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台地区传统宗教文化复兴对海峡两岸身份认同的影响
-
作者:苏睿鑫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两岸关系 闽台关系 闽台民间信仰 传统文化 身份意识
-
描述:传统已在闽台习俗与身份认同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特别是在台湾,此文化信仰的复兴与宗教文化组织的奋起,推动了更积极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此论文的新颖观察角度之源是关注于台湾政治体系与社会的民主本土化
-
全球化下的台湾客家族群与客家电视台:文化研究的视角
-
作者:吴海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全球化 客家电视台 客家族群 文化研究
-
描述:义每况愈下之后出现的软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电视台仍旧未摆脱政治势力的干预局面,而客家“主体”叙事包裹在客家族群发声的强烈愿望之中,其实并未真正完成。
-
从族群关系看清代台湾桃竹苗地区义民信仰区域差异──以清代苗
-
作者:张正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苗栗 区域史个案研究 桃竹苗地区 北台湾客家史 客家义民信仰 族群关系史
-
描述:因與清代苗栗堡境的閩客械鬥風氣不發達有關。清代苗栗堡境西側的「北大肚山系」,與東側的「關刀山山脈」,對於當地族群關係演變的意義,在於「北大肚山系」山勢雖不如「關刀山山脈」般險峻,但該山系卻相對使苗栗堡客、閩兩族群的接觸機會,未如枋寮義民祭祀圈十四大庄,或中港堡、吞霄堡、「南桃園東側」等地區來得多,故不易使苗栗堡的客、閩兩族群,發生大規模接觸與衝突的機會。這也造成清代苗栗客家人的族群意識,在林爽文事變後百餘年間,隨世代交替而逐漸降低。是故苗栗義民信仰並未同於枋寮義民信仰般,有因為閩粵械鬥氛圍較濃厚的歷史背景來發展「區隔粵閩」、「強調粵人忠義精神」之族群認同符號,而成為一大區域信仰。二、 在清代苗栗義民信仰中,有一重要制度為「苗栗義民祀327位會友」制,其為清代苗栗地方人士,可藉由出資金來加入「苗栗義民祀」會友,且其會友身分不但可世襲,百餘年來又不斷有新會友加入,最終成為清晚期的「苗栗義民祀327位會友」制。又「327會友」制,並沒有歷史需求發展為「區分會友間階級高低」,與重視「神牌位序差異」之模式,「苗栗義民祀327位會友」都在該廟左偏殿,以一面木牌陪祀,即可代表清代苗栗義民廟「327會友」在該廟信仰者心中之歷史貢獻。此外,苗栗義民信仰也主祀真正殉難於林爽文事件的「義士眾姓諸公」、淡水廳幕僚壽同春、與淡水廳同知程峻之模式,也是不同於枋寮義民信仰之處。三、 清代苗栗堡西境地勢較為高聳的「關刀山山脈」,在清中期時,隘線分佈於此山脈西麓,故當時該山脈尚是非常重要的「區隔漢原」之地理形勢。但約在清中後期之際,因苗栗客家人往東越過該山脈開墾樟腦利益,也使「後龍溪上游區」,即今獅潭鄉與大湖鄉等地,最終成為客庄。而其中較重要的漢人拓殖勢力,有獅潭、南湖等庄的黃南球勢力,與大湖吳定新家族勢力,以及拓出桂竹林一帶的劉緝光等勢力,而「後龍溪上游區」有無義民信仰,也與這三勢力分佈有關。清晚期的黃南球,其前半生經歷較少與苗栗堡有淵源,双與枋寮義民信仰分佈區域較有關係,故黃南球拓殖出獅潭與南湖二庄後,也在二庄各置一間義民廟,其皆分香自枋寮義民廟,以祀奉死於漢原械鬥的骨骸。而清晚期吳定新家族勢力,雖也為大湖庄帶來義民信仰,但其他大湖庄民不見得都信之。故清代大湖庄民初建大湖義民廟時,很可能已被該庄人視為陰廟,而將該廟設在遠離大湖庄市街中心外的「下坪仔」。又該廟石製主神牌,同時書寫「萬姓同歸.褒忠義民」,是雜揉了枋寮義民信仰,與漢人社會常視為「陰廟」的萬善爺性質。大抵而言,「後龍溪上游區」的獅潭、大湖、南湖等三間義民廟,是双應清晚期當地漢原關係緊張下的歷史產物,因此也在清代北臺灣族群關係史的意義上,與本為區隔閩粵為主的枋寮義民信仰有所差異。四、 枋寮義民信仰乃清代嘉、道以來,竹塹當地「城╱閩」與「郊╱粵」的閩粵械鬥風氣下之產物,「郊區」的枋寮義民祭祀圈內之粵人,係藉此突顯「粵人忠義於朝」精神,期盼朝廷能對當時弱勢的臺灣粵人聲張正義。而約自嘉、道以降,枋寮義民信仰祭祀圈的粵人,又逐漸透過枋寮義民信仰十四大庄制度,讓該區粵人能被組織於各大庄的公號頭家,與枋寮義民廟方各大姓家族之領導下,以凝聚共同的粵人族群共識與力量,來與淡水廳政經中心在的竹塹城閩人相抗衡。而清代北臺灣閩粵械鬥同樣激烈情況者,至少尚含「南桃園東側」與清代中港堡境內之客庄。可是「南桃園東側」與清代中港堡客家人,一開始並未出現特別崇敬義民信仰的氛圍,至少在中港堡的頭份義民廟方面,該廟乃遲至清代光緒11-13年左右,才由當地客家人自枋寮義民廟分香引進。清代頭分庄客家人引進義民信仰的歷史背景因素之一,自與從嘉、道以降的閩客械鬥風氣氛圍有關,然其引進之時間點之所以遲至光緒朝,則是與金廣福勢力拓墾大隘地區成熟畢,使中港堡與竹塹「郊區」兩地粵庄交通風險相對降低有關。
-
社区如何展现能动性:在地与空间的研究,以台湾竹北六家地区为例
-
作者:刘如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资产 社区营造 客家文化 新瓦屋 花鼓队
-
描述:的客家文化和認同,像「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以傳統客家聚落所構成的展覽中心,及「新瓦屋花鼓隊」,一個以客家音樂與舞蹈的在地表演團體。我將調查其脈絡性與歷史在這些活動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將會試著去分析這些活動對地方的意義,與當代客家文化的變動性格。另外,這些在地意義的建構在台灣,對社區與國家有甚麼關聯與意義。
-
民主政体下少数族群的角色、地位与政治:以台湾客家族群为例
-
作者:杨式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民主政体下少数族群的角色、地位与政治:以台湾客家族群为例
-
台湾客家族群意识与语言政策关系之研究
-
作者:高满祝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意识 语言政策 语言权力
-
描述:言復甦機制及各國語言政策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研究比較。回顧針對族群意識及認同、多元文化及語言權力的相關理論。本文也使用歷史分析法,從我國自清朝末年、日據時代、解嚴前的國民政府時代,以迄於解嚴後的民主化時代等語言政策歷程作敘述,以歷史綜觀的視野來描述現行客家語言政策的改進之道。研究分析的結果顯示:一、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場域:在對族群文化傳統的認識與行為實踐的過程中,應理解各群體之不同的社會身分與主體位置,破除「他者」的迷思,認可各差異文化的價值。二、臺灣客家族群語言、文化的永續發展:客家族群對已身語言、文化的認同,強化並凝聚客家族群意識,爭取客語發言權及使用權,提昇語言地位,為客家的永續發展開創前景。三、和諧的國家語言政策:透過政府語言政策來平衡族群之間的地位及權力的落差是符合重視語言保存和語言人權的世界趨勢。四、語言權利的尊重:無論族群人數的多少均應尊重其語言權利,以避免對弱勢族群的語言文化流失造成不可彌補的缺憾。最後,提出落實各族群語言發展的權利,各族群語言的法定平等地位應受到憲法保障。在提昇客家語言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客家運動的再創新,在既有保障客家語言權力的訴求外,更應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內在價值。
-
国家作为与不作为-1949-2010台湾公众视听政策的发展
-
作者:陈美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史 传播政策 有线电视 公共电视 公广集团 政治经济学
-
描述:展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與不同勢力相互拉扯,二次戰後社會精英對於脫離日本殖民的台灣懷抱美好夢想,積極參與報社申請及公職競選。但二二八事件的鎮壓使得社會及傳媒噤聲,威權政治及戒嚴法嚴格規範傳媒意識型態,國府因遷台後的政經濟壓力,在韓戰爆發後順服地接受美軍援助,美國勢力自此成為影響台灣重要力量。 美援除了穩定台灣政局之外,同時在美國國內資本擴張的需求下要求台灣開放經濟市場,台灣的出口導向經濟界接了世界分工體系,廉價的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經濟成長快速,為求獲得外匯,電視機具也在此時大量生產出口。 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使得台灣當局以開放中央層級選舉穩定法統基礎,地方派系坐大,社會力也在長期累積的經濟發展後開始提出挑戰,頻繁的抗爭讓有線電視有了興起空間,公共電視製播小組也在學界呼聲中成立。到了九〇年代國民黨權力交接,地方派系趁此真空結合企業財團成為政商財團巨獸,有線電視市場激烈併購,1999年更因經濟成長停滯及數位化的趨力開放外資,私募基金堂皇進入市場主導產業發展。不過發展歷程中傳媒表現引起民眾不滿,國家便曾於衛星頻道換照及旺旺集團併購三中案時展現管理意志,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也試圖提出新的管制架構。 市民社會的呼聲持續要求黨國威權退位,1997年公共電視成立,但合法化的有線電視以及民視的開放造成自由解禁就是萬靈丹的錯覺,公視以小而美形式存在。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但選後並未積極實踐傳媒改革政見,頻繁更替的新聞局長使得公共化政策搖擺不定,媒改團體的持續努力以及民進黨執政後企圖操控媒體,反而間接促使2006年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宏觀衛視、華視集結形成公廣集團。但缺乏適當法源使得集團運作隱晦,經營團隊的政策執行與內部治理出現不適,而公視董事提名過程的爭議及公視經營團隊的作為則使得公視淹沒在司法爭訟當中。 台灣公眾視聽發展在不同力量中拉扯,八〇年代後雖然資本勢力持續主導態勢,但仍須相當程度回應逐漸茁壯的市民力量,而政策發展的對外依賴雖然呈現在商營廉價製作內化、有線電視開放後頻道影視需求、甚至私募基金入主產業掠奪利潤中,但集結自市民的呼聲試圖從中抗拒,國家政策作為因此而有不同的風貌。從歷史殷鑑中可知政策的消極作為或不作為皆為維護既得統治階層的利益,唯有持續團結公民力量遂行監督,始能讓政策真正地服務於人民。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变异型基因RFLP分析及台湾客家型部份基
-
作者:许卫明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变异型基因RFLP分析及台湾客家型部份基
-
台湾客家采茶戏之发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
-
作者:苏秀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采茶戏 幕表戏 定本戏 剧目 黄天敏 曾先枝
-
描述:然,而有不同的劇目產生、類型的形成,以及表演風格等。二、文本型態的考察探討採茶戲常見的兩種文本類型「幕表戲」與「定本戲」,考察文本的特徵及結構、導演的說戲、演員的即興演出,以及民間戲班對於「幕表戲」與「定本戲」的運用。三、特定作品的跨場域改編選取黃天敏的內台戲《太平天國》,討論由「定本戲到幕表戲」的改編歷程。以及曾先枝三齣公演代表作《三娘教子》、《李阿三嫁母》、《緣訂三生》,討論「幕表戲到定本戲」的改編歷程。
-
台湾客家运动之未来方程式:形成与发展(1987-2012)
-
作者:叶德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风云》杂志 还我母语运动 政治过程论
-
描述:言的不平等和客家族群地位的邊陲化,讓客家族群早已積壓許多的不滿,1980年代由於當時外在壓迫性體制轉變,政治情勢從戒嚴轉為解嚴,客家草根性組織如客家風雲雜誌社等大力推動下,客家意識也被建構起來,因而對當權者發出挑戰,藉著客家運動爭取母語的教育、傳播權,進而啟發客家人的認同和爭取應有之權益。 在臺灣客家運動的發展上,本研究採取三階段的分期法,分別是發端期(1987-1989年)、集結期(1990-1999年)以及制度化期(2000年-現今)。發端期的重點就是以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創辦和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為主;集結期則是經過1989年後的運動能力衰退後,1990年《客家風雲》雜誌改組為《客家》雜誌、1990年「臺灣客協」的成立帶來一波運動高潮,1994-1995年「寶島客家電台」抄臺風波,把動員力量再掀高潮;制度化期主要在2000年以後,包括客家委員會的成立、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客家電視頻道的設立、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制定客家基本法,都是進入制度化期後的成果。 另外,目前臺灣客家運動在進入制度化後未來的發展為:(一)臺灣客家運動、客家政策與客家研究應朝向「三合一」的發展;(二)客家研究方面:致力「客家研究」朝向「客家學」發展;(三)客語推廣和文化傳承方面:如何增加它的市場價值?(四)客家認同和想像方面:客家族群世代間的差異須調適;(五)臺灣客家運動存在與否方面:目前運動呈現消退趨勢,未來須朝向強化監督之責;(六)客家事務執行成效方面:過去客家運動訴求大致雖達到,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七)保存客語和客家文化方面:成立客家自治區?(八)未來的族群關係方面:相互競爭且相互尊重的弔詭關係(九)臺灣客家運動方面:朝向客家文藝復興或文化自覺運動。
上页
1
2
3
...
9
10
11
...
15
16
17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