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097)
期刊(4703)
学位论文(891)
图书(371)
视频(160)
会议论文(136)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097)
期刊 (4703)
学位论文 (891)
图书 (371)
视频 (160)
会议论文 (136)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4)
2014(5730)
2013(1021)
2012(1058)
2011(1008)
2010(866)
2009(460)
2008(415)
2007(246)
2001(12)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313)
客家研究辑刊(311)
政协天地(22)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中华奇石(2)
中国财富(2)
糖烟酒周刊(2)
视野(1)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
咸宁学院学报(1)
闽西行纪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5期 来源:云南画报·云南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原大地一路向南,这个被闽地土著居民称之为“客家”的族群是那样的生生不息,迁徙征程向南、向东!不怕冒险,他们甚至那么早就开始了远渡重洋闯天下,他们的勇迈,让难离的乡土成了今天气象万千的侨乡!是什么样的殚精竭虑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和家国梦想?初秋的闽西,全国画报媒体“喜迎十八大 重走革命路”龙岩大采风行在依然热烈的阳光下拉开序幕,我走过永定、漳平、长汀、上杭、连城,接受了客家文化的濡染和红色文化的洗礼…… 山水家园 在初溪土楼的观景台上,天公作美,居然晴开了一分钟,醉人的光影闪现,客家土楼或方或圆,自然安静地呈现在群山怀抱之中,即将成熟的稻谷青黄相间地铺垫在绿树山影和土楼之间,有山溪欢腾而下,聚成河水绕村前而过。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
作者:暂无 期号:第18期 来源:素质教育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记者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名录  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神家园  客家山歌  山区建筑 
描述:不过,能否成功,现在还是未知数。本小记者等啊等啊等.终于,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能让自己的报道更有现场感,本小记者早早地到土楼故里漳州南靖埋伏下来。果然.消息传来.土楼群里一片欢腾,爆竹暄天.挂着守护精神家园,共享文化遗产标语的气球腾空而起。乡亲们高兴地唱起了客家山歌。两天之后.这里还举办了首届福建土楼文化节,嘿嘿,我可是来对了!人家对土楼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一定充满好奇与向往吧,现在就跟我来.好好领略一番南靖土楼的风采。
观澜版画 灿烂绽放
作者:周海斌  期号:第7期 来源:焦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直接得到鲁迅先生教诲的中国新兴版画的第一代拓荒者。就是这位在祖屋中留下了青春画笔的艺术大师,拨动了观澜开拓版画原创产业的心弦。在2006年第二届文博会上,深圳市宝安区政府、深圳市文联、中国美术
红都纪行
作者:毛眉  期号:第7期 来源:西部·新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第九十个年头。 在深入红色题材之前,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时间。 每部作品都展现了一种进入世界的方式。虽然,我不能在时间之流中逆行,把从前消失了的鲜活重新拾起,还给世界。但我想我能以时间的方式,进入那个时代。 时间在我的头顶狂风似的怒号,我从今天物欲陡峭的此岸,纵身跃入三十年代的时光之河。 只是,这中间隔着黑色的时间,而我想泅渡。 世间万物都像时间般,不停地、狡黠地流逝,把一切都流逝成对岸的海市。 时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渺茫存在?竟把壮阔的历史融蚀得片瓦不留?那些消失了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历史的主流与支流,都去了哪里? 在瑞金,你会觉得,时间的去处是一幢空空的客家房屋,就像是毛泽东的故居,除了板床、书桌、马灯,剩下的,只有时间。
他什么也没说
作者:骆以军  期号:第9期 来源:青年文摘·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上九点上床睡觉比把每个错字写二十遍要重要。没想到这位老师是个气量狭小之人,冷冷回了一句:“那我没办法教你们小说家的孩子。”从此在班上冷淡疏远国峻。小二时黄春明便让国峻转学,但那时学期还未结束,有一天黄春明便对国峻说:“国峻,我们去环岛旅行好不好?” 于是,在那个年代(还没有高速公路),一对父子,公路电影般的道路在眼前不断展开,父亲骑着野狼机车,儿子紧紧抱着他。他们在客家村落看猪农帮母猪接生,像电影画面。我们似乎看见七岁的小国峻,睁着惊奇、黑白分明的大眼,躲在父亲腰后,看一只一只晶亮湿漉裹着胎衣的小猪鬼,从母猪的后胯挨挤着掉出。或是他们在旗山看见遍野香蕉树叶如巨大神乌集体扇扑翅翼,在台风中中魔狂舞。也因为遇到台风,他们骑机车顶着漫天银光的大雨,父子披着雨衣,折返北上。 那个画面让我感动不已。
关于春节,关于传统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2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外滑过的一个又一个村落与山野的排列组合,似乎正手掌一般抚过灵魂,令我头一回真切而深刻地意识到,我与传统间的联系。中国人在土地上营造家,家变成族,家族、宗族,与礼法至上端的国,互为镜像。我们向来都是从土地、从土地之上积几代之财之力营造出的建筑中获取安全感、存在感的啊。 广东梅州北接福建,翻过莲花山脉最东端的名山王寿山,便是福建永定,在永定,有客家文化中最具符号性的土楼。土楼是个奇迹,不是因为“传说中”它让美国卫星误以为发现了核弹基地,而是它如此忠实地演绎、还原出“天圆地方”这一传统哲学。“天圆地方”,一切的源始,我们的思想出发的地方。圆楼中上百口同姓宗族环聚而居,围合起位于中心的方正祖堂。其外墙坚固可靠,足以承受普通热兵器的攻击。其“堡垒”的涵义,完全可扩大、发散。 大家族、宗族正在远去,这是今日之现实,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那1000米的信步
作者:黄少坚  期号:第8期 来源:闽南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先后为宋代的“禁军署地”、元代的“卫署”。明、清两代,此处还是闽地各路应举的同学们或惊惶失措、或豪情满怀、或投机钻营的场所。院内,那对1200多年历史的唐代柏树,其树龄,与这座我始终梦游的古城一样,有着一般的目光、一般的思考,以及一些天机不可泄露的智慧。那时,河北才子纪晓岚来这里当主考,还在树旁留下“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的感慨。 作为清皇任命的主考官,纪晓岚当年挥毫时的派头自然相当给力。无论句子写得多么关乎“进士人之上”的附庸,更无论写得多么献媚,多么的一厢情愿,那时,他身旁肯定扎着一堆拍手叫好、无限虔诚的老师同学的。那时的掌声,一定也随着这两棵千年柏树的叶子,莫名其妙地哗啦啦地响。 但仅仅过了几十年,此处就变了模样。并且,在一个阴云密布的早晨,有双树根一般稳重的步履,和着雄浑的俄语《国际歌》声,从柏树后面的那间小房子踱了过来。
原味店头街
作者:戴春兰  期号:第9期 来源:闽南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心旌荡漾。 就像《红楼梦》中妙玉所指的“槛内槛外”,一过街头牌楼,所有的繁华喧嚣便一律被阻隔在外了。店头街是只宜弃车漫步的,高跟鞋踩在青石板上哒哒作响,你便穿越历史来到了千年之前的唐宋。 街两旁静默着两层高的木质楼房,黑色的瓦,黑棕色的木板,大小高矮错落有致。楼房绝少花纹装饰,有几幢上了层清漆,大多裸露原色。又因了客家人勤劳,木板极干净,虽历经千年,看不到虫噬鼠咬的痕迹。檐下悬挂着红灯笼,又挑出面明黄色的店名旗,间有几家,墙头飞檐高高翘起,平添几分妩媚。加之房前屋后月季、吊兰丛生,可不就是一幅淡雅的江南民居图?雨后行将至此,“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倘使再逢上一个桃红花色的客家妹子,戴望舒先生的诗能减多少惆怅? 店头街但凡门面不宽,但都有一定的深度,基本结构或为前店后宅,或为下店上宅。
站岭古道,筚路蓝缕客家路
作者:阮任艺  期号:第6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石壁,这个地图上挺难找到的小城,是见证一场场迁徙的重要地点。从石壁到石城间的站岭古道,古称闽粤通衢,亦是一条筚路蓝缕的客家之路。 石壁,被自然夺回的站岭古道 石壁,宁化西部县辖下的一个小镇,地图上难于查找,在古代,知名度却远超过今天的宁化。石壁是我古道行中重要一站,因为,无数客家人曾走过这里,而它的名字,相信也被数以百计的客家谱牒记载。 石壁地处武夷山南麓,陡峭的武夷山脉在这里突然变得山势低缓,便于翻越,成为由赣入闽的要冲。仿佛是上天安排,当中原百姓跋涉千里,越过武夷山脉上的站岭隘口后,看见这如故土那般一马平川、方圆百多平方公里的石壁盆地,会是怎样地欣喜若狂。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能收获,石壁成了南迁难民中口口相传的避祸乐土。
故乡
作者:叶明镜  期号:第9期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越难了。我还能说什么呢?看着我长大的长辈一个接一个走了;同辈的玩伴有的也走上了这条路,有的随孩子进了城,有的搬到别处新房。在我身边奔跑的孩子,正在经历我经历过的人生最美妙的时光。我和他们互不相识,但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熟络。他们的父母大多进城打工去了,只有老的小的留守古老的村庄。父母打工赚了钱,最重要的是回家建一幢新房,这是光宗耀祖的事。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在老屋基上拆旧重建,认为花钱费事,更乐意弃旧新建。河对面的农耕地就成了最佳的选址。耕地历来是村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源,而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近些年正在悄悄地减轻,多数村民只耕种离村不远的良田,那些偏远的山坑田已丢荒。自从国家实施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后,村民对种地产粮已不太看重,只满足够吃够用,不少村民在耕地上建房也不足为奇了。