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病洗肾患者流行病之探讨—以屏东县某地区医院为例
-
作者:吴文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 血液透析
-
描述:7年中央健康保險局給付金額53,107,803元,98年中央健康保險局給付金額56,768,244元,中央健康保險給付費用亦逐年增加[4]。96年洗腎病患男性與女性之比率為38/51,97年洗腎病患男性與女性之比率為48/56,98年洗腎病患男性與女性之比率為48/54;連續3年女性較多。血壓上升是慢性腎臟疾病常見的併發症,雖建議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然許多病人仍無法達到,即使是使用多種降血壓藥物亦然。慢性腎臟疾病之高血壓可能與腎臟排除鹽分能力受損有關,飲食中蛋白質限制是否與鹽份的攝取量有關聯[21、22、23、24、25],仍未有定論。研究方法與材料 研究對象所有年齡層均為研究對象,性別男、女均有;肌酸酐Creatinine高於正常值0.6~1.3mg/dl;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 高於正常值:血清6~20mg/dl。問卷調查:用藥服從性、飲食改善、教育程度。Stage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 I:GFR≥90ml/min/1.73m2 with positive urinary protein;Stage II:GFR 60~89ml/min/1.73m2 with positive urinary protein;Stage III:GFR 30~59ml/min/1.73m2;Stage IV:GFR 15~29ml/min/1.73m2;Stage V:GFR 研究結果: 洗腎病患在洗腎療程結束後,飲食習慣大幅度改善,由重口味轉為清淡,限制蛋白質飲食,洗腎前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症狀之疾病,由表一〜表四,自96年〜98年統計可知洗腎人數逐年增加,新病人、死亡人數亦逐年增加,從問卷調查可得知屏東偏遠地區鄉下居民對慢性腎臟疾病之普通常識,均頗為欠缺,待已發現時均已是第五期(末期),且合併心血管疾病較多,中央健康保險給付費用亦逐年增加,血液透析病患常見焦慮不安,經常服用兩種以上鎮靜安眠之管制藥品。因此要靠醫護人員至偏遠地區義診時實施衛教,藥師的用藥安全宣導。96-98年連續3年女性較多,洗腎病患人口數逐年增加,健保給付亦逐年增加,因腎臟末期死亡人數亦逐年增加,洗腎病患對於高血壓的產生與預防,欠缺基本常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腎臟疾病是息息相關,因此洗腎病患的衛教、用藥安全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中央健康保險局預算有限,如何降低血液透析病患是當前最重要且是燃眉之急的課題。
-
C型肝炎患者自体抗细胞周期抗体研究
-
作者:詹志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细胞周期 C型肝炎 自体抗体 萤光染色 抗核酸自体抗体 西方墨点法
-
描述:感染HCV後自體抗體的生成與治療過程引發免疫反應的差異。因此本研究蒐集客家與閩南兩個治療成功率不同的族群C型肝炎患者血清,並以HEp-2細胞進行免疫螢光染色觀察客家與閩南兩族群螢光反應的差異和治療前後的變化,並進一步以ELISA和西方墨點法分析。研究顯示HCV患者具有特異性的細胞週期自體抗體,並可觀察到mitotic spindle fiber、centrosome、cleavage furrow、midbody等螢光特徵,且客家、閩南兩族群顯示有不同偏好的螢光反應。利用HCV core蛋白質的ELISA分析和HCV replicon細胞的西方墨點法分析發現治療前有高效價anti-core抗體以及anti-NS5A會有較好的治療結果。以紫外線誘發細胞產生蛋白質方式,發現HCV患者可能具有針對此類蛋白質的自體抗體。這些初步性資料可提供作為未來慢性C型肝炎新的研究方向。
-
基于统计方法对脾胃病病因、证候之研究
-
作者:颜良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统计学方法 脾胃病 慢性胃炎 病因病机 中医证候
-
描述:。(3)症状又以神疲倦怠、肤黄、眼黄、面色萎白与消瘦、嘔吐其患有脾胃病之表现较强。 结论: (1) 东势镇属于客家文化,其饮食口味原本都重,所以在饮食上以具有代表之辣椒、酸菜、豆腐乳,分别为辣、酸、咸
-
「围」:新屋范姜观音寺後住宅规划设计
-
作者:刘秉鑫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住屋模式语言 新屋 围
-
描述:、下午的聊天等;2.居住空間:含節制的陽光、有內有外的廚房、好客大客廳、好客大餐廳、公共的分享空間、大瞑床、呈現太陽律動的天窗等;3.材質運用:紅瓦白牆。這12款模式語言乃為執行設計內容的依據。設計
-
国民小学客家语教学现况研究—以新竹县博爱国小中高年级为例
-
作者:曾稚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语教学 客家语课程 客语能力 本土语言
-
描述:愛國小367位學生及其家長、2位行政人員代表、與4位客語教師。學生有效問卷為299份,家長有效問卷為282份,行政有效問卷2份、教師有效問卷4份。問卷所得資料經編碼登錄後,以SPSS/19版本統計以
-
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
作者:邓世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民族图形 建筑局部装饰设计 运用研究 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
-
描述:的民族图形,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笔者走访了广西、贵州、苏州等地区,经过对广西融水苗族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和广西贺州客家莲塘围屋生态博物馆深入调查后,发现
-
川西平原古镇的社会文化变迁
-
作者:林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古镇 客家文化 社会文化变迁
-
描述:的文化变迁理论为解释框架,以成都平原东部的洛带镇社会变迁为个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洛带镇的政治制度的变迁深刻的影响着乡镇社会的生活,从洛带镇权力结构的更替、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乡镇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转型,可以看到乡镇、地方政府和国家在政治制度变迁中的关联,通过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村民自治等政治运动的分析,笔者发现乡镇政治的变迁实质上就是国家权力向下延伸和扩张的过程,是城市社会政治对乡村社会的渗透,即国家行政权力的下沉。新中国建立以来,洛带镇的社会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洛带镇人口的发展、变化,人口的一般特征,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以及农民阶层的变化进行考察,发现洛带镇社会构成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
-
民国时期粤北瑶汉关系研究
-
作者:李永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粤北 瑶汉关系 特点成因
-
描述:留了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共分为四章,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以及两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一章主要论述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人口分布及其特点。认为瑶汉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从地势上看,瑶汉分布呈阶梯状分布;从瑶族内部来看基本处于散居状态;从汉族(客家)内部来看基本处于聚居状态。从方位上来看,东部瑶族分散性强,西部瑶族聚居性强;东南部客家分布密集,西北部汉族(客家)分布相对较少。瑶汉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瑶汉人口相差悬殊,瑶族人口增长率低于汉族,瑶族人口寿命较短等三方面。第二章主要从生产领域、商品流通以及分配领域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粤北瑶汉两族间的经济关系。认为瑶汉族的经济交往是沟通两族的最有效、最经常的方式之一。也是其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其他关系发生的基础。第三章从通婚、认同年、挨伙计、收养等方面论述瑶汉两族的社会关系;从衣着、住房、语言、医疗、教育等方面论述瑶汉两族的文化关系。鉴于两族的社会文化关系错综复杂,内容众多,本文只是选择了上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了论述。瑶汉两族的通婚直接增进了瑶汉族的了解,促进了民族融合;“认同年”、“挨伙计”以及认亲、领养则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与信任,增进了民族感情。而民间医疗则直接加强了两族的艺术交流和友好互助,教育则积极地促进了两族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第四章是对前三章内容的分析与总结。认为民国时期粤北瑶汉两族关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汉对瑶的影响大于瑶对汉的影响、相对平等的互通有无、瑶汉间社会往来和文化交流较少、瑶汉关系友好多于仇恨。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瑶汉族关系特点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对粤北瑶汉族的地域人口分布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并且通过数量分析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结论;其次是将瑶汉间的雇佣关系置于纯粹的经济关系之中予以考察(改变过去从政治关系来考察的角度),以便更加客观地反映两族间的经济往来。第三,对民国时期瑶汉两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友好多于仇怨,和谐多于对抗的结论。
-
斷層錯動、地殼變位及強地動與地震災害相關性之研究: 以19
-
作者:余聰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關刀山地震 地震災害 強地動 地殼變位 斷層錯動
-
描述:探討,主要是因為各鄉鎮及村里的震害資料均相當完備。另一方面,這兩大地震均有地震斷層造成的地表錯動。且兩次地震斷層的屬性又不相同,因此可作為斷層類型對震害衝擊效應的相對評比,包括災害空間分佈型態與斷層線對稱與否,斷層錯動是否加重災害,強地動與災害之間的關連性,其結果可作為日後對震害災損評估的參考。大規模地震通常伴隨地表斷層破裂錯動與區域性之地殼變位。這些地殼變位直接反應地震斷層的類型與滑移量之大小。分析大地震之地殼變位,有助於吾人對地震所造成之房屋倒塌與人員傷亡的了解。地震時各地的強烈地動性質,更是造成地震災害的最主要原因。關刀山地震與集集地震的斷層錯動,斷層週圍區域性地殼變位,以及各地強地動性質,均有極詳細的觀測與調查數據。因此本研究特就這三個震害主要原因,針對各村里實際震害資料,進行定性與定量的比對分析與研究。所得結果綜述如下:1935年關刀山地震有兩段地震斷層,其中北段的獅潭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的房屋全倒率較高(最高為三灣庄大河村99.6%),而死亡率較低(最高為南庄南富村5.16%)。西南段的屯子腳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不但房屋全倒率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00%),死亡率也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4.7%)。由人口數/住戶數結構可看出獅潭斷層帶與兩側,與屯子腳斷層帶與兩側相差達3.2倍,沿獅潭斷層多為丘陵山區死亡率較低,可能是因為山區住戶稀少,且多為客家農民,有清晨早起耕作習慣之故。而屯子腳斷層兩側以平地為主,各村里人口與住戶數密集,當地居民沒有清晨早起習慣之故。由斷層帶與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分析,發現關刀山地震呈對稱性震害分佈。1999年集集地震造成震害之關鍵原因包括大幅度斷層錯動及激烈強地動,造成大規模山崩,以及土塊厝與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高樓層集合性住宅大量倒塌等。都會區以集合性住宅倒塌為主,並造成人口密集罹難現象,但因每個里的人口數眾多,而使平均死亡率降低,例如台北市松山區慈祐里因東星大樓倒塌而使84人死亡,死亡率高達全樓人口之21%,但僅為全里人口之1.28%,是典型都會區集合性住宅震害之痛。另外都會型村里的土塊厝比率較少,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較多,整體建築物具有較佳耐震能力,因此一般死亡率也較低。而死亡率高的各鄉村型村里的住戶建築物構造以土塊厝和低層鋼筋混凝土造居多,例如東勢鎮粵寧里、中寮鄉永平村,其住屋類型以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或加強磚造建築物佔多數,又竹山鎮山崇里(斷層帶上)有部分係因土塊厝倒塌罹難。此外草嶺村死亡率為4.33%,乃因有36人被草嶺地區順向坡山崩掩埋所致。集集地震時破裂錯動的車籠埔斷層為向東傾斜30°的逆衝斷層,因而位於西側的下盤並未產生大幅度位移,且地動強度明顯較低,因此雖然斷層西側地區之人口與住戶均較密集,但震害較輕。反之,斷層東側上盤各村里之震害則普遍嚴重。總之由斷層帶與兩側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集集地震呈非對稱性震害分佈。本研究接著比較前後兩次震災的房屋全倒率及人口死亡率是否有所改善。首先,台灣早期建築之主要類型為土造與木造建築物,房屋結構之耐震性能極差。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發生時,強烈震動造成大量破壞倒塌,進而造成人員傷亡。當時另有一些未加固的磚造建築物,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力,超出牆體所能承受時,便使牆體破裂倒塌,磚塊四散、掉落,變成傷害居民生命之最大威脅,其傷害力應不下於土構造。其次,台灣現代建築物主要類型已多由鋼筋混凝土及鋼構造所取代。在1999年集集地震的強烈地動作用下,常見之破壞現象有地面層柱頭爆裂、各層短柱剪力破壞、磚牆倒塌或斷裂、混凝土牆剪力破壞、或地基失敗引致傾斜、崩塌,連帶造成人員傷亡。因現代建築物之設計目標本就要求房屋即使在倒塌時,必需儘量保留人員求生空間,故有減少傷亡機率之功效。本研究在比較前後相隔64年的關刀山與集集地震時的房屋全倒與人口死亡資料之後,發現現代建築結構類型在減少震害效應上確實有顯著改進。這包括總平均房屋全倒率由前者之32.5%降為後者之19.2%。而總平均人口死亡率,更由前者之1.12%,鉅幅降低為後者之0.28%。換言之,我們透過現代建築耐震設計規範之頒行,已使建築物普遍具備適當的耐震性能,確實可有效減少地震時造成房屋倒塌機率,進而減少地震對人員傷亡之效果,這是具有重要正面意義的啟示。最後,本研究對集集地震時,台中縣及南投縣各鄉鎮死亡人口之年齡分佈加以分析,獲得以下公式: Y% = 0.00022X 2 - 0.01X + 0.16在上式中,Y%代表死亡率,X表示年齡。由上式可見大地震時,不同年齡層的人口,受到致命威脅之程度顯著不同。尤其對5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威脅大增。這個發現具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是地震時對人命安全的保護對象,應特別注重年齡層大的族群。其二是雖台中縣與南投縣的一般人口及死亡人口之年齡層分佈各有不同,但是人口死亡率之年齡層分佈,却幾乎完全相同,頗值得深入探索其原因。未來可利用這次地震人口死亡年齡分佈的公式,按各鄉鎮人口之年齡分佈,概略推估未來地震時,可能造成之死亡人口數,做為研擬地震防救災緊急應變計畫之參考。
-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历史解析
-
作者:周雪香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粤边客家地区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变迁
-
描述:一章绪论,解释选题的缘起及论文思路,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概括性回顾,并对基本史料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一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他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闽粤边客家地区早期开发的影响。闽粤边客家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远离闽、粤两省政治、经济中心,曾是闽越族、畲族、山都等少数族的聚居地之一。从中国移民史来看,汉人迁入这一地区始于秦汉戍卒。但隋唐以前,迁入当地的汉人极为有限。隋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时期,随着大批汉民的迁入,当地的人口迅速增长,区域开发亦渐次展开。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林业、矿产资源。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的内外流动,并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揭示人口变迁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宋末元初的战乱,使闽粤边地区人口锐减。此后,随着汉民的继续迁入和生息繁衍,闽粤边地区的人口逐渐恢复、增长,明中叶以后,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峻,逐渐由外来移民接纳地变为人口输出地。文中对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展开论述。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闽粤边客家地区相对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一方面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迫使一部分人去寻求稻作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业。特别是在明中叶以来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活跃,闽粤边客家地区与外界交流日趋频繁,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蓝靛、烟草、苎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造纸业、印刷业、制烟业、矿冶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与闽粤沿海的“山海交换”及与赣南地区的“盐粮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乡市场的活跃。 第五章主要探讨区域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明中叶以来,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流动的频繁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商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在家族和地方乡族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族组织得到强化,妇女在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人们的职业、财富、义利、教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简趋奢;教育和科举迅速发展,民间文化日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