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
-
作者:郑志明
期号:第1期
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大伯公 客家社会 东南亚
-
描述:。华人在东南亚的特殊文化生态中,民间信仰一直是主要的精神安顿力量,从大伯公、拿督公到本头公,虽然名称与形态有些出入,但是其消灾祈福的平安心愿是一致的。祭祀圈的形成不只是在共祀的集体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对
-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与客家文化的海外弘扬
-
作者:张佑周
期号:第2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郑和 下西洋 客家文化 弘扬
-
描述:强力殖民有所不同,客家移民在到达异国他乡伊始便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与侨居地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创业。既能理解和尊重侨居地人民的民族情感、生活习俗,又能恪守中华传统文化、恪守客家精神,慎终追远不忘根。客家文化也因此在海外得到继承和弘扬。
-
闽西客家宗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概述
-
作者:詹圣泽
期号:第8期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经济 区域经济 客家研究 民俗文化 和谐社会
-
描述:、开拓创新的客家精神和既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言传身教、和睦共处,又移风易俗、与时俱进这极富中华民族精髓风范的客家优秀传统,以及广寓远古华夏中原传统文明与融合当今南北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客家文化,对促进区域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
“客家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客家精神 客家地区 客家文化 客家意识 客家先民 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学 客家研究
-
描述:有综论客家源流与迁徙历史的;有论述客家与汉族其他民系及某些少数民族的关系的;有论述客家思想意识与客家精神的;有论述客家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有论述客家文学、艺术、民情风俗及其
-
乡村中国的都市情结与都市想象
-
作者:赵娟
期号:第2期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市情结 乡村情结 中国传统社会 生活方式 乡土中国 乡村社会 传统文化观念 审美情趣 都市生活 文化心理
-
描述:,仕途挫折、厌倦官场常以“告老还乡”为名义,返回乡村安顿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乡村中国成为最具有慰藉的心灵居所。乡村隐逸一直也是文人、知识分子仕途不进的生存选择。可以说,乡村中国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完整的文化载体,是商人、官僚、士人的心灵归宿。
-
红色经典发新枝八子参军上舞台: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
作者:邓高正
期号:第1期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歌舞剧 参军 赣南 采茶歌 故事 观众 大型 客家文化 赣州市 红色经典
-
描述:不在,但是人类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却不会被时间、社会的变迁所磨灭,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这一部源于历史改编的采茶歌舞剧,思想和精神上获得了升华。
-
永远走在路上:评何葆国长篇新作《石壁苍茫》
-
作者:孙德喜
期号:第4期
来源:闽台文化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民系 迁徙 包办婚姻 精神世界 张杰 文化精神 革命 黄茂
-
描述: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等中国南部地区以及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然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客家人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客家文化和精神世界了解更少。当我刚刚收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寄给我的这篇小说时,我粗略看了一下
-
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絡的建構:二戰後新馬客家人與
-
作者:劉宏 張慧梅
期号:第1期
来源:臺灣東南亞學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社群 潮州人社群 比較研究 認同 跨國網絡
-
描述:(Chineseness)以及「客家精神」的强調和論説構成了客家人的主要特徵。在與祖籍地和中國的聯繫上,他們也更容易突破狹隘的地域限制而形成一種更為區域性的關懷,並進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構起基於地方社會聯繫基礎上的地方-全國-全球-祖籍地之間的多重網絡聯繫及超地域的文化認同。
-
李晓东:为环境把脉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缤纷家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整个乡村的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所希望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
-
“中國作家”/“台灣作家”:夢的兩端-解讀鍾理和返台前後的
-
作者:黃麗月
期号:第4期
来源:漢學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鍾理和 台灣作家 中國作家 原鄉 故鄉
-
描述:狀。在「山歌」與客家優良傳統精神中,鍾理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手寫我土地,終於成為一位道道地地的「台灣作家」。 在戰後以「故鄉」為主題的一系列創作中,鍾理和深刻的刻劃出當時台灣的真正面目,沒有粉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