主人翁羅福星是中國來台領導抗日人士,於文化身分上具有強烈的歷史寓意,與國民黨政府領導台人、治理台人反共抗俄,有頗多文本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呼應之處。 到了《結義西來庵》時李喬開始著手書寫台人的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是台灣抗日運動史上規模最大,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活動,所受到牽連的人數也是最多。李喬以此作為書寫題材,除了表現台灣人民不願被外族統治的民族氣節之外,也在文本中展現了台灣人民為了自我生存環境而戰的生命情感。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在於李喬的田野調查讓歷史書寫的真實性更為完備,並且開始注意到台灣人民的抗日並非僅止於民族意識而已,而有更多層面的生活、生存問題。 《寒夜三部曲》為李喬的代表著作,其書寫時間脈絡貫穿日本的五十年統治,並以家族史的形式表現台灣在日治時期殖民統治的變貌。此著作成為李喬在文壇裡的代表著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此三部曲所展現的土地意識,以及抗日的生命經歷書寫,為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而這也成為李喬往後書寫展演的歷史文本的原型。 《台灣,我的母親》則是汲取《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題材所改寫而成的敘事史詩,此文本除了是以長詩形式表現之外,文本中以客語書寫也是一大重點。這與一九八○年代客家意識的高漲有極大的關聯。李喬試圖以客語書寫來喚醒客家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視,以及描繪客家先民渡海來台的生命經歷,作為客家人閱讀自我歷史,形構客家意識的重要歷史文本。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是李喬另一個代表著作,此書主要是描寫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受到國民黨政府屠殺的慘況,以及後二二八時代台灣人民如何在戒嚴體制的統治下渡過創傷而又不敢言說的生活。在上冊時,李喬利用碎片化的歷史,呈現全台各地被屠殺的慘況,基隆海濱、台北中山堂、台中市區、嘉義水上機場、高雄壽山都可看見李喬著墨的痕跡。小說主角林志天是現實人物鍾逸人的原型,以其在二七部隊如何帶領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作為書寫的故事主軸,並描述其後十多年的監獄生活與經歷。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開啟了新的台灣民族想像,此想像是異於中國的民族認同,而是建立於台灣土地意識上的台灣民族意識。 《情歸大地》為李喬在兩千年政黨輪替後的著作,其作品的歷史探討重回一八九五的中國與台灣在甲午戰爭斷裂的年代。透過比較台灣庶民與中國仕紳對於日本帝國軍隊進入台灣的戰鬥,凸顯兩者之間中國仕紳唐景崧、劉永福、邱逢甲的潛逃,以及台灣一般庶民為了土地、愛鄉愛土情懷留台抗日的氣節。李喬透過對客家民族英雄吳湯興的描寫,除了表現出台灣人民的土地意識,而起來抗日之外,也同樣於其中呈現客家意識。從這文本我們可以發現李喬的書寫依然以《寒夜三部曲》作為歷史意識的原型,而《情歸大地》則可以作為《寒夜三部曲》的前傳。 綜觀李喬的歷史文本書寫,可以看到其民族意識的流動,從中國意識向土地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流變,如此的轉變也與其書寫模式有關,並且與社會脈絡形成對話關係。我們可以從李喬依系列的歷史文本書寫的關照,可以看到台灣歷史與現今台灣社會的對話關係,以及李喬在歷史書寫上自我成長的軌跡。
-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
作者:林凤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
描述:变迁,也试图在二者之间的博弈中寻找权力因素在其中的重要影响。客家祖先崇拜是祖先崇拜中的一系脉,分为家祖崇拜和宗祖崇拜。当中的权力结构一直是村落研究的一个热点,客家祖先崇拜的权力结构因素常常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的,更是引起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以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基于福建省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以1949年以来至今为时间脉络,对林村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过程进行考察,透过权力结构的视角对林村宗祖崇拜进行具体研究,以揭示林村宗祖崇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受权力结构的影响的,同时探讨权力结构这一因素是否对祖先崇拜这一民间信仰形式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且成为当下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崇拜的一般表现模式。在论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的基础上,笔者首先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对祖先崇拜和权力结构研究的现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进而论述祖先崇拜的起源与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目的是达到对祖先崇拜的一个基础性了解。在此之前,笔者在永定县林村收集到详实的田野资料,又阅读过相关文献,并将二者结合,对福建闽西地区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永定林村祖先崇拜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家祖崇拜与宗祖崇拜。考察祖先崇拜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权力结构因素是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有一个大框架来作为支撑,以笔者的研究能力而言还达不到全面阐述的水平。因此,笔者结合个案以1949年至今为时间发展脉络,着重探讨林村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问题,并把林村林氏宗族的宗祖崇拜放进权力结构框架内进行具体论述。笔者在这里着重分析影响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几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宗祖崇拜的历史实践受权力结构的影响有何表现。具体而言,笔者意在从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博弈对宗祖崇拜所起的作用来探讨。在分析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一个客家村落社区中宗族的精英数量和质量对于该村落的发展影响很大。具体到林村的林氏宗族,宗族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精英在现代化的大舞台上互动,寻求权力契合的平衡点,有助于林氏宗族乃至林村以及更大范围的客家族群的和谐发展。受国家在场的因素影响,林氏宗族中政治精英的强势地位依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至少在林村是这样的;而经济精英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迅速提升其社会地位,扩大其在村落中的影响力,并在村落的权力结构中与政治精英展开博弈;相比较而言,社会精英则处于权力结构的边缘区,但他们可以运用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也相对广泛,再明显的是,社会精英在地位上还是需要依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总之,自建国以来,笔者通过对林村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论述,能够折射出村落权力资源配置在国家政策背景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村落中内部权力资源占有主体的权力不断变化的过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客家宗祖崇拜的一种分析性的建构,从中展现出一个客家村落的权力结构运作的内在逻辑。
-
客家孝道的历史实践
-
作者:王天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孝道 历史实践 国家转型
-
描述:先香火的传递以及对祖先的定期祭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男性后代是对祖先最大的孝敬。但是,在客家社区,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动力是较为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子多福”。集体化时期“人多力量大”导致中国人口剧烈膨胀,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家运用强力政策推进计划生育,与传统孝道思想观念发生诸多碰撞。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生育儿子的最大现实动力是为了能够在年老力衰时得到儿子的赡养。客家传统养老可以分为多子配粮、轮伙头、二子分养、女婿养老等多种方式。但是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客家养老传统也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有所衰落,并发生养老纠纷。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养老纷争,而不能简单地把养老纷争归结为儿子的不孝。 生育儿子并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养老考虑,还关涉到逝世后的葬礼和定期的祭祀,这是两个世界的人联系的重要途径。客家丧葬有重风水、重二次葬等习俗。客家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墓祭和祠堂祭祀等多种方式。丧葬祭祀是客家孝道的集中体现。 客家传统社会是有神社区,祖先和社区居民共同生活在神灵庇佑之下。信神敬神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一个客家庙宇和神灵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客家神灵都是忠孝思想的凝结,客家神灵崇拜体现了客家人的孝道观。 整个20世纪,国家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在乡族时期,基层社会实行士绅和族房长主导的宗族自治方式。“毛时代”以后,国家侵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神区神灵和宗族组织都作为“四旧”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从基层撤退,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孝道的历史实践是整体性的,因此笔者研究孝道历史实践的各个维度即基层治理、代际关系、个体位置、法律秩序、民间信仰等也是互相联系的,这各个维度又都同孝道的兴衰沉浮具有密切的关系。孝道的历史实践过程就好似在编织一张孝道之网。这是一张把编织者自己也笼罩进去的孝道之网,网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孝道是编织这张网的材料,网中有无数个结点,个体位置就像每个人在孝道之网中的结点的位置,每个织网的人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编织这张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网中的各个结点并不是均等地排列在网中,而是具有差序格局的,因而代际关系就是各个结点在网中所处的差序,当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这种差序也会有所调整。法律秩序调整网中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网中的各个结点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有序的状态,但当发生偏差时则需要法律秩序来调整。基层治理是在编织孝道之网的过程中国家和民间的互动,意味着国家是和民间在共同编织一张孝道之网、国...
-
四川仪陇丁氏庄园研究
-
作者:黄秋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仪陇 丁氏庄园 客家民居
-
描述:为一种客家建筑文化在四川的文化土壤上移植下来,并得到了发展,是一种建筑文化与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积极互动的表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在保存了客家传统建筑文化基本特征的同时,进行了一些适应四川环境的发展和演变,是客家文化善于迁徙与融入的积极表现。但是,丁氏庄园与其它同类建筑相比仍有差异性:其一,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聚族而居、碉楼防御体系完备、讲究礼制空间布局以及木构架体系发达特点,在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其建筑大出檐、穿斗木构架、白粉墙的特点,具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表现出客家传统文化在迁徙中具有的通融性,是客家文化善于融入的佐证;与广东前期、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窗和天井的巧妙设计;而丁氏庄园的灵活性表现在空间扩展方式上不拘成例、因地制宜。在文化特表现出横向的适应性、独特性、灵活性和纵向上的稳定性等特点;总之,丁氏庄园无论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还是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均表现出其具有的稳定性、通融性、独特性以及灵活性。其二,与成都东山客家民居比较,丁氏庄园在离开母体后更多表现出的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如,平面尺度较大、平面格局为典型客家双堂双横屋、不暴露山墙的正立面造型以及建筑功能齐全等。其三,与四川传统民居相比,丁氏庄园表现出传统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通融性:既具有小青瓦屋面、悬山屋顶、穿斗木结构、白粉墙、外挑跑马廊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性,如,强烈的民居防御意识、严谨的房屋选址理念、典型客家民居核心空间、居民装饰繁复。其四,同巴蜀地区客家庄园比较,丁氏庄园具有建筑规模趋向小型化、防御性相对减弱、建筑用材讲究等自身特点。与巴蜀地区其它非客家庄园相比,无论在庄园选址,还是庄园布局上,丁氏庄园表现出更多的是客家建筑文化特征:追求庄园完整的风水意象、强烈的九宫格局空间观等。 丁氏庄园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与历史,代表了客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然而,作为文物,丁氏庄园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对丁氏庄园进行不科学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将会对这座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和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有选择、有重点、有时序地分期开发,实施“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研究
-
作者:王院成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本地再现式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新发展战略
-
描述:gt; 毋庸置疑,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与劲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本论文以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考察与科学评价,认为当今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是其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运用比较学的方法,探讨了其传统“模仿”发展战略的严重后果及其原因,认为处在欠发达地区和再现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两个基本属性。正是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新发展战略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br> 第一,当今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新的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时期,面对多种严峻的挑战与威胁,能否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关键就在于能否尽快调整发展思路,选择并确立能够发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新发展战略。 <br> 第二,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处在欠发达地区,此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尚未完全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不足以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这个现代经济产物找到足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其发展应该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一致,首先应以小型化、专业化为发展方向,进而做大做强,而非一开始就求大求强,这样才能因地制宜,扬己所长,避己所短。 <br> 第三,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创意性地对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再现,其依托的就是融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神秘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其发展方向应以本土化、创意化为主,而非舶来化、模仿化,从而可以依托客家文脉,创意挖掘,做深做透,从而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与卖点。 <br> 总之,物因地易,势因时移。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一样,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摒弃短视的目光、浮躁的心态、自以为是的态度,科学地去认识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及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按照准确的市场定位,选准新的发展战略——以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推进项目的整体策划、规划、设计、经营,走出一条真正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
梅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对策研究
-
作者:钟丹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财政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 客家文化 可持续发展
-
描述:,学校缺乏对公用经费的使用权,公用经费的管理成本高,服务效率低。<br> 研究表明,为推动梅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可考虑的财政保障对策是:(1)完善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
梅州市城北镇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研究
-
作者:罗涤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战略 绿色崛起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城郊经济
-
描述::(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北镇是否可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2)分析与评价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优势与劣势。(3)探寻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目标、思路与对策。<br> 本论
-
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
作者:张榆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旅游资源 广东梅州 经济效益
-
描述:步伐。<br> 梅州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历史遗迹、地方风俗、传统美食、名人故居、宗教场所一应俱全,并且品位也相当高。目前,梅州市有国家5A级旅游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3A
-
中国广东省东部地区的血红蛋白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作者:林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潮汕人 客家人 血红蛋白病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描述:我们报道了3种的在国内首次发现的血红蛋白病。方法1.人群样本: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6月在广东潮州地区(两县一区),采集年龄9-65岁之间的健康体检人员的外周血样本。经户籍调查,剔除非潮州
-
河南人及广东客家人的G6PD基因和L1CAM基因单倍域的研究
-
作者:刘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域 连锁不平衡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优势选择 人群迁徙
-
描述:河南周口共筛查了2027人(男性1047人,女性980人),发现G6PD缺乏症患者5人(男性4人,女性1人)。然后我们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