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75)
期刊(672)
学位论文(192)
图书(38)
会议论文(12)
视频(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75)
期刊 (672)
学位论文 (192)
图书 (38)
会议论文 (12)
视频 (5)
按年份分组
2015(6)
2014(813)
2011(225)
2010(161)
2009(88)
2008(91)
2007(47)
2004(10)
2003(6)
200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7)
客家研究辑刊(24)
嘉应大学学报(4)
商场现代化杂志(3)
科技广场(2)
艺术百家(2)
柳州师专学报(1)
炎黄世界(1)
青春岁月(1)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描述: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国家和社会其他力量应该加大资源的投入,配合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推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
赣州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作者:姜小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市景观  赣州  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的文化底蕴,为塑造具有赣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提供了基础。本文首先对景观、城市景观和地域文化的概念进行论述,为赣州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赣州的地域文化资源特征包括地理资源、客家
释教打血盆仪式的意涵、流变与传承:以新竹县横山乡春盛坛为例
作者:刘美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释教  丧葬拔渡法事  打血盆  客家  香花和尚 
描述:,歷經遊獄宣經、目連請佛、土地公引路、開鬼門關、破獄門、拜血盆、飲血盆酒、團圓酒與贖燈碗八個階段。在這個歷程中,女性亡靈經由儀式專家帶領孝眷共同展演之儀式戲劇「目連救母」,至儀式最高峰之飲血盆酒、團圓酒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作者:張素芬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的草萊初闢到咸同年間的茁壯,子孫累積土地財富到面臨政治環境的劇變和統治階層的更替,家族男性英年早逝,家族成員的應變和適應,來觀察女性在家族和地方事務上,實質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同時透過比較、分析傳統到現代
台灣美濃地區客家文化之設計研究
作者:陳祥鈴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濃  客家文化  文化設計 
描述: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這塊土地,實是目前重要的課題。本研究在進行文化設計研究時特別以美濃文化進行文化調查的研究,經由文獻收集、實地田野調查、問卷分析及設計發想,制定出文化設計之元素,並以飾品及服裝設計
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
作者:徐碧霞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籍作家  臺灣文學  客家文學  客語文學  客語詩  女性書寫  客家運動  客語書寫 
描述:會地位、以及從傳統走向現代,客家女性的轉變如何?詩人們如何藉由書寫客家女性來展現對客家社會及土地、族群之關懷? 第五章重點放在客家移民來台墾拓的歷史過程;鄉村與都市對客家社會所造成的差異性;客家人徘徊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作者:田金昌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桃園  族群關係  拓墾  信仰  客家  三官大帝 
描述:研究範疇,對研究區內三官大帝廟宇興起及發展因素,著重於整體性及長期性變化的觀察。從自然環境、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土地拓墾、宗教活動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桃園縣境內三官大帝信仰之時空背景與形成
從社會語言學看台灣的方言使用情形(並與日本比較)
作者:太田智惠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會語言學  台灣的方言  閩南語  台灣話  問卷調查  日本方言  族群  標準語 
描述:,就是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前面各章所觀察的現象而做的調查。這一章可以說是這一篇論文的中心,就是筆者最想強調的地方。7-1列出依照「族群」「年齡」「性別」「出生地」「使用場所」「使用的對方」等社會變數而做的問卷
祈愿如潮--台南三山国王庙的建筑文化与历史脉络
作者:张俣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南三山国王庙  韩文公祠  潮州  客家  粤籍移民 
描述:與狀態。
近年出土地基發現,在清代早期臺南山國王廟與韓文公祠顯然是兩間獨立的廟宇。現今以三山國王廟中心的建築型態、藝術表現,顯然存在著一個歷史與建築的變遷過程,與其信仰原鄉的廣東地區有著
台湾客家史观:以义民与1895乙未抗日战争为例
作者:薛云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史观  台湾民主国  乙未战争  客家  义民  平埔族  结构主义 
描述:史觀」重新檢視1895年乙未戰爭的始末。學者們過去多以各種「民族主義」情緒解讀這場戰爭,因之完全無法合理解釋為何戰場上爭相出現義民軍以及仕紳們冒死抗日的現象。本文則認為,偏離土地即偏離史實;惟有以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